尿常規和血常規是疾病診斷中最常用的輔助檢查專案,也是臨床診斷中的必查專案,它們對很多疾病的診斷有幫助提示作用。
一、血常規中的常見檢查專案主要是血液中血細胞、血小板等專案的檢查,它們異常的臨床意義如下: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理性增多見於胎兒、新生兒、高原居民等,當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時,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以一過性增多;紅細胞的生理性減少見於生長髮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的6個月~2歲嬰兒,營養攝取、利用和造血功能減退的老年人及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後期等;男性雄性激素有促紅細胞生成作用,常高於女性,這種性別差異,在15~40歲之間較明顯。由於貧血的發生與年齡、性別和地區有關,在上述生理低值期,如不注意營養和補充相關物質或過於節食,將更容易患貧血。紅細胞的病理性增多有三種情況:相對性增多常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如嚴重吐瀉和大面積燒傷等;繼發性增多多見於缺氧性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原發性增多常見於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病理性減少也叫貧血,通常根據血紅蛋白減少的程度分為四級。一般情況下,隨著紅細胞增多或減少,血紅蛋白含量也相應發生變化,當貧血引起血紅蛋白含量改變時,如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或巨幼細胞貧血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減程度並不成比例,所以需要同時測定、比較,對鑑別貧血原因更有意義。
2.血細胞比容測定:引起紅細胞增多的原因都會使其增多,常作為脫水患者的補液依據;作為判斷血液黏度的指標,對血栓性疾病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減少見於各種貧血和血液稀釋。
3.紅細胞分佈寬度:可以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的程度。可以對貧血進行形態學分類及鑑別小細胞底色素貧血。
4.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生理性變化與年齡和個體差異有關,新生兒~2歲幼兒較成人高,一天之中午後較清晨高。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飽餐、高溫、嚴寒等因素都會使體內的白細胞重新分佈和骨髓釋放增加導致暫時性增多。病理性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或化膿性炎症、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急性溶血、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病理性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統疾病、物理化學損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免疫性破壞增加。
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面板病、急性傳染病、血液病和惡性腫瘤、腦垂體功能低下及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時。病理性減少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早期、大手術及燒傷等應激狀態時、長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6.嗜鹼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多見於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7.單核細胞:正常兒童單核細胞一般比成人高,病理性增多見於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急性感染恢復期等疾病。
8.淋巴細胞(小細胞區):原發性增多多因造血系統或淋巴系統某種內在缺陷導致淋巴細胞惡性增生,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繼發性增多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另外,結核桿菌、百日咳桿菌、梅毒螺旋體等感染及急性細菌感染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等也增多。淋巴細胞減少常見於放射線損傷、免疫缺陷性疾病、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流感恢復期等情況。
9.血小板:血小板化驗值在一天中,午後比清晨略高,進食和劇烈活動後可增多,冬季高於夏季,靜脈血高於末梢血,新生兒較低,出生3個月後達到成人水平,女性月經前稍低,妊娠中後期升高,分娩後1~2天降至正常。病理性原發性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早期、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等;反應性增多常見於如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貧血等疾病;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可能是患有惡性疾病。病理性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減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化學品及藥物的毒性作用等;血小板破壞過多和消耗亢進,如上呼吸道感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血小板分佈異常見於脾大、血液被稀釋等情況。
10.血小板平均容積:具有鑑別血小板數量改變的原因、瞭解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監控出血程度的作用。
11.血小板體積分佈寬度:增高見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後、巨幼細胞貧血、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時增大,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時減小;再生障礙性貧血時血小板平均容積減小,分佈寬度增大。
二:尿液是血液被腎臟過濾的產物,可以反應腎臟及泌尿系統的健康狀況及疾病的存在。尿常規的檢查專案及主要意義如下:
