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跨店KUASELL

    在人人都是低頭族的今天,手機成為肌體的延伸,人來人往,群起群滅,建立著一個又一個的社群,影響著其他人,或是加入一個社群,被其他人影響,所以說現在認識社群就是認識市場。

    於是,很多人就透過社群,將眾多的關係還有社交,都融入到線上的產品還有營銷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受眾在哪裡,然後將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讓自己的產品在社群中實現傳播,無限降低宣傳的成本。

    社群的價值更加凸顯,社群也愈加火爆。

    社群化風口,利用網際網路將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消費者聚集在一起,實現從大眾到小眾的社群化營銷。最後,新中產階層崛起,更加追求品質性、便捷性、個性化的消費模式。

    社群,已經成為了企業的標配!

    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未來沒有專屬社群的企業,將會在社群經濟時代,失去核心的競爭力。

    近幾年,藉助社群將新零售玩的風生水起的企業層出不窮。

    生鮮連鎖做社群,水果連鎖做社群,便利店連鎖也做社群,相比坐等上門,主動出擊才是最好的銷售。

    那麼傳統行業到底如何做社群呢?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今天拿小區物業舉例子。

    一、選擇性維護

    有的群,沒必要花很大的精力去運營。

    比如前段時間端午節,很多小區物業都策劃了線下包粽子活動,活動當天都會建一個“包粽子活動群”。

    這樣的群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過了端午節很可能就不再活躍,對於後面的維護,如果精力有限,就沒有必要費力氣維護。

    再如,物業建起一個“廢舊物品回收”群,號召大家把可回收物品放在門口並在群裡發訊息,隨後會有專人來收——這樣的群可以長期維護,可以引導到線下做環保活動。

    做社群,並非所有群都要花精力去運營,否則你會忙到焦頭爛額。

    分配好精力,剔除不需要去運營的群——這是做好社群的第一要務。

    二、社群不是群主一個人的群

    大家有沒有發現,加了很多群,比如業主群、門店群等等。群內看到最多的就是通知。停電通知、限號通知、繳費通知等等。

    如果這個群不是生活剛需,這會讓群員感覺這是一個嚴肅的群,只有群主一個人主導,沒有歸屬感。

    慢慢地,它會變為一個人的群,沒什麼人說話。

    怎麼辦?

    你需要進行社群的日常運營專案策劃,不能只停留在“發通知”上。

    我來提供幾個創意,當然你可以在這幾個創意的基礎上繼續發揮:

    發福利:“今天門口理髮店做免費理髮卡活動,誰要一起團~”

    發資訊:“明天估計會有暴雨,大家出門記得帶傘。”

    社群運營的方法遠遠不止以上幾條,最好的社群運營策劃方法是團隊夥伴做頭腦風暴。收集大家的意見,最佳化成自己所用。

    三、聊著聊著就聊死了

    確實,不論在什麼群,都是剛建群時很喜歡聊天,聊著聊著,活躍度就開始下降了。慢慢就成了死群。

    這時候,你可以嘗試將運營渠道從線上延展到線下了。

    線上聊千遍,不如線下見一面。線上下一起吃吃飯、聊聊天、拍拍照,大家會馬上熟悉起來。後續回到群裡,見過面的人會像老朋友一樣,更容易互動起來。

    四、群人數多少合適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往往在20人左右的小群聊得非常嗨,但是在300人以上的大群不太想說話?

    人多了,話題分散了,就不想聊了,感覺無數人在窺探你的隱私一樣。

    因此,在經營好業主群的基礎上,你可以嘗試建起更有特色的群,如:

    小區老年群:相約唱歌跳舞、偶爾組織養生講座;

    小區寶媽群:幼兒園哪家好?週末去哪玩?這個群全知道;

    小區跑步群:相約跑步,一起打卡;

    小區讀書群:交換讀書,定期線下交流;等等。

    所以,這個群屬於“物業搭臺,業主唱戲”的形式——只要物業引導得好,後續甚至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啟用,這個群會自己運轉起來。

