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阮瞻乃是竹林七賢阮咸的兒子。
6
回覆列表
  • 1 # 燕子羽品歷史

    阮瞻,字千里,竹林七賢阮籍之侄孫,阮咸之子。性清心寡慾,自得於懷。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餘。善彈琴,無論尊卑貴賤,只要想聽琴,皆為演奏。不信鬼神,典型的無神論者。

  • 2 # 晝錦還鄉

    阮瞻是阮咸的兒子,阮咸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的叔父是大名鼎鼎的阮籍!阮瞻先後擔任過丞相王戎的掾吏,類似現在的秘書,東海王司馬越的書記參軍,類似參謀,晉懷帝太子的舍人,類似現在的助理兼秘書!

    這些官職在當時並不高,說他是西晉大臣,還不夠資格!在政治上,也沒什麼作為!不過他的為人德行,還是值得稱頌!

    阮瞻好音樂,喜歡彈琴!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人家喜歡,他都會彈奏!也就是說,這個人不是勢利眼,不管你有錢,還是沒錢,有地位,還是沒地位,只要你喜歡音樂,都可以為你彈奏!如果他生活在當代,絕對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阮瞻是名門之後,出生富貴之家,能夠沒有偏見,對不同階層的人都一視同仁,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容易做到的,是值得稱讚的!

  • 3 # 使用者56985139966

    謝請!此問答語意為簡單,但結合背景卻很有故事:一,西晉阮咸(竹林七賢)之子阬瞻,在他任職的上司太尉王衍問他: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其實這種回答妙之處是將回答變成反問出題人,即它們還有不同之處?阬其實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官僚,於是王以識人材的伯樂自居,高評價阬的玄妙回答,宣楊阮只三個字就″闢"即解答所問,實在難得之"掾"下屬,慕僚之高才。謂之"三語掾"。後世將它傳為人材,能人,及有高論賢士的誇贊。當時這種玄妙文字遊戲是有其大背景的。二,當時的魏晉風骨己在宗教擴大宣染中有向玄學發展趨勢,不僅儒,道,而且佛教趁這玄學之風飛快傳播,這才有了東晉的南國四百八十寺,無數樓臺煙雨中。在玄學影響下,官員形成玄妙空洞為高,不理政務謂之"黃老無為",結果這無為而冶導致社會動亂(八王之亂),外族肆虐,(五胡侵中原)甚至東晉後立十六國!百姓造成大南遷,包括晉都城南遷為東晉。形成南北朝,混亂了百餘年,直至隨文帝統一才消停。

  • 4 # 德厚致遠

    三語掾是個典故,語出《世說新語》,講的是竹林七賢的故事,記錄的是一次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曾問阮瞻:‘’老莊與聖教同異‘’?阮瞻回答:‘’將無同‘’。意思是有次王戎問阮瞻:老莊崇尚自然,儒家貴重名教,其旨義有什麼異同嗎?阮瞻說‘’將無同”。阮瞻的回答也不說不同、也不說相同、或是同也不同,正由於阮瞻這樣不做正面回答,反而使得王戎對阮瞻大加讚賞,王戎就向太尉王衍推薦,王衍任命阮瞻做了太尉掾的官職,阮籍因這三個字,就被任命為官員,時人謂之“三語掾”。後來東海王司馬越又提拔阮瞻為記室參軍。晉懷帝又頒詔,任置阮瞻為太子舍人。

    阮瞻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之子,也是阮籍的侄孫,平時愛清談,好撫琴,雖有聰明才智,但又不注重操守,跟竹林七賢一樣,都是一代俊秀,雖名重當時,卻多是輕視世事,自命清高而浮誇自負的青年名士。

    兩晉的時代,選官擇吏完全是被名門望族所壟斷,不講才能,只看出身,只注重的是家族背景,造成了當時的社會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意即:所謂上流社會,沒有一個是貧寒出身的平民子弟。所謂的基層幹部,沒有一個不是權勢家族出身的世家子弟。豪門望族一面清談誤國、談玄說妙,一面享受著安逸的生活,上行下效,全國都掀起了攀比奢華的風氣,爭相炫富,肆意揮霍,象石崇與王愷鬥富,他們的財富就是利用自己的職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剝削欺壓百姓,石崇甚至殺人越貨,幹起了搶劫的勾當。也是隻謀自己富可敵國,不管百姓死活。

    皇室與望族的爭權奪利,最後演變成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趁機崛起。導致西晉皇室的沒落,由世家望族擁立的司馬睿南渡稱帝,建立東晉,也是王與馬共天下,形同傀儡。都在憂患中死去。

  • 5 # 史鑑在路上

    “三語掾”何意?典故名,“三語掾”是對幕府官員的讚美。阮瞻是何許人也,可能聽說過的人不多,先介紹一下他。

    阮瞻,字千里,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之一阮咸之子,生年不詳,約卒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年―312年)。東海王司馬越鎮守許昌時,任命阮瞻為記室參軍。永嘉年間,阮瞻擔任太子舍人(七品,掌文章書記),阮瞻在職一年多後,病死於倉垣,終年三十歲。阮瞻算不上是西晉大臣,比較平常,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

