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江評論

    東倫敦科技城:歐洲對矽谷的迴應

    倫敦有東西兩個大區,相比較富饒高貴的西倫敦,東倫敦則曾在柯南?道爾筆下被形容為最危險之處——“無可比擬的暴力與墮落之地”。如今,東倫敦已經煥然一新,成為美國矽谷之外的又一個國際科技創業中心。

    英國,作為歐洲孤懸大西洋的島國,曾經走上過世界巔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在全球範圍內急劇收縮自身的勢力範圍,卻仍然經歷了數次經濟衰退。真正讓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後工業時代擺脫困境的,主要歸功於21世紀初倫敦申奧成功。2005年,英國首都倫敦拿到7年之後奧運會的主辦權,奧運會的主辦地點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在飽受去工業化折磨的工人聚集區“東倫敦”。這個地方在製造業全球轉移以後,始終遭受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雙重摺磨,斷斷續續的提升計劃終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東倫敦的復興

    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申奧成功讓一切都有了轉機。東倫敦作為實際承擔奧運會運營的區域,大規模的企業搬遷以及基礎設施更新升級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兩件事整合在一起,足以進行產業置換乃至城市再造。凱恩斯主義者在經濟建設中最愛的一個大招“思路不夠,基建來湊”終於可以使出來了。不得不說,自從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這項措施往往能發揮出“藥到病除”的功效。東倫敦的復興計劃就這樣開始了。很快,這個區域興建並改造了一大批擁有現代功能的建築,如媒體中心、會議中心、各類商業設施(餐廳、商城)、居住綜合體(當時的奧運村),當然還有重新規劃並升級過的交通體系以及煥然一新的金絲雀碼頭(見圖1)。這些在後來高科技產業井噴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飯要一口口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區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奧運會前後,這裡發展的重點產業遵循了“文體不分家”的思路,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確實是奧運會期間很好的配套產業。於是乎,在大量翻修過的居民樓和辦公樓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創意設計師。漸漸地,曾經破敗的東倫敦變得越來越有品位,畫廊、藝術工作室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有藝術氣息。酒吧、餐館、創意小店……無一不在點綴著這個飽經摧殘的工人街區。奧運會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這裡的活力熱情與欣欣向榮。

    至此,東倫敦從一個衰敗城區真正華麗轉身成為一個面向世界、宜居宜業的城市。一個新興產業聚集區的基礎建設完成,而且根基深厚。這裡,英國向世界貢獻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產業的發展靠一個個從業人員在本地的安居樂業。不要忘記,他們的工作時間只有8小時,其餘時間是屬於生活的。此外,高科技產業的中堅力量普遍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對他們來說,體面的生活和便利的設施往往是他們擇地而居的優先考慮。

    向未來產業進軍

    奧運會之後,時任首相戴維?卡梅倫和他的劍橋大學老同學、時任倫敦市長的鮑里斯?約翰遜達成共識,充分利用肖爾迪奇的創意活力與倫敦奧運會之後的豐富遺產及多樣的發展可能性,共同打造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中心——東倫敦科技城。正如卡梅倫所說:“不僅要發展今天的大生意,更要抓住明天的大生意。”毫無疑問,在利益固化、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的大倫敦,剛剛經歷過重新規劃建設、相當於重啟過的東倫敦無疑是最適合作為向未來產業進軍的橋頭堡。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英國需要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必須是一個有足夠分量的高科技巨頭,這樣才能給剛起步的東倫敦足夠的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級的標誌。谷歌公司成為跨出第一步的“吃蟹人”。英國政府也毫不含糊,直接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和實惠的政策提供了國王十字車站旁邊的一幢百年大樓作為其在英國的基地。谷歌公司則投桃報李答應把歐洲總部和研發中心放在東倫敦。這件事在當時引起轟動,因為這個地點是東倫敦的門戶,同時距離倫敦金融城只有一站地鐵。谷歌公司的登陸給了全世界的企業和投資人很大的信心和鼓勵,也為科技與金融的聯動發展架起了橋樑。

    隨後,大批高科技巨頭跟進,微軟(日後成為倫敦科技周活動的主贊助商)、IBM等公司相繼落戶東倫敦。同時,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高科技公司開始圍繞這些巨頭建立起越來越多樣的生態圈。其中,有幾個年輕人在東倫敦的工作室裡建立了DeepMind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的阿爾法狗(AlphaGo)讓世界震驚。今天,倫敦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全球人工智慧(AI)的產業高地和價值中心。

    金融與科技結合

    這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為什麼在幾年時間裡倫敦的高科技產業像乘坐火箭一樣往上躥?

