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佰之特醫療科技有

    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佔據3/5。印度佔據克什米爾比較富饒、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1956年這個地區成為印度的查謨-克什米爾邦。

    克什米爾衝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主要領土衝突,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後開始的。東方大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 # 另眼觀天下事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佈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克什米爾問題可不是印巴分治後產生的,在印巴分治前的印度殖民地時期它就已經產生。

    克什米爾地區分為“克什米爾河谷”、“查謨”、“巴爾蒂斯坦”、“拉達克”、“吉爾吉特”、“罕撒”、“蓬奇”等7塊城邦地域,其中“拉達克”屬於藏文化,“查謨”是印度文化,“吉爾吉特”是佛教文化中心,“克什米爾河谷”則主要是穆斯林文化,也是海拔最低,人口最多,資源水土最富饒的地方。

    這裡怕講的太含糊,所以略微簡述一下各個地方:

    巴控區:分為“自由查謨-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兩個自治邦。

    “巴爾蒂斯坦”即唐代高仙芝征服的“大勃律”,人稱“小西藏”、“被遺忘之地”。地處喀喇崑崙西南,位於拉達克山西部,是印度河的上游河谷。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的大本營即在此;“巴爾蒂斯坦”分為為斯卡杜縣和岡切縣兩地,屬於古代吐蕃王朝曾經的領地。

    “吉爾吉特”是古代有名的宗教中心,今天的克什米爾經濟中心,它位於克什米爾西北部,有一條印度河的支流“吉爾吉特河”從這裡流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道,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在這裡輪番演繹著自己的傳播史。

    “吉爾吉特”比較大,有7個縣,吉爾吉特縣、狄阿莫縣、罕薩-納加爾縣、吉澤爾縣、阿斯多縣。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中巴國際公路”即從吉爾吉特過關,穿過4693米的紅其拉甫口岸即可到達喀什。

    “罕撒”即“坎巨提”地區,是古代高仙芝任安西副都護時與吐蕃人的戰場之一。史載大清乾隆二十六年,有坎巨提酋長黑斯婁派兒子做使節進葉爾羌請貢,定下了三年貢沙金一兩五錢的貢格,自此“坎巨提”成為大清的屬國。但因為光緒年間英華人的欺佔,“坎巨提”在中英兩國的協議中成了可笑的“兩屬之地”,中國實質放棄了這個屬國,英華人則將其納入殖民地範疇,填充了大量的移民,最後變成了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

    印控區:主要為“查謨-克什米爾邦”,其中“拉達克”地區佔了克什米爾一半的範圍。

    “克什米爾河谷”是克什米爾最大的一個盆地,也是自然環境最優越、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方。它與喜馬拉雅山脈相連,長135公里,寬約40公里,底部海拔僅1600米,與“查謨”地區相連,主要城市“斯利那加”是印控“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首府。

    “蓬奇”目前是屬於“查謨-克什米爾邦”的一個地區,屬於印巴戰火經常燒到的地方。

    “拉達克”是個古國,位於喀喇崑崙東麓,印度河從附近流過,居民大部分是信仰噶舉派喇嘛教的藏民;這塊4萬5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曾經是歷史上吐蕃王朝的部分,今天是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很複雜的爭議地帶。

    早期的“拉達克”是貴霜帝國的組成,後來被吐蕃和唐朝瓜分,有個叫尼瑪·攻(Nyima-Gon)的吐蕃貴族脫離了吐蕃,佔據了拉達克建立了“拉達克王朝”,形成了該地區的藏化。之後隨著伊斯蘭的崛起,拉達克王朝在抵抗兩個世紀後衰敗。直到一個被稱為“巴幹王”的藏人重建並興旺了它,幾番風雨後,“拉達克”成為中國的屬國。

    如今“拉達克”地區被印度劃分為“列城”(Leh)和“卡吉爾”(Kargil)兩個區域;列城處在與“巴控克什米爾”的分界線上,而“卡吉爾”則與中國和田縣南的阿克賽欽地區接壤,印度一直到今天都擔心中國收回此地,而中國也一直沒承認“拉達克”是別人的,屬於爭議地區。

