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憶逝水年華0403

    宣德青花辯假識真,這六個細節特徵描述直接要害

    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以至於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官窯青花燒造數量上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其中青花高足碗造型優美、極雅緻華貴。筆者這邊收集了廣大藏友的徵求,現在關於宣德青花的鑑定方面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和方法,筆者今天就來講講,我心中的宣德青花瓷的和重要特點。從傳世品看,個人認為看透一件是否青花是否為宣德青花,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

    一、 青花料特點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

    宣德青花瓷盤用元代剩下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其特點是色澤濃豔,凝重;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髮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另一類,髮色稍淡,雅緻,且無“鐵鏽疤”,可能是較優質的中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和料,但此類較少;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中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多數仿品的濃青發色藍中泛灰,濃豔處有明顯深褐色斑,疵斑處呈硬黑漆狀,與真品蘇料常有的濃淡處髮色均藍中略泛紫及煙灶灰狀褐斑不同。部分高仿品為掩飾濃青發色泛灰且邊緣不互浸染的缺陷,往往以側鋒運筆蘸濃淡青料補色(線條間較明顯),其越軌的浸染筆觸痕與蘇料自然的參差互浸染狀效果有異。

    二、釉面特點

    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

    宣德青花瓷釉汁均淨,地釉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其實橘皮釉是因釉面裡的氣泡所致。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燦若星辰。

    多數仿品的整體釉色亮中偏灰或發石灰白或泛紅,部分高仿品為去除釉面的賊光以達到白中泛青的效果,而在釉中加鋅等元素,然此類仿品釉色多是白中泛綠而非閃青。與真品脂潤剔透的青瑩玉質感不同。

    三、器形特點

    在造型上,宣德青花高足碗,主要為生活用具,造型雋永,看上去圓渾柔和,手感較永樂稍重,侈口窄唇,弧壁,高足柄內施釉,碗壁瑩潤剔透,柄足肥短敦厚,近底處微外撇,圈足露胎處胎質細膩,以手撫摸似嬰兒肌膚。

    真品碗體與足的比例約為6.5:4.5。穩重大方之餘,略有頭重腳輕之嫌,似站不穩的感覺,所以部分宮中舊藏有石膏填底加重的習慣。碗口較元代增大,自碗心至口緣逐漸趨薄,故焙燒時,上部分碗體邊緣極易微有翹偏變形。後朝仿品已能完全避免該工藝上的瑕疵。而現代仿品多口緣鈍拙,碗底部有生厚胎硬之感。且碗脛至口緣處略呈突兀斜坡狀,與真品優美的腹部弧圓相比,美感不足。另外真品在足跟處微微外凸,仿品囿於無麻倉土的限制,加之淘胎工藝不同,故其柄自上而下加厚漸大,足跟不是沒有外撇就是過於撇足。有別於真品胎體的薄韌度及相若有秩的氣韻。

    此類高足碗的足底內可見少許裂釉痕及隱約弦紋,有些底心微有臍狀痕。柄內釉色青中泛黃,這也是其區別於宣德其他常見青花高足碗柄足的一大特徵,仿者多粘接完好無縫,且胎釉平整光滑,柄內釉偏青。偶見與圖類相似的高仿品,但此環節拉坯的微弦痕及施釉銜接仍有細微差異。

    四、胎質特點

    宣德青花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高足碗以淘洗極為精細的麻倉土作胎,且修胎時綜合考慮坯體的自身重量,及迎光時碗壁幾近於永樂甜白的薄、瑩、透的效果。故此類高足碗與宣德其他相似型制的普通青花高足碗相比,重量輕1/5左右。而大小相若的此類仿品與之相比多手感過重。部分仿品為接近真品重量,故意將整個胎體修薄,以致近乎於蛋殼瓷,這與真品隨不同部位的弧線而厚薄適宜的胎體異於霄壤。

    五、紋飾特點

    在紋飾上,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如蓮花、牡丹、山茶、枇杷、靈芝;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如有藏品需要參拍可諮詢孔生: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龍紋有云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趕珠龍、飛翼龍、龍穿花、蓮池龍、龍紋牡丹等。海水習翼龍,龍紋見五爪、四爪,但傳世品中不見四爪龍紋盤,多見三爪龍,還經常出現一隻拖著長翎的綬鳥正在啄食枇杷的圖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盤將繪畫藝術成功地運用於瓷盤之上,以寫意為主,圖案畫的很滿,紋飾繁密,紋樣工整,線條往往會出現濃淡不一的筆觸,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龍嘴翹如豬嘴,須上翻,身變粗;宣德青花盤中心畫犀牛望月或一條魚;蓮花多為雙邊蓮瓣。

    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龍嘴翹如豬,頭髮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雲、海水和纏枝蓮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

    以龍紋為主飾的高足碗而言,偶見內壁暗刻龍紋者。外壁則均為二龍、五龍、九龍三類紋飾組合。二龍紋飾均以前後一追逐一回首嬉戲的二游龍為主飾,紋飾中無論前面回首戲玩的雌龍,還是後面奮力猛追的雄龍,均為張口龍,故與常見的閉嘴龍相比,大有氣吞山河之勢。

    (1)龍脊背上以較深的青料,隨脖脊尾的弓聳彎轉以重筆勾繪出盡態極妍的倒勾三角狀龍鰭(部分大型永宣器物的龍鰭內加添內勾的小三角,此也是永宣龍鰭比元龍鰭更臻成熟的一種畫法),使龍背燦若披錦。

    (2)龍鱗的畫法也一改元代高足碗、玉壺春瓶等中小型器物上常見的不分陰陽區域的斜網格狀龍鱗畫法故轍,採用隨龍體陽背陰腹的擰轉而勾填的摺扇形及小菱形鱗片,與元龍鱗相比,永宣龍鱗的刻畫更符合龍體骨骼肌理的形象化和逼真度,使祥龍肌圓膚潤、片甲粼粼、神采奕奕。

    (3)在設色上,為表現龍體陰淡陽濃的的鱗區及龍肚鱗甲的置排效果,將雕鱗琢甲之形置於色的深淺皴染之中,而龍肚則用濃竹節間隔留白取代常見的盤珠狀間隔留白的設色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龍體動態變化時不同部位受光面的透視效果。使鴻節鱗豔的蛟龍纖塵不染,閃爍生輝。

    一般仿品的龍紋擰轉或拙笨生硬或形轉塌糊,諸龍相互間的比例大小把握不準,相互照應性差,有生拉硬拽貼上去的感覺。線條或短或粗,僵硬易交疊,粘連不清,且始收筆處粗細一致,無真品中鋒運筆的潑辣遒勁之威。在龍體的鬃翅、鬢須、肘毛、甲爪等不易察覺的部位,卻偶有收筆不住的截穿線。

    六、款識特點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在落款上,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宣德青花出土器物中早期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號款,為“大明宣德年制”,款分無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和有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兩種,款以“制”字為多,個別用“造”;“德”字中“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制”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刀”,“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鑑定時應注意分辯。宣德款識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筆法遒勁有力,書寫工整、結構端莊、字型清晰,渾厚而古樸。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遠行的詩句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