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中各人的事蹟描述來看,我個人感覺
龐統思想上可能更偏於儒家,擅長戰術謀略;
郭嘉更像是縱橫家,善於揣度人心,分析敵我優勢和弱點,應該強在陰謀;
諸葛亮治蜀多用法家,而且為人謹慎,記載中陰謀記載較少,善於戰略分析大局,多用陽謀。
《三國志》記載,郭嘉為潁川陽翟人,和荀彧算是老鄉。開始郭嘉選擇的是袁紹,在見過袁紹後,對辛評和郭圖說:
意思就是說袁紹想學周公,卻不會用人,想法多卻沒有重點,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很難一起成就霸業。僅僅和袁紹見面交談中,就能準確的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缺點,可見非常善於觀察人,通透人心。
早先曹操重用戲志才為其謀劃,可惜去世非常早,於是讓荀彧幫忙推薦代替戲志才的人。荀彧便向曹操舉薦了自己的老鄉郭嘉,見面後,曹操稱郭嘉為“使孤成大業者”,郭嘉稱曹操為“真吾主也。”
後跟隨曹操徵呂布,因呂布戰敗後固守不出,士兵疲倦,曹操準備退兵。郭嘉卻勸曹操應該馬上進攻:
郭嘉認為呂布三站皆敗,已經沒有了銳氣,陳宮雖然有智謀,但是出計謀比較慢,現在呂布還沒回復,陳宮還沒有想到計策,應該乘現在馬上進攻。果然打敗並擒獲了呂布。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孫策準備渡江襲擊許都,郭嘉判斷說:
孫策吞併江東的時候,殺了很多英雄豪傑,他們都有死忠的部下,日夜想著報仇,但是孫策驕傲輕率不做防備,若果有人行刺很容易成功。果然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殺死。
袁紹兵敗病死後,又相繼打敗了袁譚袁尚,將領們都準備乘勝進攻,但是郭嘉說:
郭嘉認為袁紹一直沒有確定立哪個兒子為繼承人,他們又各自有自己的勢力謀臣,暗地裡相互爭鬥,如果現在進攻兩個人會一致對外,還不如先攻打劉表,讓他們沒有了外部的壓力,一定又自相殘殺。
果然曹操南征劉表,剛到西平,袁譚就和袁尚爭奪冀州,失敗後敗退到平原,向曹操請降。
曹操打敗了袁譚、袁尚,袁尚逃到烏丸,同時南面又有劉表處劉備的威脅,郭嘉認為:
胡人自以為離我們比較遠,有恃無恐一定不設防備,攻其不備一定能打敗他。而袁紹在胡人和漢人間都有威望,四州剛從袁家手裡用武力奪來,民心不附。袁尚兄弟還活著,如果現在南征,袁尚有烏丸的幫助,可以召集舊臣,這四周一定動亂,得而復失。而劉表有名無實,沒能力駕馭劉備,不用擔心。
曹操出征烏丸後,郭嘉又說:
勸曹操輕裝簡行,千里奔襲,曹操採納,果然大破烏丸,斬殺蹋頓單于。
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十一年,僅三十八歲病逝,《三國志》稱他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從國家一生的計策上來看,可以說是對於人情世故,人心的揣度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了,其所有的謀略都可以看到對敵手心理和性格的準確判斷。
不過這種型別也是非常危險的,成功很大依賴於計謀的執行能力。可以說郭嘉和曹操是珠聯璧合,換成其他任何一個執行者都是比較有風險的。
《三國演義》裡把龐統描述成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人卻長得慘不忍睹,先後在劉表和孫權處因相貌碰壁。但歷史中卻並沒有這種說法,估計是羅貫中為了突出人物而虛構的。《三國志》記載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意思是龐統小時候是個老實孩子,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的樣子,也沒有賞識的人。知道成年後,去見名士司馬徽,兩人在桑樹下從白天談到天黑,司馬徽稱讚他是南州士人之冠,才慢慢出名。
