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逸堂堂主
-
2 # 這就起江湖
這個不是明擺著呢 能征善戰,久負盛名,早年就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闖七關斬六將,佔樊城,敗曹仁,單刀赴會 赫赫有名的關大將軍能瞧得起初出茅廬,一點軍功都沒有的奶油小生陸遜 黃頭小兒,不值吾正眼相視 由此可見,關羽看不起陸遜也是人之長情 與關羽傲慢不傲慢倒是關係不大。
-
3 # 不應該32
智商問題,智商越高藏的越深。
陸遜不僅騙得過關羽,也騙得過劉備。
不過關羽智商比一般人偏低很多,有句話叫做,“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關羽被殺只是時間問題,亂世之下光靠武力,遲早要死的。
-
4 # 統領十萬噴仔枕戈待旦
關羽關雲長,一身傲骨,別說陸遜,就是孫權只怕也不放到眼裡。
歷史上孫權為了拉攏關羽,緩和孫劉兩家之間緊繃的關係,差人去荊州向關羽求親。希望關羽的女兒可以嫁給自己的兒子。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是關羽不但直接拒絕,而且說出“虎女焉能嫁犬子”這種極度侮辱孫權的話。當然正史中關羽並沒有說,但是仍然拒絕了
可見關羽向來眼高於頂,連孫權都不放在眼裡。孫權坐擁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何曾受過這等侮辱。連主子都不看在眼裡,何況陸遜一個籍籍無名的書生。我分析東吳裡也就周瑜和魯肅還能入關羽的法眼。陸遜雖是東吳世家大族,但是並沒有什麼驚世的名氣,關羽看不上陸遜太正常了,如果你說很看重他我才會覺得奇怪。
關羽因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風頭一時無兩,連諸葛亮對他的信中也是先奉承後談事。可見當時的關羽在蜀軍中的地位何其之高
不過因為眾人的吹捧和關羽的傲氣也最終斷送了他的性命。
-
5 # 正史漫談
關羽看不起的人太多了,陸遜在他眼裡只是不知名的小人物。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這樣評價關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也就是說:性格剛強,自視甚高,驕傲自大,兵敗身死也在情理之中,這是官方對關羽的看法。
但關羽不是瞧不起所有人,他的輕視物件集中於士大夫階層,對待普通士兵、老百姓,則非常友善。這在門閥勢力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近兩千年來,關羽在民間深受愛戴的原因之一。
既然題目問的是關羽為何瞧不起陸遜,我們就看看正史中對當時情況的描述。
公元219年,關羽藉著雨水,“水淹七軍”,趁勢繼續猛攻樊城。此時民間也有地方勢力起兵相應,“自許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曹操甚是憂慮。
但關羽如日中天,劉備的盟友--孫權勢力不但不振奮,反而卻愈發忌憚。為何?
其一,關羽出了名的驍勇善戰,又據守著長江上游的荊州,如同東吳家門口的利劍,令其君臣極其不安。尤其當呂蒙替代溫和的魯肅鎮守陸口後,雙方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加劇。
其二,關羽的自大、清高性格,加劇了劉、孫兩方的對立。自己身為皇叔的結拜兄弟,軍事能力傲視天下,連曹操也對自己敬若上賓,東南蠻夷之地的孫家在其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所以當孫權主動向關羽提親,希望藉此穩固雙方關係的時候,遭到了他的怒罵。
這就是赤裸裸的打臉,孫權可是要帶隊伍的,這臉往哪擱?
