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奇隊員
-
2 # 清廓天下
不用想了,想也重振不了。滿蒙八旗是17世紀世界最強陸軍 是無敵的存在。無論是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皆是如此。但在19世紀已經落後了。就像玩老遊戲帝國時代,對方已經升級了,你沒升級就只能被虐。還有一點就是滿洲人離開了白山黑水的漁獵生活,在19世紀已經不具備像特種兵那樣的戰鬥素質,蒙古人似乎也比17世紀時衰落很多。
-
3 # 與風互語
縱橫無敵的八旗鐵騎衰敗後,滿清政府想過從振嗎?
清朝八旗在當時是很厲害的一支騎兵武裝,進關後了除了平定了幾次叛亂後,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生過戰爭,所以政府就放忪了對騎兵的發展與建設,最後能衝鋒上陣的也就是蒙古騎兵了。
到了請晚期幾手再也沒有記載過清八旗騎兵,清政府最後一次一人規模的使用騎兵作戰哪低擋八國聯軍,可參戰騎兵是僧王的蒙古騎兵,在炮火和洋槍的面前騎兵徹底的失去了往日的雄風,在洋槍和火炮面前僧王的蒙古鐵騎徹底的被八國聯軍打敗了,從哪以後就再也沒有聽說過清八旗騎兵和蒙古騎兵的訊息了。
西方帝國在工業革命後,兵器發展突飛猛進,在先進的歐洲軍隊面前,清政府的軍隊已無法在抗擊西方例強了,這就導至了萬把洋人的隊伍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沒有一支隊伍能擋住八國聯軍,從哪時開始大清帝國開始衰敗了,也就是從哪時開始我們受盡了恥辱。
慈禧太后把錢都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使得軍隊建設一直停滯不前,甲午海戰海軍失利就標誌著清帝國以徹底的衰敗了,在哪種情況下清政府以無力再發展軍隊建設了,雖然搞了一段時間的洋務運動,但是跟西方工業化國家相比差距太大了,而就在哪種情況下慈禧還在忙著修園子,所以清政府更本就沒有重振八旗騎兵的計劃,因為騎兵以無法在對抗先進的武器裝備了,因此清政府也就放棄了騎兵建設。
-
4 # 歷史吐槽機
當然是想過的,而且不止一次的嘗試過,只是都徹底失敗了而已。題主有個誤區,八旗軍不是單純的騎兵,他們應該算一種綜合部隊,有大量的火器兵、戰車兵,所謂騎射只是軍事訓練的代稱。從乾隆年間開始,清朝就一直不停的嘗試挽救八旗軍的戰鬥力,可惜收效甚微。大抵上清朝一直沒有抓住八旗墮落的原因,或者明知道原因卻實在沒法下手。
問題根源——理論模型與現實發展的矛盾八旗準確點說一直都不是隻有女真人,裡面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它是一種軍政體系,壓根就不是血統民族。清朝拿下江山後視八旗為奪取天下最重要的根基,把這套體系給固定了下來。但很快他們就遇到了問題,以往八旗軍的收入是分配製,來源主要為戰爭掠奪繳獲,現在天下都是自己的,總不能自己搶自己吧?
於是帝國上層拿出了一套模式,國家發錢作為花銷,國家分地作為吃食,解除這些人的後顧之憂。旗人禁止出城,只需要好好訓練,待有戰事的時候出征殺敵即可。想法很好,但執行的很逗逼,跑馬圈地激起的軍民矛盾先不說,你都禁止他們出城了,給土地有個卵用?他們自己根本沒法去種,只能出租。更逗逼的是還不允許他們從事其他職業,要麼當兵、要麼當官、要麼種地,就這三條路走。
我們都知道戰爭殺人、和平生崽的道理,承平日久旗籍的人口越多,乾隆把準噶爾滅族之後國家也再沒有規模太大的戰爭。軍隊數量就那麼多,不可能無限擴編,又不讓這些人去幹別的。這幫原來的職業軍人就開始急速的墮落,每天喝茶遛彎、提籠架鳥的混日子。
時間長了國家也受不了,這發的銀子怎麼比打仗時候還多?再這麼下去財政要吃不消的!說實話開始旗人也不滿意,因為旗籍裡也有階級的,除了宗室和上層外,大部分旗籍的例銀不夠維持好生活。清朝官方也不是傻子,給旗籍發銀是分兩部分的,例銀是常發的,可很少,正經的收入還是當兵打仗的獎金。分下來的鐵桿莊稼他們自己還不能種,租出去只能收點糧食,立國時候這些人已經習慣優渥的生活,過苦日子受不了,經商國家還不讓。
生計問題——纏繞整朝的鬧心事兒其實從雍正年間開始,一個搞笑的鬧心事兒就擺在清朝皇帝的面前——八旗生計問題。按道理說一群國家花錢養著的人不可能有生計問題,再次還有順治時期分的鐵桿莊稼打底,怎麼也不至於餓死吧?