後來郡里人民他為功曹,為政“性好人倫,勤於長養”,這裡的人倫是儒家認為的君臣父子之間的人倫道德。
其實就是現在的樹立榜樣,建立好的風氣,他稱讚的十個人裡只要有五個因為他的稱讚而努力,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好的。
周瑜死時,龐統去東吳送葬,回荊州時,陸績、顧劭、全琮來送行,龐統評價陸績像駑馬有疾跑的能力,顧劭是駑牛能負重到很遠的地方,全琮雖然智力一般,但是名聲好,也算是一時的人才。
龐統回荊州後,被劉備任命為耒陽令,但是卻不幹事情,被免官,估計是和演義中一樣為了引起劉備的注意。免官後,魯肅都寫信過來說,龐統不是一個區區縣令的人才,治中、別駕這種官職,才剛剛能施展他的才能。同時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劉備於是和龐統相見,終於認識到他是有大才的人,任命為治中從事。
後劉備入蜀,諸葛亮留鎮荊州,龐統跟隨。剛入蜀,劉備與劉璋見面於涪,龐統對劉備說:
勸劉備趁機把劉璋抓了,就可以不費一兵的得到益州。但是劉備認為,自己剛入益州,還沒有建立恩信和威望,不宜現在就動手。
之後,劉璋回成都,劉備北征漢中,龐統向劉備進三策:
上策是選精兵奇襲成都;中計是劉備假裝荊州有急,回荊州救援,劉璋的大將楊懷、高沛一定來送行,劉備可以藉機抓了他們,並獲得他們的軍隊攻佔成都;下計是退回到白帝城,引荊州的並,慢慢圖謀益州。
龐統懟劉備說:“你攻打別人的國家,還以此為樂,不是仁義之師!”
劉備生氣的說:“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也是前歌後舞的,他也不是仁義之師嗎?就你話多,出去出去!”
可是等龐統出去,估計劉備也酒醒了,非常後悔,有把他叫了回來,但是兩個人都很尷尬的各吃各也不說話。
於是劉備問道:“剛才咱兩誰錯了?”
龐統說:“咱兩都有錯!”
劉備聽了哈哈大笑,兩人又開始吃喝玩樂,不亦樂乎了!
可惜龐統在圍攻雒縣的時候,中流矢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龐統在正史中的計謀不多,演義中的龐統提連環船計也是虛構,只有入蜀時趁機抓劉璋,以及取益州三策,無法準確的說龐統的計謀如何。從其施政和言行理念來說,有很多儒家思想的痕跡,其也擅長於戰術計謀的安排,但是在大局觀上,從建議抓劉璋來看,還是弱了一點的。
如果不是中流矢而亡的話,諸葛亮善於戰略大局,兩人相互合作配合,蜀漢可能又是一番不一樣的結果。
《三國演義》狀諸葛亮之智近妖,將很多並非是諸葛亮的事蹟,甚至虛構的情節都按到了諸葛亮的身上,雖然大大加強了小說的可讀性,但實際上卻給諸葛亮大大的引黑。
諸葛亮正史中用謀的記錄非常少,一次是隆中對,向劉備分析天下局勢;一次是告訴劉琦“申生在內而忘,重耳在外而安”的避禍方法;三是遊說孫權聯合抗曹,並提出曹操必敗的因素。
而之後,尤其是劉備亡後,諸葛亮基本上已經是蜀漢的執政者,並非是普通的謀士,更難看到諸葛亮詳細的計謀介紹。但是從其後的治理蜀漢和後期北伐來看,諸葛亮擅長於戰略局勢的分析和把控,且更多用陽謀,少行險。但是如果說諸葛亮不擅長陰謀,那也是想當然的,諸葛亮能在蜀漢保持權位這麼久,並能打敗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說明陰謀說也不是一般的。只是蜀漢勢弱,使得諸葛亮不得不謹慎,而不用奇計而已。
從《三國志》中各人的事蹟描述來看,我個人感覺
龐統思想上可能更偏於儒家,擅長戰術謀略;
郭嘉更像是縱橫家,善於揣度人心,分析敵我優勢和弱點,應該強在陰謀;
諸葛亮治蜀多用法家,而且為人謹慎,記載中陰謀記載較少,善於戰略分析大局,多用陽謀。
