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憑海臨風688
-
2 # 二孃說育兒
一、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
越多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就會發現:其實對於家庭教育來說,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著隨機性,也有一定的規律,遺傳環境等等都會起作用。
然而,不管怎麼說,目前的研究還是支援了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
比如說,很有名的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兒童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當時這些孤兒們在孤兒院沒有受到愛的滋養,他們的語言和智力發育都很慢,後來一些被英華人收養的孩子,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漸漸的就追上了同齡人。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他們的心理和智力發展,仍然存在障礙。
心理學家們發現,母親和孩子所說的話,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在1~5歲的時候,親子閱讀的時間大概是1000小時,他們的詞彙水平明顯要高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態度,對孩子的行為以及未來的和人處事的方式也有影響。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和藹可親,孩子就更傾向於聽從母親的建議。反之,孩子有可能會更加逆反。另一項對7年紀孩子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待配偶子女的態度影響了他們未來家庭的態度。
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中,黃磊的女兒多多受到了大家的好評,與黃磊夫婦養育方式密切相關。黃磊夫妻比較關注多多的潛力發展,對她的英語教育、品格培養花費了心血。比如,我們可以在他的微博中看出,他主動在女兒生日的時候給女兒寫信。
二、不是每個父母都能養育好孩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培育好孩子。做得不好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制約:
1.物質條件
比如,最近一個送快遞的單親父親刷了屏。因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每天帶著女兒去送快遞,沒有很多的時間和女兒交流。儘管他非常愛自己的女兒,但女兒3歲了,會說的話仍然不多。
2.父母態度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家三個孩子從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問題。他們的母親強勢而偏心,對他的孩子實行功能性養育,對蘇明哲強調學業追求“面子”,對蘇明成過於寵溺毫無原則,對蘇明玉一直偏心極度不公。父親弱勢而對母親的問題不聞不問。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明哲對父母無條件順從;蘇明玉內心缺乏愛和溫暖;蘇明成成了被養殘的孩子。
3.養育方式
我們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有的父母過於強調成績,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比如前段時間在河南就曾經有一個媽媽,因為孩子成績沒有考到95分將孩子遺棄到高速路口。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後續孩子的發展情況,但顯然這種方式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三、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需要的學習其實真的很多。總的來說,我覺得有三個原則:
1.分得清你我
在家庭生活中,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界限感。不少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傾注在孩子身上,給孩子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壓力,也造成了家庭生活的不快樂。做父母要分得清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格,絕對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
2.把愛傾注在家庭教育中
王菲的女兒竇靖童成長過程中,母親給予了她很多的自由。儘管王菲發生了婚變,但因為她一直支援女兒的選擇,而且很愛孩子,竇靖童還是成為一個很出色很有才華的人。
3.品格教育始終是首位的
-
3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在家庭教育中相當重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一生中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做為父母,你做不好沒有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是做不好我們可以學習呀,透過學習親子課程,也可以透過咱們自己的父母,或者有經驗的父母,或者優秀的父母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帶成長,慢慢的,我們就一定能做好父母這個職業。
現在回想,真有點佩服十二年前那個傻的要生孩子的自己,雖然準備了一點資金,但是把帶孩子想的太過輕鬆的我還是吃了很多苦頭,走了很多彎路。好在後來我惡補了很多育兒知識,慢慢的帶孩子越來越上手。做父母做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知道自己做不好,還不去學習。堅持學習,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Sunny。
也許過度關注二寶,大寶12歲了,又是一個叛逆期,經常因為作業和成績問題上演無煙的戰火。我又從圖書館借來很多親子書,從網上找來很多適合自己的親子課程,學習一段時間後,我才知道,孩子不是叛逆期,孩子只是長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尊嚴。然後我又開始自己的學習之路,做筆記帶孩子去聽課程,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收穫真的很多。雖然孩子不算最優秀的,但是他知道成績不好,願意做家務來補過,媽媽發脾氣罵人,他知道寫信告訴他知道錯了,但是我發火罵人也不對。我錯了,願意很真誠的向孩子道歉,也會多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見到我的變化,也很慶幸他遇到一個愛學習的媽媽。
一起愛上學習吧,它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
4 # 卓紅家庭教育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父母陪伴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並且願意的話,一定可以做好。我分享對陪伴的三點理解:1.和孩子在一起現實生活中,因為工作和生活壓力,因為要還房貸車貸,很多父母非常忙碌,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但卻沒有時間陪孩子。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最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如果你說你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或者,你要為孩子將來出國留學或結婚買房子而掙錢(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那我可以認為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至少,你的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愛。真正的愛,是給對方所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我們以為對方想要的東西。真正的愛,是對方能感受到的,而不是你自以為是的。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專案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2.為分離做準備說到陪伴孩子,並不需要長年累月,每天24小時在一起。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永遠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標。孩子越小,需要在一起的時間越多,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需要與父母分離,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直到到成年徹底分離。哪些成年後,還和父母粘在一起的人,要麼是從小沒有得到高品質陪伴,要麼是父母沒有做好與孩子的分離。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如果條件允許的話,0-3歲最好父母中有一人全職陪伴,以後時間可以減少。1歲前,母親最好能全職。0-1歲是安全感的關鍵期,將為孩子一生心理發展打下基礎,特別是母嬰關係,將影響孩子的一切關係。如果母親為了工作,為了創業,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花一年的時間全心全意和孩子在一起都做不到,可能以後會為孩子埋更大的單。
回覆列表
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啟蒙教育,家庭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地位有多麼重要!
從孩子呱呱落地到咿呀學語,父母傾注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家長非常重視嬰幼兒時期的學前教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可謂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可當孩子適齡入學後,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就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
1.孩子教育的責任轉化,認為校園教育是老師的天職,教育孩子是老師的本分,一切由交由老師安排督導。
2.孩子入學後,覺得孩子自理能力提高了,獨立意識增強了,精力上的投入明顯減少。
3.隔代陪伴,留守兒童。父母和孩子分居兩地,由長輩代為照管,時間上的不允許,鞭長莫及!
4.父母責任心不強,只顧忙自己的事業,甚至有些家長沉迷遊戲娛樂及社交應酬活動。
5.父母文化層次偏低,學識修養、生活氛圍、言行舉止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
綜合以上幾點,由於家長的教育理念錯誤,思想麻痺大意,關愛程度不夠,對孩子的興趣養成,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那麼,父母應如何做好對孩子的陪伴和配合學校的教育呢?
第一、要提高思想認識,把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學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家長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第三、在孩子的童年成長期,創造條件也要讓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便於情感溝通,資訊交流。
第四、作為家長,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事業作為藉口,切勿一切從經濟利益出發,忽略對孩子的陪伴教育。
第五、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父母要提高自身修養,家庭氛圍要融洽,夫妻感情要和睦,讓孩子接受到幸福教育。
十年栽樹,百年育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與家庭有機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切合孩子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激勵孩子增強信心,疏導孩子的思想情緒,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真正讓孩子茁壯成長,成為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