    這就要從東倫敦和西倫敦的恩怨情仇說起。凡是瞭解倫敦的人都知道,西倫敦有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還有白金漢宮以及各種劇院。其中,金融城更是薈萃了英國經濟的幾乎全部精華,同時也是國際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級。如果說大倫敦(the Greater London)是英國的首都,那麼金融城就是日不落帝國的心臟。可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的“宇宙中心”,與一度破敗不堪的東倫敦工人聚居區之間僅僅隔了一個國王十字車站。如果有機會去那裡逛一逛的話,你就能親身體驗那種“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的感覺。

    不過,自從谷歌公司在火車站這個分界點往東倫敦一側安營紮寨之後,風向就此改變。各大金融機構甚至比那些高科技巨頭更早一步進入東倫敦,他們紛紛買房置業、開設分支機構,並且借鑑了美國的矽谷銀行與矽谷投行的做法,在東倫敦開設類似的科技銀行和科技投行機構,瞄準中小微科技企業,圍繞科技巨頭建起的價值鏈開展各類創新服務。此外,有些金融集團在買房置地當上“二房東”或者開辦科技銀行之後,決定甩開膀子自己開始高科技創業。例如,英國最大的銀行集團巴克萊集團就決定大幹一場,巴克萊加速器(Barclays Accelerator)從此威震江湖——這是巴克萊集團創立的專注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雙創基地。每年巴克萊集團都會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給東倫敦的科技企業出命題作文,也就是類似於競賽的形式,篩選出來的專案(產品/技術/服務)將直接進入巴克萊集團的生態體系,並且有機會直接入駐巴克萊集團在東倫敦的物業,與國際巨頭零距離協作。現在,巴克萊集團的數字化銀行服務幾乎是西方主流商業銀行在這個領域的風向標。巴克萊集團的成功僅僅是一個縮影,現在,倫敦在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高科技產業兼具技術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也就是說,要有足夠的高層次人才不斷從事尖端科研。這對東倫敦來說是正中下懷,在距離其1 000米左右的地方有兩所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它們的不少理工類專業排名世界前五位,而且這些學校的孵化器也都在東倫敦周邊。最不可思議的是,從大學到東倫敦再到股票交易所,一個創業者進行一次5 000米晨跑就能把這3個區域串在一起,而東倫敦正好在這段路程的中間。瞭解創業的人們都知道,環境、氛圍和圈子至關重要,國內各種創客咖啡吧提供的最大價值也在於此。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段倫敦的5 000米創客晨跑線路里會有多少的化學反應、多少的火花碰撞、多少的機緣巧合?

    成功的秘訣

    最後,我們提煉一下東倫敦科技城的模式。首先,在一切開始之前,要有一個充滿活力、生活舒適,甚至高顏值的社群。指望受過良好教育甚至已經有高收入的科技創客,能透過一個破敗、動盪的社群或者空無一人的“鬼城”看到此地不可限量的未來,基本上是自欺欺人。其次,我們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作為源頭活水,需要大量的科創企業作為主體,伴隨龍頭企業的價值鏈共同發展並形成生態圈。同時,金融機構為這個科技園區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服務(有特色甚至能定製)。此外,要是金融機構正好能用上這些技術的話,像巴克萊集團這樣親自上陣的銀行那是多多益善。

    東倫敦成功的秘訣裡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高密度。其實,發展高科技產業園區肯定會吸引一些金融機構,高校資源的匯入也沒那麼困難,聚集一些高科技企業也順理成章。東倫敦的成功取決於超高密度的各類關鍵資源集聚,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城區,聚焦了谷歌、微軟、IBM等大批科技巨頭以及它們生態圈裡的中小微企業,大量銀行在此開設分支機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高校環繞在周邊。這樣小的一片區域裡聚合瞭如此多的優質稀缺資源,如此超高密度最終讓東倫敦在不長的時間裡實現了井噴式發展和爆炸式增長,確立了其在全球AI產業和金融科技領域的霸主地位。

    李楚天,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曾在英國、法國、德國學習生活並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德語,熟悉歐洲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凍液是危險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