《三國志》記載,郭嘉為潁川陽翟人,和荀彧算是老鄉。開始郭嘉選擇的是袁紹,在見過袁紹後,對辛評和郭圖說: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意思就是說袁紹想學周公,卻不會用人,想法多卻沒有重點,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很難一起成就霸業。僅僅和袁紹見面交談中,就能準確的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缺點,可見非常善於觀察人,通透人心。
早先曹操重用戲志才為其謀劃,可惜去世非常早,於是讓荀彧幫忙推薦代替戲志才的人。荀彧便向曹操舉薦了自己的老鄉郭嘉,見面後,曹操稱郭嘉為“使孤成大業者”,郭嘉稱曹操為“真吾主也。”
後跟隨曹操徵呂布,因呂布戰敗後固守不出,士兵疲倦,曹操準備退兵。郭嘉卻勸曹操應該馬上進攻: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郭嘉認為呂布三站皆敗,已經沒有了銳氣,陳宮雖然有智謀,但是出計謀比較慢,現在呂布還沒回復,陳宮還沒有想到計策,應該乘現在馬上進攻。果然打敗並擒獲了呂布。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孫策準備渡江襲擊許都,郭嘉判斷說: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孫策吞併江東的時候,殺了很多英雄豪傑,他們都有死忠的部下,日夜想著報仇,但是孫策驕傲輕率不做防備,若果有人行刺很容易成功。果然孫策被許貢的門客殺死。
袁紹兵敗病死後,又相繼打敗了袁譚袁尚,將領們都準備乘勝進攻,但是郭嘉說: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郭嘉認為袁紹一直沒有確定立哪個兒子為繼承人,他們又各自有自己的勢力謀臣,暗地裡相互爭鬥,如果現在進攻兩個人會一致對外,還不如先攻打劉表,讓他們沒有了外部的壓力,一定又自相殘殺。
果然曹操南征劉表,剛到西平,袁譚就和袁尚爭奪冀州,失敗後敗退到平原,向曹操請降。
曹操打敗了袁譚、袁尚,袁尚逃到烏丸,同時南面又有劉表處劉備的威脅,郭嘉認為: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裝置。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胡人自以為離我們比較遠,有恃無恐一定不設防備,攻其不備一定能打敗他。而袁紹在胡人和漢人間都有威望,四州剛從袁家手裡用武力奪來,民心不附。袁尚兄弟還活著,如果現在南征,袁尚有烏丸的幫助,可以召集舊臣,這四周一定動亂,得而復失。而劉表有名無實,沒能力駕馭劉備,不用擔心。
曹操出征烏丸後,郭嘉又說:
“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勸曹操輕裝簡行,千里奔襲,曹操採納,果然大破烏丸,斬殺蹋頓單于。
郭嘉為曹操出謀劃策十一年,僅三十八歲病逝,《三國志》稱他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從國家一生的計策上來看,可以說是對於人情世故,人心的揣度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了,其所有的謀略都可以看到對敵手心理和性格的準確判斷。
不過這種型別也是非常危險的,成功很大依賴於計謀的執行能力。可以說郭嘉和曹操是珠聯璧合,換成其他任何一個執行者都是比較有風險的。
《三國演義》裡把龐統描述成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人卻長得慘不忍睹,先後在劉表和孫權處因相貌碰壁。但歷史中卻並沒有這種說法,估計是羅貫中為了突出人物而虛構的。《三國志》記載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意思是龐統小時候是個老實孩子,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的樣子,也沒有賞識的人。知道成年後,去見名士司馬徽,兩人在桑樹下從白天談到天黑,司馬徽稱讚他是南州士人之冠,才慢慢出名。