可這事兒真的就發生了,雍正後期的時候真的就有旗人活不下去,開始冒充漢人賣身為奴。原因很簡單,孩子越生越多,下層旗人的例銀根本養活不了,鐵桿莊稼分三回家就有人啥也撈不著了。國家還不讓這幫人去從事其他工作,去茶館打雜都沒人敢用,這不就是等著餓死嗎?這事兒的搞笑程度大抵就等於明朝一些宗室為了不餓死故意犯罪,好去鳳陽的皇家監獄混牢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雍正以下的皇帝們簡直想破了腦袋,使用了種種辦法,其中包括:
移民:人實在太多了,你們出去一部分回東北吧!給你們發路費、發種子、分地。然而應者寥寥,見慣了京城繁華,誰還願意回那窮山惡水啊?皇帝一看光鼓勵是不行了,還是強制吧!反正和羅剎國老折騰,發八旗兵充邊!就這樣,分流了上萬八旗軍到東北,一度東北只剩下1000多旗軍的局面改觀了很多。但是對於八旗爆炸一樣的人口增長,這是杯水車薪。
當官:辦各種官學、宗學、覺羅學,加強八旗教育,這樣就能當官了。除了科舉外,旗人還可以透過筆貼、翻譯進士、侍衛等特殊途徑當官。大抵上就是利用旗人通滿語,可以當翻譯,或者功夫好,可以當保鏢的途徑。其結果也就是清朝中後期,旗人教育程度好一些而已,並沒有大用,官員數量也是有限的。
出旗:最後一招了,減少旗人數量吧!解除一部分人的旗籍,讓他們自謀生路,國家不再限制他們職業了。我到不是想挑起民族矛盾,最終離開旗籍的大部分是漢人。雍正年間漢人佔旗籍差不多七層以上,到了嘉慶時期已經降到四層多。用這個數字也澄清一個問題,所謂的八旗其實還是以漢人為主的,即使比例最低的時期也要佔差不多一半。其他大概三層是原女真人,兩層是蒙古人,還有一些其他少數民族,清代八旗不是一個民族概念。但這招依然沒有卵用,低層旗人依然生計困難,倒是被裁掉的那部分人真的自謀生路了,這幫哥們一生氣加入天理教當了反賊,在嘉慶年間把紫禁城都給轟了幾槍。
到這我們就明白旗人戰鬥力減退的根源,上層旗人永遠不愁生計,最後遊手好閒的不訓練,下層旗人永遠沒法活,最後窮的訓練裝備都沒有。不改變這個結構,你怎麼分流旗人都是徒然,窮的還是訓練不起,富的還是不願意訓練,戰鬥力只能越來越差。
坦率說旗籍制度到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它解決了一個問題,逃兵。僧格林沁騎兵衝鋒洋人火槍隊都沒幾個逃跑的,原因無他,戶籍加全家老小都在城裡呢,你跑一個試試?花了官府錢長這麼大,還想打仗當逃兵?太沒契約精神了吧?
最後掙扎——陸軍第一鎮後來洋人不是打進來了嘛,太平天國也鬧起來了,八旗操蛋的戰鬥力實在沒法面對四面起火的帝國。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開始崛起,但少數八旗精銳還是保持足夠的水準,依然是拱衛京師的重要力量。
甲午戰爭之後,灰頭土臉的清朝進行軍制改革,開始訓練新軍。參照德國和日本的模式重新編制,以步、炮、馬、工程四個兵種進行分別整合。
1902年12月6日:抽調京營八旗3000人,交袁世凱訓練,希望成為新式部隊。
1903年1月22日:以鑲白旗鐵良為練兵翼長,赴保定訓練。
1904年2月12日:再次從八旗中抽調兵卒,將營擴大為協。
1905年5月31日:再次抽調八旗兵卒擴編,最終編制為鎮(大約1個師)。
1906年1月9日:訓練完成,稱陸軍第一鎮,駐防北京仰山窪。
1912年11月:改名陸軍第一師,原因是中華民國成立。
1922年6月:進入江西,駐紮南昌、九江。
1925年4月:改名為江西陸軍第三師,此時軍內已幾乎沒有原八旗兵卒了。
1926年:國民革命軍進攻江西,該部全軍潰散,八旗最後的努力徹底歸於歷史。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將八旗衙門正式撤銷。
1838年:錫伯營移防新疆,八旗最後一個編制消失,這個維繫300年的制度徹底完結。
-
5 # 勵志報國的兔子
清朝末年,由於八旗軍腐敗無能,綠軍無法鎮壓太平天國以及外國侵略勢力,太平天國旗失敗後清政府也想過重新振作起來,便發動了最後的掙扎洋務運動,由於滿清政府過於腐敗,洋務運動也沒法改變官僚制度,封建制度牽制住了洋務運動,所以洋務運動變成了清政府最後的垂死掙扎。
-
6 # 賓士戰艦
從清道光開始,清廷進行了很多的變革和創新,戊戌變法核心就是限制皇帝權力,實現君主立憲制,社會維新運動,著名的漢陽造步槍、加特林機槍,2000噸鐵甲戰艦,清朝時期完全中國產化,這些都可以在軍事博物館中看到,而且一直應用到民國時期。
回覆列表
當然想過啊,滿清為了恢復軍隊實力,組建新軍,比如北洋水師,新軍,開辦新式講武堂,自己開辦軍工廠,請外籍軍事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