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89203561031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常熟理工學院“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制定《常熟理工學院“十二五”期間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規劃》。 一、基本思路 在準確把握國家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針和政策的前提下,緊緊抓住高等教育國際化迅猛發展的重要機遇,堅持“重點突破、點面結合、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強主動性,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圍繞學校“建立品牌大學”的奮鬥目標,積極實施“開放活校”的發展戰略。透過引進優質資源、拓展交流空間、提升合作層次,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全面推進國際合作辦學,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合作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使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促進學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配置辦學資源格局的重要途徑。 二、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 全面確立國際化辦學的理念,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借鑑、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培育、開發學校輸出資源,逐步形成學校與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開放辦學格局,不斷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積極塑造學校的國際化形象。 (二)具體目標 1.積極拓展與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外辦、僑聯、臺聯以及落戶中國的世界知名跨國企業的聯絡,同時充分利用出國交流的師生、來華留學生和外籍專家等海外關係,拓寬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途徑,為學校現實和未來的發展需要積極搭建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平臺。與我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關係的友好學校到“十二五”末力爭達到20個,各二級學院也要與1-2個國(境)外友好單位建立實質性合作關係,推進師生的跨文化交流學習,豐富師生的跨文化實踐體驗。 2.大力引進國(境)外智力人才。根據學校教學、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以及科研發展的需要,加大引智力度,多形式、多途徑引進國(境)外高水平的智力人才,來校進行長短期授課、講學、學術訪問和科研合作。增加聘請外籍專家的數量,同時提高引進質量,加強教學工作考核。要重點推進專業類外籍專家的引進工作,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專業每年至少聘請2-3人次的外籍教師,力爭到“十二五”末,學校每年聘請的長短期國(境)外專家達到60人次,其中語言類專家控制在50%以內,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或高階職稱的人數佔50%左右。 3.不斷加強教學、科研和管理人才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學校將每年公費派出長短期出國出境人員20-30名,通過出國研修、學術訪問、合作研究等方式,逐步培養一批能與國際同行開展交流、溝通、研究的國際化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幹隊伍。重點加強外語類教師和“雙語”師資的國外培訓,為國際化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透過持續的派出培訓,學校有海外學歷、經歷人員到“十二五”末力爭達到200名,佔專任教師比例20%。 4.繼續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專案。鞏固、拓寬、提升現有中外合作辦學專案,加強專案的課程標準建設和專業建設,並透過互認課程、互認學分、分段合作培養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十二五”期間,有選擇地開設留學預科、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的聯合培養合作專案,力爭實現5-7個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重點推進2個本科生和2個研究生培養專案。 5.廣泛開展學生國際交流。開展校際學生交換,或以學分互認、獲取中外雙方文憑、赴外國企業見習、實習等形式,多渠道開展學生長短期出國交流專案,使每屆有50名左右具備條件的學生在校期間或畢業後有機會出國交流學習,在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最佳化知識結構的同時,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6.大力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規範公費派送出國出境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鼓勵自費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搭建國際學術講壇,積極促進各二級學院結合重點建設學科和國家級研究課題開展國際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十二五”期間,學校力爭獨自主辦、承辦或合作舉辦國際會議12次,平均每個二級學院承辦1次。積極聘請國外知名高校的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 7.及時啟動教學國際化改革試點。選擇1-2個國際合作辦學的專業作為學校教學國際化改革的試點專業,積極開展課程的國際化建設和國際化課程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爭創省級國際化課程示範性專業。要引進國外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引入先進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課程體系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每位本科學生能夠享受2-3門國外高校的高階課程。要創造條件,加大投入,引進國外4-5門成熟的網路課程,納入學校的相關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開展遠端國際教育。 8.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和來華留學生教育。在國外力爭開設“孔子學院”,在國內積極招收長短期留學生。整合全校相關專業的資源,設計一批吸引海外留學生的國際化課程。要充分利用出訪師生、來訪外賓、來華專家等海外關係宣傳學校的地域優勢和文化特色,吸引各類長短期留學生來校學習交流。透過非學歷教育的對外漢語教學,實現學校生源、辦學型別和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力爭“十二五”期間來校研修的長短期留學生達到200人次。 三、主要舉措 1.建立健全與國際教育相適應的執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要探索適合學校特點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執行機制,形成職能部門協同配合、二級學院主動承擔,共同推進學校國際化程序的良好局面;要不斷完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組織體系,建設一支懂外語、懂管理、懂教育的外事人才管理隊伍,全面落實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各項任務;要制定、完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包括外事出訪接待、外籍專家聘任與管理、留學生招生與管理、國際合作辦學、外事檔案管理等的規章制度,構建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促進各項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要建立“專案”管理制度,探索完善“專案流程”,做到權責明晰,責任落實。 2.成立國際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作為對外國際交流、涉外教學和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組織管理機構,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造;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與研究,開設留學預科和來華留學生教育,重點拓展本科、研究生等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案;開展多語種語言培訓、國際化專業課程培訓、國際化專業培養特色專案和形式多樣的師生國際交流活動等。適時成立國際教育學院,逐步形成比較成熟的組織和執行機制。 3.啟動 “三大工程”,提高學校國際化水平。啟動“國際合作教育專案拓展工程”,實行專案負責人制度,從專案培育、專案申請到專案執行,與專案負責人實行責權利掛鉤,並與相應院系年度業績考核掛鉤,調動積極性,積極拓展合作專案。啟動“海外引智工程”。透過暑期短學期,引入豐富的通識國際課程、利用中外合作與交流專案引進專業外教與國際課程、透過學科平臺引進合作研究人員、透過引進國外成熟的網路教學課程,納入相關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透過與跨國公司的“校企合作”,引進國際化的企業課程和海外工程師等方式,積極“引智”,豐富學校資源,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促進學校資源建設,推動學校國際化程度。啟動學校“國際化課程建設”。 鼓勵有條件的學院建設國際化課程,優先推薦相關課程教師赴國外進行培訓。學校將利用具有國際化背景和良好的外語水平的優秀海外留學人員以及聘請的外國專家會同學校相關專業教師,利用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努力建設一批能夠培養學生具有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國際知識和國際交流能力的相應課程。 4.建立完善的外事工作網站和學校英文網站,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要建立集“資源、管理、宣傳”為一體的外事工作網站和學校英文網站,圖文並茂地展示學校的發展面貌,逐步完善相關海外教育與海外學校的資訊資源建設,及時釋出外事工作政策法規和辦事流程,不斷強化網上辦事功能。同時,要及時製作更新學校中英文畫冊、PPT、宣傳片、英文網站等對外宣傳載體,創造條件在與我校建立合作關係的國外高校的網站設立學校連結,積極參加國際教育展覽,提升學校的國際形象。 四、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學校成立由校領導和相關部門、二級學院的主要領導組成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統一領導,明確相關部門及二級學院的主要領導為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責任人。領導小組每年要適時召開工作會議,研究、總結和部署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本規劃中各項任務的分解落實。 2.機制保障。學校要建立健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各項工作制度,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的工作職責,形成運轉流暢的管理網路和行之有效的執行機制,透過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和各學院的主動承擔,依託外國語學院,共同推進學校的國際化程序。學校將把國際化辦學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二級學院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並逐步建立起與之配套的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和退出機制。 3.經費保障。學校逐年加大外事經費的投入力度,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師生國際交流、外籍專家聘請、留學生教育等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常規外事經費外設立專項經費,用於重大專案、臨時專案和創新專案的開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公的故事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