後來郡里人民他為功曹,為政“性好人倫,勤於長養”,這裡的人倫是儒家認為的君臣父子之間的人倫道德。
“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其實就是現在的樹立榜樣,建立好的風氣,他稱讚的十個人裡只要有五個因為他的稱讚而努力,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好的。
周瑜死時,龐統去東吳送葬,回荊州時,陸績、顧劭、全琮來送行,龐統評價陸績像駑馬有疾跑的能力,顧劭是駑牛能負重到很遠的地方,全琮雖然智力一般,但是名聲好,也算是一時的人才。
龐統回荊州後,被劉備任命為耒陽令,但是卻不幹事情,被免官,估計是和演義中一樣為了引起劉備的注意。免官後,魯肅都寫信過來說,龐統不是一個區區縣令的人才,治中、別駕這種官職,才剛剛能施展他的才能。同時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劉備於是和龐統相見,終於認識到他是有大才的人,任命為治中從事。
後劉備入蜀,諸葛亮留鎮荊州,龐統跟隨。剛入蜀,劉備與劉璋見面於涪,龐統對劉備說:
“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勸劉備趁機把劉璋抓了,就可以不費一兵的得到益州。但是劉備認為,自己剛入益州,還沒有建立恩信和威望,不宜現在就動手。
之後,劉璋回成都,劉備北征漢中,龐統向劉備進三策: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上策是選精兵奇襲成都;中計是劉備假裝荊州有急,回荊州救援,劉璋的大將楊懷、高沛一定來送行,劉備可以藉機抓了他們,並獲得他們的軍隊攻佔成都;下計是退回到白帝城,引荊州的並,慢慢圖謀益州。
龐統懟劉備說:“你攻打別人的國家,還以此為樂,不是仁義之師!”
劉備生氣的說:“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也是前歌後舞的,他也不是仁義之師嗎?就你話多,出去出去!”
可是等龐統出去,估計劉備也酒醒了,非常後悔,有把他叫了回來,但是兩個人都很尷尬的各吃各也不說話。
於是劉備問道:“剛才咱兩誰錯了?”
龐統說:“咱兩都有錯!”
劉備聽了哈哈大笑,兩人又開始吃喝玩樂,不亦樂乎了!
可惜龐統在圍攻雒縣的時候,中流矢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龐統在正史中的計謀不多,演義中的龐統提連環船計也是虛構,只有入蜀時趁機抓劉璋,以及取益州三策,無法準確的說龐統的計謀如何。從其施政和言行理念來說,有很多儒家思想的痕跡,其也擅長於戰術計謀的安排,但是在大局觀上,從建議抓劉璋來看,還是弱了一點的。
如果不是中流矢而亡的話,諸葛亮善於戰略大局,兩人相互合作配合,蜀漢可能又是一番不一樣的結果。
《三國演義》狀諸葛亮之智近妖,將很多並非是諸葛亮的事蹟,甚至虛構的情節都按到了諸葛亮的身上,雖然大大加強了小說的可讀性,但實際上卻給諸葛亮大大的引黑。
諸葛亮正史中用謀的記錄非常少,一次是隆中對,向劉備分析天下局勢;一次是告訴劉琦“申生在內而忘,重耳在外而安”的避禍方法;三是遊說孫權聯合抗曹,並提出曹操必敗的因素。
而之後,尤其是劉備亡後,諸葛亮基本上已經是蜀漢的執政者,並非是普通的謀士,更難看到諸葛亮詳細的計謀介紹。但是從其後的治理蜀漢和後期北伐來看,諸葛亮擅長於戰略局勢的分析和把控,且更多用陽謀,少行險。但是如果說諸葛亮不擅長陰謀,那也是想當然的,諸葛亮能在蜀漢保持權位這麼久,並能打敗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說明陰謀說也不是一般的。只是蜀漢勢弱,使得諸葛亮不得不謹慎,而不用奇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