關羽也知道自己讓孫權不爽,所以也隨時防備著這個名義上的盟友。在帶領主力北上攻打樊城時,他也不忘保衛大本營,點面結合、系統的安排了防衛力量,就是為了提防呂蒙的偷襲。即使攻打樊城不順利、兵力吃緊時,他也沒有調走這些力量。
深知對手性格的呂蒙,決定實施戰略欺騙、麻痺關羽。經過暗中請示孫權,一向身體不好的他,此時對外稱病情加重,返回建業治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當時的官職是定威校尉)替代他鎮守陸口。
陸家是江東大族,連續三代為孫氏效力。但這樣的身份,根本入不了“威震華夏”的關羽的法眼:孫權都是渣渣,別說他家的馬仔了。
加上陸遜早已與呂蒙對好了臺詞,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信拍關羽馬屁,稱他功蓋當世、威名赫赫;自己則年輕後輩,希望關二爺今後多多關照,諸如此類。
關羽果然放鬆了警惕,把大部分守兵調往樊城前線。這下就著了呂蒙的道了,最終敗走麥城,確屬咎由自取。
領軍打仗、為政一方,驕傲任性要不得。領頭人必須要懂大勢、看大局,壓抑個人喜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主要敵人。
小孩子才選朋友,大人必須是全都要!耍脾氣使性子,後果那是相當的嚴重。
-
6 # 與汝同澤
關羽唯一看得起的人是劉備大哥,三弟張飛也算能入法眼,其他的都要靠邊站。東吳之主孫權都沒放在眼裡,當孫權託人想與關羽結成兒女親家,關羽直接拒絕並回復“虎女焉能配犬子”,絲毫不留情面,所以你想他能把陸遜放在眼裡。
回覆列表
關羽的神勇也是人們著力強調的一面,斬顏良、誅文丑,表現出他的英勇神速;過五關、斬六將,同樣顯示出他的神勇無敵;而刮骨療毒則反映出他超人的剛毅 與頑強。同時他剛而自矜,驕傲自負,他不願與黃忠同列為五虎將,又看不起孫權,更瞧不起陸遜。《三國演義》作者雖對他“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的性 格特徵有所讚美,但也描寫他因剛愎自用而大意失荊州。
由此可見,關老夫子被神化,關廟遍及全國各地,完全是儒、佛、道三家共同尊奉的結果,這一點,恐怕關老夫子自己也萬萬沒有想到。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在寫華佗為關雲長刮骨療毒時寫道:“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 色。”而關雲長一邊飲酒,一邊下棋,泰然自若,談笑風生,顯示出超凡脫俗的大將風度,令後人感佩不已,成為堅強剛毅的典型。但是,這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 故事卻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歷史上實無其事。一則關羽受傷的時間與華佗在世的時間不符。據史書記載,關羽臂上受箭傷是在公元二一九年的秋天,即曹軍與蜀軍 樊城大戰之時,而華佗則在關羽受傷之前的公元二0八年就去世了,所以,已經死去十一年的華佗怎麼會為關羽刮骨療毒呢?再則,即使華佗還活著,曹操 怎麼會讓 他到敵營去為關羽治傷呢?
水淹七軍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重要的情節,專門有一回即第七十四回描寫這一事件,表現出關羽高超的智謀。
歷史上,關羽與于禁的樊城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但淹掉于禁七軍並不是關羽計謀所致,而是天災。
《三國志·關羽傳》中寫道:(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於)禁所督七軍皆沒(被淹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魏書·于禁傳》也有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 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與于禁交往)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邪!”
所以,水淹七軍完全是大雨引起漢水氾濫產生的結果,事出自然,並非人謀。
《三國演義》中寫關羽在華容道上因念曹操舊情而放他一干人一條生路,以此表現其義重如山之個性。那麼,歷史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不是。
當年,曹操赤壁兵敗,確實從華容道逃走,不過守候這條要道的不是關羽。《三國志·武帝紀》注中引《山陽公載記》說:
公(指曹操)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贏兵(病弱之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贏兵為人馬所蹈藉(踐踏), 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與我差不多)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不久)亦放火而無所 及。
由此可知,在華容道上是劉備沒有截住曹操,讓他跑了,因為放火晚了,沒起作用,根本不是關羽放走的。
《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表現出他蓋世英雄的氣概,這一情節特別動人,流傳也十分廣泛。然而卻與事實不符,歷史上,斬華雄的是孫堅,而不是關羽。
孫堅當年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與討伐董卓,作為孫武的後代,他作戰英勇,不同凡俗。但他起初曾敗在董卓手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寫 道: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團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 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燒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
可見,孫堅敗得很慘,要不是採取“金蟬脫殼”之計,還難以逃脫。不過孫堅並沒有氣餒,後來重整旗鼓,不但打敗董卓,而且斬了華雄,所以本書中又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所以《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其實是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