1.尿液酸鹼度測定:正常人尿液多為弱酸性,有時呈中性或弱鹼性。酸性尿見於酸中毒、發熱或服用氯化銨等藥物的患者,也可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白血病時。鹼性尿見於鹼中毒、泌尿系統變形桿菌感染、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2.尿蛋白質測定:功能性蛋白尿多因劇烈活動、妊娠、長期直立所致。病理性腎小球性蛋白尿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腎迴圈障礙、缺氧等;腎小管性蛋白尿見於腎盂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慢性間質性腎炎等;混合性蛋白尿見於慢性腎炎、腎小管間質病、糖尿病型腎病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溢位性”蛋白尿常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急性溶血性疾病等;組織性蛋白尿多因炎症、中毒或藥物刺激所致。此外,腎臟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產生大量膿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質成分物質,也會引起尿蛋白陽性。
3.尿糖測定:生理性糖尿多見於飲食性糖尿、精神性糖尿、妊娠性糖尿。病理性糖尿多見於糖尿病、庫欣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嗜鉻細胞瘤、肢端肥大症、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血糖正常性糖尿多見於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間質性腎炎和家族性糖尿等。暫時性糖尿多見於生理性糖尿、應激性糖尿(顱腦外傷、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假性糖尿多見於應用維生素C、異煙肼、鏈黴素、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藥物後。
4.酮體:酮體是β-羥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的總稱。常見的有兩種原因: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標。對接受苯乙雙胍(降糖靈)等雙胍類藥物治療的人,雖然出現酮尿,但血糖、尿糖是正常的;非糖尿病性糖尿多見於高熱、嚴重嘔吐、腹瀉、長期飢餓、禁食、過分節食、妊娠劇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糖代謝紊亂。
5.尿膽紅素與尿膽原:尿膽紅素增高多見於急性黃疸性肝炎、阻塞性黃疸,門脈周圍炎、纖維化及腫物所致的膽汁淤積,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尿膽原增高見於肝細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尿膽原減少見於阻塞性黃疸。
6.紅細胞:尿液中發現紅細胞多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慢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多形性紅細胞<50%時,稱非腎小球源性血尿,見於腎結石、泌尿系統腫瘤、腎盂腎炎、多囊腎、急性膀胱炎、腎結核等疾病。
7.白細胞和膿細胞:尿液中如果有大量白細胞,多為泌尿系統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8.上皮細胞:尿中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提示腎小管病變。對腎移植術後有無排斥反應亦有一定意義。移行上皮細胞在輸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時可出現。大量出現應警惕移行上皮細胞癌。尿中出現復層扁平上皮細胞見於尿道炎。
9.管型:尿中出現透明管型常見於尿液濃縮,在運動、重體力勞動、麻醉、用利尿劑、發熱時可出現一過性增多。在腎病綜合徵、慢性腎炎、惡性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時可見增多。
總的來說,透過尿液和血液的常規檢查可以瞭解到人體的基本健康狀況,也對很多疾病的診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化驗檢查專案。
尿常規和血常規是疾病診斷中最常用的輔助檢查專案,也是臨床診斷中的必查專案,它們對很多疾病的診斷有幫助提示作用。
一、血常規中的常見檢查專案主要是血液中血細胞、血小板等專案的檢查,它們異常的臨床意義如下: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理性增多見於胎兒、新生兒、高原居民等,當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時,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以一過性增多;紅細胞的生理性減少見於生長髮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的6個月~2歲嬰兒,營養攝取、利用和造血功能減退的老年人及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後期等;男性雄性激素有促紅細胞生成作用,常高於女性,這種性別差異,在15~40歲之間較明顯。由於貧血的發生與年齡、性別和地區有關,在上述生理低值期,如不注意營養和補充相關物質或過於節食,將更容易患貧血。紅細胞的病理性增多有三種情況:相對性增多常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如嚴重吐瀉和大面積燒傷等;繼發性增多多見於缺氧性疾病,如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原發性增多常見於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病理性減少也叫貧血,通常根據血紅蛋白減少的程度分為四級。一般情況下,隨著紅細胞增多或減少,血紅蛋白含量也相應發生變化,當貧血引起血紅蛋白含量改變時,如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或巨幼細胞貧血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減程度並不成比例,所以需要同時測定、比較,對鑑別貧血原因更有意義。
2.血細胞比容測定:引起紅細胞增多的原因都會使其增多,常作為脫水患者的補液依據;作為判斷血液黏度的指標,對血栓性疾病的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減少見於各種貧血和血液稀釋。
3.紅細胞分佈寬度:可以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的程度。可以對貧血進行形態學分類及鑑別小細胞底色素貧血。
4.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生理性變化與年齡和個體差異有關,新生兒~2歲幼兒較成人高,一天之中午後較清晨高。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飽餐、高溫、嚴寒等因素都會使體內的白細胞重新分佈和骨髓釋放增加導致暫時性增多。病理性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或化膿性炎症、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急性溶血、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病理性減少常見於某些感染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統疾病、物理化學損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免疫性破壞增加。