    “三語掾”根據《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列傳·(鹹子)阮瞻〉記載:“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諮嗟良久,即命闢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根據《晉書》記載:“瞻字千里。性清虛寡慾,自得於懷。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餘。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貴賤長幼,皆為彈之。神氣沖和,而不知向人所在。”

    他生性清心寡慾,不分長幼貴賤,這在西晉時期,阮瞻作為“竹林七賢”阮咸之子,出身名門,能夠做到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是非常難得的,在當時,士族門閥制度嚴重,門第觀念嚴重,交朋友等都非常看重對方的家世淵源。雖然他在政治上沒啥建樹,但是,阮瞻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清心寡慾,不追求名利,順其自然。另外根據《晉書》記載:“瞻素執無鬼論,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可以辯正幽明。”說明阮瞻不信有鬼,還是一個比較科學的人。他還是一個喜歡音樂的人,善於彈琴,會享受生活樂趣。

  • 6 # 溫陵遊人

    大家在介紹阮瞻時,習慣性的就會提到他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之子,這其實是有些尷尬的。

    先看看“三語掾”的由來:按《世說新語·文學》上的記載,“ 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 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闢之為掾。世謂‘三語掾’。”阮瞻因三個字的回答而被太尉看中,被任命為官員,這就是“三語掾”的由來。

    《晉書》說阮瞻“性清虛寡慾,自得於懷。讀書不甚研求,而默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餘。”阮瞻謙讓不爭的性子應該是出了名的,史書對他的為政能力並沒有太多記載,只能說,在那個時代,出身真的很重要。

    同時,《晉書》提到:“瞻素執無鬼論,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可以辯正幽明。"阮瞻堅持“無鬼論”。無鬼無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其實也可以說阮瞻是一名“無神論”者。在迷信風行的古時候,堅持不信鬼神,算相當罕見的。

  • 7 # 華語歷史

    阮瞻性格清心寡慾,隨心所欲,不刻意追求高度。平等對待每一個人。

    後人評價行清虛寡慾,自得於懷,讀書識其要,遇理而辯,辭不足而旨有餘。

  • 8 # 遠古的風

    阮瞻,字千里 ,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竹林七賢"之一阮咸之子,阮咸的叔父是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三人均為魏晉名士,政治上均不甚如意,均識音擅琴。三阮中,阮籍性格孤僻,輕蕩,阮咸為人任情不拘禮節,而不列"七賢"的阮瞻卻有一顆平常心。三阮的身上,體現著人們常說的“魏晉風骨”。

    阮瞻生性清心寡慾,沒有太多的功利之心,是個知足常樂的人。他讀書與一些老學究不同,不去刻意追求研討,這一點有點類似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默默地記住要領,遇到事理辯論,言辭不多,卻極有意趣。像好多魏晉名士一樣,阮瞻很會彈琴,別人聽說他會彈琴,大都前來請他彈奏,阮瞻這個人也是個低調隨和的人,不論長幼貴賤,有求必應,都為他們彈奏。像他這樣出身名望之家的人,能有這樣的胸襟氣度的,是難能可貴的。他的大舅子哥潘岳每次讓他彈琴,都是日以繼夜,他都沒有怨怒之色。由此認識他的人都稱讚他真正地做到了清靜淡泊,寵辱不驚。

    他拜見司徒王戎,王戎問他:"聖人看重名教,老莊申明自然,他們的主旨有無異同?"阮瞻回答說“將無同”,(這個回答可說是有點模稜兩可,近乎“差不多”,“ 大概沒有什麼不同”等意思)。王戎嘆息良久,便命令徵召他。當時人稱他為“三語掾”,意即回答了三個字,便被授予一個職務,“掾”在古代類似於副官或幕僚等,三公等高位者皆可辟召掾屬,"現在看,稱"三字掾"似乎更準確。當時太尉王衍也很看重他。有一次阮瞻曾與人出行,天氣炎熱渴得厲害,剛好客舍前有口井,眾人都爭先恐後前去喝水解渴,只有阮瞻獨自慢吞吞地走在後面,等別人都喝完了他才去喝,他的這種謙讓不爭達到這種程度,真讓人佩服。

    魏晉時期是一個動盪,混亂,政治黑暗的時代,人們多信佛道,談論玄學,而阮瞻卻是個無鬼論者,難能可貴。然而天爐英才,永嘉年間,阮瞻擔任太子舍人一年多後,病死於倉垣,終年三十歲,可惜!

  • 9 # 南極小博士

    歷史上的西晉大臣阮瞻,聽說他是竹林七賢的後人,他老爸是非常有名的大文人,阮瞻是富豪子弟,是一個無神論者,喜歡琴棋書畫交朋友,也有一點文墨。因為是豪門貴族才被推薦當了大官,這個人才學有限,也沒有什麼大作為,做官時政績平平,就是一個平凡之輩,才學能力差他老爸遠了,歷史評價阮瞻有點小名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師徒一路向西,為什麼沒有碰到語言不通的異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