    但印度境內崛起了另一股勢力——錫克帝國,首任君主蘭奇達(Ranjit Singh)1801年加冕稱帝,1819年佔領了水土富足的“河谷”地區,繼而佔領了“查謨”等地區,於1834年侵略了“拉達克”國。“拉達克”跑去找英華人撐腰,英華人為了交好錫克帝國硬是裝作沒看見,於是他們又跑到拉薩向清王朝求助,不願生事的駐藏大臣亦選擇了縮頭不理。就這樣,錫克帝國在1840年吞併了“拉達克”國,很快又吃掉了“巴爾蒂斯坦”。

    再往後,錫克帝國在1845年被英華人胖揍一頓,打成了極為老實的看門阿三。英華人這時候拉攏了錫克帝國的賣國首相辛格,簽訂了一個《阿姆利澤條約》,用750萬盧比將奪取的克什米爾土地“賣還”給了他,並以此冊封辛格為“查謨與克什米爾的大君”。

    經過這番冊封,錫克帝國的歷史結束,搖身一變成為“查謨與克什米爾的大君”的“查謨-克什米爾王侯領”(土邦)。這種土邦擁有一定的封建自治權,但大事必須聽從英國駐紮官的命令,是英國透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手段控制剝削殖民地的一種方式。

    錫克教的阿三們還挺猛,他們在1960年又幹掉了“吉爾吉特”,完全將整個克什米爾吞進了自己的肚子,再往後即成了英華人統領的“印度”地區的一份子。

    我們知道,實際上過去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古代“印度國”,現代印度是英國透過殖民地統治聚集、整合出來的。錫克帝國被整合進英國殖民地後,克什米爾地區也就成為了印度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在南亞的統治日漸崩壞,當“英屬印度殖民地”解體的時候,印度教群體和穆斯林群體因為雙方的訴求不同,最終導致印度分裂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

    如此,“查謨-克什米爾王侯領”這個最大的土邦,曾經的錫克帝國領地就成為了直接的爭奪物件。可以說,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矛盾,有歷史的積澱因素在內,更有《蒙巴頓方案》留下的套路。

    英華人關於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實際上製作的極為粗糙,他們透過教派人群數量,從旁遮普地區直接一條線划過來,就此分割了印度。而劃線工作是由一個根本不熟悉印度的律師西里爾·德雷克裡夫進行的。而且就像宣佈巴勒斯坦“脫管”一樣,這個臭名昭著的“德雷克裡夫線”也是在獨立日當天才由英華人宣佈,擺明了火上澆油激化矛盾。

    所以,印巴之間的紛亂就像阿拉伯與以色列的矛盾一樣飆漲而出,彷彿霎時間打開了獸籠,兩邊的民眾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員遷徙和衝突,繼而演變成土地的爭奪、暴亂、仇殺和教派衝突。

    後世印度統計,印巴這次劃界衝突造成了至少1千萬人無家可歸,50萬人(一說100萬)在衝突中喪生。而正處於劃界地段的旁遮普邦最為混亂。與旁遮普相鄰的“查謨-克什米爾王侯領”這個土邦自然也討不到好;歷史決定了這個區域存在各種矛盾,只要稍微一激發,就會釀成大禍。

    《蒙巴頓方案》這個禍根造成了雙方的民族大仇殺,克什米爾地區最後成了雙方暴亂的最前線,彷彿歷史上的王朝攻殺再起。因為“查謨-克什米爾王侯領”的統治者是印度教徒,所以他們自然更偏向印度,這造成了當地穆斯林的所謂“起義”,堅決要求克什米爾併入巴基斯坦。

    結果這些亂哄哄的暴亂引發了印度教徒的攻擊,有20萬穆斯林讓憤怒的印度教徒砍殺,這無疑更加觸動了穆斯林的神經,克什米爾逐漸聚集了大量的穆斯林部族武裝,他們很快將克什米爾幾個戰略要地打得一團稀爛。

    “查謨-克什米爾王侯領”的大君哈利·辛格此時已經HOLD不住局面,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收不了場的暴亂,他大可以“土邦”的身份維持自治甚至獨立,但面對被摧枯拉朽的統治基礎,身為印度教徒的他只能無可奈何的向印度求援。

    印度馬上來勁了,他們要的就是這種“統一”的理由,當即兩個精銳步兵營直接從新德里空運斯利那加,迅速將“辛格大君”給“請走”,接著與兵臨城下的穆斯林武裝開始了血戰。這就是“第一次印巴戰爭”的開始,整場戰爭基本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和分界線展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月六日是好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