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32823076892

    一. 寫影評的準備

    1.生活經驗 把自己設身處地地放在影片中,作為其中一個關鍵角色

    2.文字水平 表達的需要,能夠言辭達意,表現自己的思想

    3.電影常識 是對文章進行構想的基礎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證

    二.寫影評的步驟

    1.整理觀感 看電影時帶紙和筆,記錄一些情節和資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電影是什麼型別,導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

    2.擬定提綱(不應是思路跟著影片內容走)

    ①形成一個開頭(最重要)起筆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觀點一

    ④觀點二

    ⑤結論

    ⑥題目最好最後來考慮,看完影片後靈感突來,出來題目.

    2000年評>的一些好題目

    從感悟上 >>>>>

    從理性上 > >>

    哲 理 性 >>>

    影評寫作的注意點:

    一、梳理故事應該成為寫作的準備,不能寫在試卷上。

    二、不要僅僅談“內容感受”。

    三、明白副標題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四、“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不能動手寫作。

    五、學會捨棄。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寫在一張卷子裡。只要與眾不同,合情合理,內部有邏輯關係就是好文章。

    六、“論風格”的試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麼是風格。“藝術特色”類的也是如此。只寫一些主題、人物、結構、畫面、鏡頭、色彩、音樂、民俗等各個方面,卻很少提及這幾方面之間的關係。這不是論風格。

    常見的幾種低分試卷

    一、複述故事型:順著故事的線索寫,把故事“翻譯”一遍。65分左右。

    二、介紹複述型:打亂了順序複述,最終還是複述。65分左右。

    三、全面賞析型:涉及面很廣,卻缺少內部聯絡。蜻蜓點水,深淺不一。70分左右。

    四、散文雜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卻缺乏內部的邏輯聯絡。

    成功的影評型別是人物形象分析型。

    關於標題

    標題中“試論”、“小議”、“淺論”等字眼最好不要用。

    行文中出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跑題的標誌。

    “總之”、“綜上所述”都可不用。

    寫作中不要換另一種顏色的筆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係,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係);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準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係,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係。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資訊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係,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排程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臺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裡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係,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係,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係,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係,音樂與自然音響(即噪聲)的關係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係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裡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臺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排程,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準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係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沒記錯的話,這多多少少是出自周傳基的讀解方式

    周傳基先生,自學電影起家,在家裡研究巴頓將軍,就是用這種一遍又一遍的數量建立的電影理解。

    我是小牛犢,我特尊敬周傳基先生,但是我不同意這種讀片方法

    這種讀片方法,試圖將電影分割成為若干個元素,然後拼湊起來,從根本上就否定了本體論,雖然周老師為宣揚本體論與綜合論打了一輩子仗。

    一部電影是各種關係的總和

    第一遍,抓電影情境,鬧明白誰(們)是導演設定的重點人物,誰是圍繞他(們)發生關係的人物,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是怎麼發生的!

    間隙:回憶,給電影分段,情境關係是如何發展的?確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務,即為什麼要有這一段,對整體起到了什麼作用,可否不這樣做,會對電影起到什麼別的影響

    第二遍,檢驗間隙時的思考,帶著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各種景別各種角度各種燈光,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點是根據間隙思考得出的結論,去分析,這些技術是否在圍繞著情境,進一步檢驗思考是否正確

    間隙:是不是有些技術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用?趕緊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重複第一步驟,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務出了問題。如果一切都能夠理順了,那麼思考,如果我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人物,環境,我有沒有什麼高招,可以比導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帶著是否有高招的問題,再看電影,思考究竟是導演招妙,還是我的招妙,為什麼導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如果適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後會怎麼樣?是不是變成了另一個主題了?如果變成另一個主題了,那麼作為創作者,這部電影,你已經消化了,但是作為影片讀解工作,你還沒有做到位。

    間隙:如果你發現你的招主題變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題,是否符合這部影片的所有技術和情境。

    ……週而復始……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麼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後現代打破傳統的敘事,重新建立的電影內部體系等等,都不是用傳統的流水線方式能夠讀明白的,而是要用週而復始的思考,檢驗,再思考去讀解的。

    對於編導系的學生而言,讀解電影,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作品,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及瞭解到大師在處理類似問題的高明處。

    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只需要做到能夠找出主題,並發現它高明或者傻X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無忌,因為沒有接受長期創作訓練,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潛質,而不是已經學會了這套本領。

    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師看片

    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遍數,會有不同的發現

    這就是區別於理科公式的藝術魅力

    藝術這東西是沒有界限範圍的

    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

    你可以不贊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對

    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歷不一樣,溝通有差距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