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奈何4

    諸葛亮聰明人!俗話說:瓦罐不離阱邊碎,將軍難免陣前亡。他的生活,看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等顯赫,何等尊貴!但身在其中才明白其中苦澀滋味。

    當個庸官碌碌無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抱負崇高的諸葛亮性格是所不齧的!君不見寧可淡泊人生,決不隨波逐流,寧可埋沒才能、也不輕易出山的人是對自己的負責和氣節高尚之人。

    透徹官場爾虞我詐,刀尖討飯吃的步步驚心,深知"高處不勝寒"的潮起潮落,榮華光鮮的付出,是"鞠躬盡碎、死而後已"的無可奈何!活得太累、心情太苦,日理萬機的操勞遠去了正常生活、正常人生的天倫享受!

    官位、尊嚴、顯赫、留芳萬世等榮耀,對看破政治旋渦、世態炎涼,的明白人而言:都不是過眼雲煙,不值一哂的虛榮!而且隨時都會被拿走、被殺頭、被剝奪……

    與其過表面榮耀而步步驚心身不由已的煎熬日子,還不如享受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子女的生活狀態幸福指數——對精明的諸葛亮來說,平平淡淡才是真!自已掌握自已的命運才是實。寧靜澹泊——是諸葛孔明不願後輩重蹈他的覆轍,為"家天下"、耗盡心血而捨棄所有。

    踏實過生話,不仰望他人鼻息而委屈自已、就只有不入仕途不求功名,寧靜譫泊,消遙自在。這就是生命真諦!就是對後輩人的負責。免去了禍起蕭牆,朝令夕改、擔驚受怕、平地起風的官場醜陋的所謂上層"榮耀"、活要活出自已,不是為自已而活的人生他不叫生活!是糾結、屈從、行屍走肉……

    後輩們只要正直做人,有堅定的志向,不求轟轟烈烈,功名遠揚!堅持自身操守、同樣能取得成就,人生是豐富而多彩的,守住做人的底線,做一個真正有擔當負責任的人。

    諸葛孔明真高人也。

  • 2 # 先啟歷史

    謝謝邀請。很多人以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說的,其實不是,這是諸葛亮借用了西漢文獻《淮南子·主術訓》中的一句來教育後人。意為對人生在世,不應去追求名利,明確自己的志向。同時保持心態安靜平和,不要被世俗習慣所左右,以達到的高遠的目標。

    其實這句名言和諸葛亮出仕入相的人生經歷並不矛盾。

    我們可以將諸葛亮的能力按照高低順序做一個評價,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其次是一位謀略家,然後能力稍遜的但仍可稱為軍事家。作為政治家必然樹立了高遠的目標。人們常說當時的大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但是,在諸葛亮眼裡,首先是確定國家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法統”問題,站在現在眼光看起來,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最影響漢人在世界地位的朝代。作為堅定的漢民族主義者的諸葛亮,不甘心曾經輝煌的王朝到此罷休,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興復漢室,平定內亂,以大漢的正統觀念來為自已的政治理想尋求歸宿。所以他並沒有選擇曹操孫權作為輔佐物件,而是選擇了劉備,這與他的個人的政治理想是相符合的。

    其次,作為一個謀略家,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不斷地探索和創造當時較為科學的社會理念與社會管理方式,後世史家公認的是,先天條件不足的蜀漢的國家社會治理是好於曹魏和東吳的,代表諸葛亮的《隆中對》、《前出師表》這幾篇傳世千秋文章的內涵,絕不僅僅是膚淺的報恩之心表白,更是諸葛亮謀略水平的寫照。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非狂妄自大,而是樹立管樂的王佐之道,所以後世俗人經常詬病他的“窮兵黷武”,實為對諸葛亮的謀略一知半解。我想諸葛亮在當時“益州疲敝”的狀態下,多方權衡制定的一系列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應是合理和務實的,這樣的行為,表之為心態安靜平和,不要被世俗習慣所左右是恰如其分的。

    最後,諸葛亮作為軍事家,被現在的所謂聰明人經常拿來嘲笑,殊不知縱觀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川蜀之地先天的條件註定了攻克中原有著很大的難度,而諸葛亮憑著自己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或緩解了各種現實矛盾,使得蜀漢時期的軍事博弈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成功。這是了不起的軍事成績,後世將諸葛亮評為傑出軍事家並非空穴來風。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不是讓人去真正寧靜地不管世事逃避紅塵,而是鼓勵人們為了自己認為的正確的遠大的志向,摒棄世俗的議論,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策略,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不忘初心鞠躬盡瘁一生都在踐行著,並且用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的後代。