    五、社群能變現嗎

    做社群,確實能變現。不過,不同的企業用社群變現的方法不一樣。

    對物業行業而言,目前多數公司沒有直接用社群變現,而是透過社群做客戶(業主)服務,提升口碑——口碑好了,業主自然更樂意及時繳納物業費。

    在此基礎上,你可以嘗試做做社群電商。

    例如,在溝透過程中你發現某個業主老家的農產品不錯。

    接下來,你可以進行策劃與包裝,隨後在群裡做團購!統一購買,統一發貨,價格當然會有優勢,也可以說是為業主著想。

    如果這款農產品賣得不錯,有了口碑,下次會更多的使用者參與,銷量也會增加。後面就不侷限於本小區了。

    另外,可以讓群成員直接參與社群利益分配,群內成員有好的貨源,也可以做社群團購。社群壯大進入變現期後,往往群主成為最大受益人,而群成員利益是社群活躍的最大保障。

    很重要的一句話:這篇文章,看起來只是物業公司做社群的建議,其實不少傳統行業都可以用得上。

    社群營銷不是萬能的,只是當今最佳的營銷手段。企業做社群營銷的前提還是需要做好產品和品牌,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 2 # 每日創業案例庫

    社群,是有共同愛好、共同需求的人組成的群體,有內容有互動,由多種形式組成。社群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連線,提升了營銷和服務的深度,建立起高效的的會員體系,增強了品牌影響力和使用者歸屬感,為企業發展賦予新的驅動力

    舉例如下:

    A、分享型社群:因為某種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的社群,以知識經驗分享、行業交流探討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相對應的產品或者服務,可以是輕度的,比如分享個購物連結,也可以是走的比較深的,比如從線上引導到線下課程等等。

    B、銷售導向社群:社群運營人員需要自己去做使用者轉化和銷售,也可能是粉絲使用者,也可能是忠實使用者。利用你自己的銷售套路和話術,根據使用者的生命週期,標籤屬性,習慣愛好等,挖掘你個人號或者社群裡面可以被轉化的人。

    C、賦能型社群:需要社群運營人員去為小B和導購賦能,提供工具和課程,或者是素材活動,幫助他們更好的賣貨。

    簡單來說,私域社群是用來使用者留存,維護,裂變的(針對的是忠實使用者),社群運營人員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斷的輸出內容和運營SOP。維持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讓這些老使用者能夠持續不斷的復購。不用太多營銷性質的內容,老使用者會感受到你的服務,願意去為你做轉介紹,或者自己靜默下單。(適合大品牌維護自己的老客戶和會員,也適合那些靠做圈子社群的知識付費公司)

    為什麼要做社群?我以實體店為例進行說明

    2019年,實體零售店經歷的關店潮:

    疫情之後,實體店經營情況更是嚴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消費路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如果說之前更多是談概念,那麼疫情之後,我們正式逐步進入新零售時代。

    為什麼要重視社群營銷,而且越是市場的頭部品牌,也開始越來越注重社群營銷。

    傳統的業績公式=客流量X體驗率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新零售時代的社群營銷,整體框架如下。

    社群新零售重新定義了人、貨、場。要想跟上社群新零售的步伐,必須認真的去體會“人貨場”內在含義的變化。

    我們先看幾個知名企業的社群零售案例

    引流裂變:透過獎勵的方式推動社群使用者裂變,迅速拓展社群使用者數量。社群促活:透過抽獎等活動,促進社群活躍度,提高使用者粘性。社群轉化:直播、秒殺等活動促成社群的進一步轉化。

    裂變的核心是老帶新。只有把老使用者調動起來,才能形成使用者增長的迴圈。

    完成社群初步引流之後,透過秒殺等活動繼續裂變。總共銷售3000份,排行榜最高的推薦人數140人。

    還有,惠州50家商家聯盟分銷裂變引爆全城。強強聯合,形成更大的合力效應。

    總結:社群裂變營銷的關鍵流程如下

    社群的價值

    社群對企業與使用者的價值

    2020年疫情之下,部分企業靠社群零售進行自救。

    不做社群,未來將無商可談——吳曉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Lolita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