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酒館的情感電臺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讀書時看過的易中天老師寫的書《品三國》,個人比較喜歡此書,看了幾遍。對於諸葛亮為何選擇劉備,而沒有選擇曹操和孫權,書中曾有分析過。

    首先,要弄清楚諸葛亮的志向。

    諸葛亮未出山時,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將。管仲和樂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出身低微,卻被君王信任,有機會傾其畢生才華建功立業。所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是在渴望在一個類似齊桓公、燕照王那樣的雄主。所以他這麼大個志向就必須給自己選個好老闆。

    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自己打江山,如曹操;第二種是幫別人打江山,如郭嘉;第三種是隱於名山大川,修仙悟道,如龐德公。諸葛亮選擇的是第二種,要做一個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那就一定要給自己選個好老闆。在諸葛亮心中這個好老闆的標準是什麼?一要見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專用。

    因此對於他來說,最好的老闆選擇是什麼樣呢?是一個將來能夠成就霸業或者帝業的還不成氣候的英雄。也就是說這個老闆要有志向,要有條件,但是志向不明顯,甚至不明確,他的條件還不成熟,還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諸葛亮去幫助他。也就是說諸葛亮還要求自己到了這個集團以後有大顯身手的空間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麼請大家想想,符合這個條件的是誰呢?

    曹操

    曹操太強了,手下人才濟濟。如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後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諸葛亮若投靠了曹操,即便他有管仲之才,曹操也不可能拋棄如荀彧這般的老臣、功臣,而給年輕的諸葛亮施展才能的平臺。諸葛亮過去後,得到的遭遇極有可能如司馬懿。在曹操當政期間,司馬懿想要一鳴驚人是不可能的,曹操這個領導也不喜歡太出尖的人,因此眾星雲集的曹操集團,司馬懿只能選擇一步步上升。司馬懿年近不惑才開始步入自己職場真正的黃金時代,給他一展抱負和才能的平臺出現的很晚,他達到人生巔峰時距離他的死亡已經不遠了。

    在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在三十到四十歲左右。諸葛亮在他的有生之年想要實現政治理想就要選擇一個既有潛力又無比重視他、識得他才能的主公。最關鍵的在於能讓他縮短甚至去除掉他仕途中打拼的時間和成本,諸葛亮出山前做的準備不可謂不充分,可以說他等的就是劉備。

    劉備

    看看劉備一生,可以說是百折不撓。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三國志先主傳》)但其智勇和事功,相比同時期的曹操和孫權,終究是差了一二等,只能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諸葛亮和劉備相遇時,劉備征戰半生,轉戰了二十多年,先後依附過公孫攢、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沒有自己地盤。只是頂著左將軍豫州牧的名頭,領著數千兵卒,駐紮在從劉表那裡借來的樊城,手下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文臣謀士幾乎沒什麼人。實力甚至不如當時的一個小軍閥。為何劉備混的這麼差呢?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他這麼多年都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諸葛亮來了,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

    那諸葛亮為何選擇劉備呢?

    第一、劉備有帝王之志,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是什麼呢?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

    劉備的名聲比較好,得人心。 義以待人,厚待賓客,善遇部屬,播信義於天下,是劉備自始至終都注意的問題。劉備曾經說過,“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終其一生,劉備手下的人才,極少有主動棄他投奔別處的。諸葛亮幼年時期,父親諸葛圭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生活。《三國志陶謙傳》記載,初平四年(193年,是年諸葛亮13歲),曹操徵徐州,“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第二年,曹操因其父在琅琊被害,二次徵徐州,“所過多所殘戮。”諸葛家族也是避難隊伍中的一員,其兄諸葛瑾曾說,“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年少時的諸葛亮對曹操的切骨仇恨,自不待言。恰好當時,劉備也在徐州。不僅謙讓徐州牧職位,還幫助陶謙抵抗曹操,留下仁義愛民的英名。試想當時,在少年(13、4歲時)諸葛亮心中,不僅立下擔當天下事,救萬民於水火的抱負,且曹操殘暴,劉備仁義的觀念,已經埋下了種子。

    第三、“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自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在魏蜀吳三國中,只有劉備是漢室後裔,根正苗紅,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僅這一項就已經牢牢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苟不患功業不就,道之不行,雖志恢宇宙而終不北向者,蓋以權御已移,漢祚將傾,方將翊贊宗傑,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故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諸葛亮與劉備的結合,主要是建立在復興漢室信念的基礎上。

    而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頗有爭議。諸葛亮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自然不會選擇曹操。諸葛亮和荀彧一樣一心向漢,輔佐劉備在他看來是人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他在劉備死後,還能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重要原因。

    第四、劉備是最先識孔明之才的,有知遇之恩。諸葛亮有管仲之才,但一直躬耕隴畝。為何不出山,因為伯樂未出現。他在等待他的伯樂。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表達的就是對劉備的感激。

    所以,劉備就是諸葛亮心目中的那個齊桓公。 三顧之後,諸葛亮呈上的《隆中對》,一整套政治軍事計劃,就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如果說《隆中對》是諸葛亮見劉備後一時起意,恐怕不是事實。應當是諸葛亮沒有見劉備之前,就已經將軍國大計準備好了。所以說,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劉備就是他心中的齊桓公。

    後面諸葛亮一進入劉備集團就是公司高管,管錢管糧相當於如今的財政部和民政部負責人。赤壁之戰後,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此時關羽為蕩寇將軍,秩二千石。張飛為徵虜將軍,秩二千石。劉備入蜀,掛上漢中王的牌子之後,諸葛亮就是國家重要領導人,一直在劉備領導班子裡面佔據重要的地位。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是蜀漢政府實際上的一把手。

    孫權

    至於吳國那裡,孫權手下已有周瑜、魯肅和張昭等重臣。拿周瑜來講,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諸葛亮去了,地位肯定在張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魯肅之下,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的。張昭徵求意見時,諸葛亮曾做如下表態“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劉表

    若為復興漢室,東漢宗室劉表、劉璋,名正言順的皇室血脈,不是更有代表性嗎?且社會聲譽、創業基礎大大好於劉備。劉備後來三分天下有其一,奪的就是劉表、劉璋的地盤。

    先來其他人對劉表的評價。賈詡:“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見事變,多疑無決,無能為也。

    ”。郭嘉:“表,坐談客耳”。劉表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

    從《隆中對》中可知,諸葛亮對世之英雄早已有成熟的看法。劉表、劉璋等不思進取的碌碌之輩,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諸葛亮要做大事業,建大功勳,可以投靠的英雄,只有曹操、孫權和劉備三人。

    因此,諸葛亮選擇劉備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他的宿命。表面上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幫助其建立蜀漢,事實上何嘗不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因為劉備的識才和重用讓諸葛亮不僅在當時聞達於諸侯,而且智慧與忠誠的形象一直流傳至今,贏得世人的無數讚譽,所以這二人之間應該說是互相成就。

    都說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感嘆他生前未能實現“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目的,我反而覺得丞相是不是感覺遺憾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諸葛亮的一生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他得遇明主、展現了他的才華和品性就足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11u青春版引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