    所以,無論現在宵小之徒如何詆譭諸葛亮,我始終堅定地認為諸葛亮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象徵。

  • 3 # 刺蝟84537189

    原因有二:一是諸葛丞相自信風騷渡半生,叱吒風雲的光環背後可不僅僅是風光無限,艱難險阻那才是家常便飯。二是諸葛丞相天賦秉異,而且個人非常努力再者有高人指點,這些本領的獲得絕不僅僅是凡人依靠努力就能彼及,正所謂大將之才擔重任,當官雖好但能力不及也會是一種負擔;平凡的人生雖然平淡但也不乏會豐富多彩,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起碼大多數人會有個善終。

  • 4 # 江南忘

    古之明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寧靜澹泊只是修身養性的第一步,此句節選自諸葛亮寫給兒子的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通篇都包含了諸葛亮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和諄諄教誨,通篇都貫穿了諸葛亮的教育理念和為人哲學,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盼和關懷躍然於紙上。

    首先,澹泊以明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二字,從來就是千古人類難以勘破的難題,一心熱衷於此,必然忘掉我們的初心,成為名利的奴隸而營營苟苟,迷失於此。

    澹泊,才能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不事事講究名利,才能正真靜下心來,瞭解自己的志向,細心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男兒不必長立志,必將立長志。

    唯有如此,才能發掘出自己本身的志向、樹立遠大的目標,併為之奮鬥一身。這樣,人的一生才顯得完滿而生動,否則,則為名利兩字所束縛,終無所大作為。

    其次,寧靜而致遠。

    寧靜,才能修養身心,靜思反省。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則不能有效的規劃未來,進行有效的學習和提高,這樣所得有限,達不到一定的高度。

    就像現在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凡塵俗世之中,終日忙碌辛苦、奔波勞碌、雜念叢生,如果能找時間靜下心來,反思人生的方向,每天都給自己留出一點安靜的時間,才能傾聽到內心的聲音,尋找到人生最終的意義。

    同時,寧靜對自己的學習也大有幫助。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特別現在來說,不學習,就會被時代所拋棄。

    因而,寧靜方能更好地學習,提高自我的修養,成就精彩的人生。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雖然只有區區數語,卻精簡地傳遞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文至簡而義至深,以最精簡的文字表達最清晰的思想,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歷久而彌新。

  • 5 # 風雨無阻128155263

    諸葛亮一生叱吒風雲,足智多謀,料事如神,運籌帷幄,聰明過人,在三國中是首屈一指的顯赫人才,他為什麼要讓其子諸葛瞻寧靜澹泊呢?這也是出於當時的背景所致,在諸葛亮病重期間,也就是三國的後期,當時他的兒子諸葛瞻才七八歲,還是一個孩童,在各方面還尚未成熟,正值學習和培養的階段。諸葛亮在病中曾說過,他言道:“瞻今八歲,聰慧過人,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而。”,提明其對諸葛瞻的看法。諸葛亮一生非常注重修身養德,注重精於刻苦學習。他在《誡子書》中講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足以看出其對修身養德,以靜智為要的觀點。其實,諸葛亮講的不無道理,他是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才下了這個結論。其實他對諸葛瞻是非常的關心和重視,迫切希望兒子以後成為國家的梁才,只可惜自己年齡已邁,日理萬機,且兒子尚小,未能精心培養和親自指導,導制了諸葛瞻後來缺乏大智,殘死在戰場當中,成了一名雖忠勇而無大智的可贊可嘆之人。這並不怪諸葛亮的育人方法,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所造成。

  • 6 # 清歡公子

    諸葛亮雖說為人中之龍,在三國中叱吒風雲,卻過得十分辛苦,可謂費心勞神,心都碎了,神都耗盡了。諸葛亮是活活累死在五丈原的。想當年諸葛亮在隆中時,活得瀟灑,大夢初覺醒,平生誰知道。諸葛亮絕對也懷念隆中的逍遙自在的生活。所以諸葛亮教導子侄要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人慾望太多,成不了大事的。

    更何況諸葛亮一直掌握蜀漢大權,早就遭人羨慕嫉妒恨了。諸葛亮只有小心翼翼,才能保全諸葛亮一家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鄉美好願望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