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面板病、急性傳染病、血液病和惡性腫瘤、腦垂體功能低下及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時。病理性減少常見於急性傳染病早期、大手術及燒傷等應激狀態時、長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6.嗜鹼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多見於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7.單核細胞:正常兒童單核細胞一般比成人高,病理性增多見於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急性感染恢復期等疾病。
8.淋巴細胞(小細胞區):原發性增多多因造血系統或淋巴系統某種內在缺陷導致淋巴細胞惡性增生,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繼發性增多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另外,結核桿菌、百日咳桿菌、梅毒螺旋體等感染及急性細菌感染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等也增多。淋巴細胞減少常見於放射線損傷、免疫缺陷性疾病、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流感恢復期等情況。
9.血小板:血小板化驗值在一天中,午後比清晨略高,進食和劇烈活動後可增多,冬季高於夏季,靜脈血高於末梢血,新生兒較低,出生3個月後達到成人水平,女性月經前稍低,妊娠中後期升高,分娩後1~2天降至正常。病理性原發性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早期、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等;反應性增多常見於如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貧血等疾病;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可能是患有惡性疾病。病理性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減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化學品及藥物的毒性作用等;血小板破壞過多和消耗亢進,如上呼吸道感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血小板分佈異常見於脾大、血液被稀釋等情況。
10.血小板平均容積:具有鑑別血小板數量改變的原因、瞭解骨髓造血功能恢復情況、監控出血程度的作用。
11.血小板體積分佈寬度:增高見於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後、巨幼細胞貧血、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時增大,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時減小;再生障礙性貧血時血小板平均容積減小,分佈寬度增大。
二:尿液是血液被腎臟過濾的產物,可以反應腎臟及泌尿系統的健康狀況及疾病的存在。尿常規的檢查專案及主要意義如下:
1.尿液酸鹼度測定:正常人尿液多為弱酸性,有時呈中性或弱鹼性。酸性尿見於酸中毒、發熱或服用氯化銨等藥物的患者,也可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白血病時。鹼性尿見於鹼中毒、泌尿系統變形桿菌感染、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2.尿蛋白質測定:功能性蛋白尿多因劇烈活動、妊娠、長期直立所致。病理性腎小球性蛋白尿多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腎迴圈障礙、缺氧等;腎小管性蛋白尿見於腎盂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慢性間質性腎炎等;混合性蛋白尿見於慢性腎炎、腎小管間質病、糖尿病型腎病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溢位性”蛋白尿常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急性溶血性疾病等;組織性蛋白尿多因炎症、中毒或藥物刺激所致。此外,腎臟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產生大量膿液、血液、黏液等含蛋白質成分物質,也會引起尿蛋白陽性。
3.尿糖測定:生理性糖尿多見於飲食性糖尿、精神性糖尿、妊娠性糖尿。病理性糖尿多見於糖尿病、庫欣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嗜鉻細胞瘤、肢端肥大症、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血糖正常性糖尿多見於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間質性腎炎和家族性糖尿等。暫時性糖尿多見於生理性糖尿、應激性糖尿(顱腦外傷、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假性糖尿多見於應用維生素C、異煙肼、鏈黴素、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藥物後。
4.酮體:酮體是β-羥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的總稱。常見的有兩種原因: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標。對接受苯乙雙胍(降糖靈)等雙胍類藥物治療的人,雖然出現酮尿,但血糖、尿糖是正常的;非糖尿病性糖尿多見於高熱、嚴重嘔吐、腹瀉、長期飢餓、禁食、過分節食、妊娠劇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糖代謝紊亂。
5.尿膽紅素與尿膽原:尿膽紅素增高多見於急性黃疸性肝炎、阻塞性黃疸,門脈周圍炎、纖維化及腫物所致的膽汁淤積,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尿膽原增高見於肝細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尿膽原減少見於阻塞性黃疸。
6.紅細胞:尿液中發現紅細胞多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慢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多形性紅細胞<50%時,稱非腎小球源性血尿,見於腎結石、泌尿系統腫瘤、腎盂腎炎、多囊腎、急性膀胱炎、腎結核等疾病。
7.白細胞和膿細胞:尿液中如果有大量白細胞,多為泌尿系統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8.上皮細胞:尿中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常提示腎小管病變。對腎移植術後有無排斥反應亦有一定意義。移行上皮細胞在輸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時可出現。大量出現應警惕移行上皮細胞癌。尿中出現復層扁平上皮細胞見於尿道炎。
9.管型:尿中出現透明管型常見於尿液濃縮,在運動、重體力勞動、麻醉、用利尿劑、發熱時可出現一過性增多。在腎病綜合徵、慢性腎炎、惡性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時可見增多。
總的來說,透過尿液和血液的常規檢查可以瞭解到人體的基本健康狀況,也對很多疾病的診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化驗檢查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