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紅旗漫卷原野
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我覺得,文藝和戲曲不是陽春白雪,不需要搞孤芳自賞,脫離群眾,可以結合實際,選擇群眾感興趣、喜聞樂見的具體載體和形式,這也是文藝面向社會大眾、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更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有效載體。
一是電視臺舉辦的‘’百姓大舞臺、有才你就來‘’之類的節目,生動形象,直觀感受,非常吸引人,尤其能夠調動少年兒童的激情和興趣愛好,讓他們逐漸瞭解戲曲喜歡戲曲參與戲曲。這一方面,河南(豫劇)、山西(晉劇、蒲劇)、陝西(秦腔)、安徽(黃梅戲)電視臺和中央臺(京劇)戲曲頻道,做的都不錯;
二是春節和中秋節等節日,地方政府和民間鄉村組織團體,可以辦一些戲曲晚會,邀請有特色的當地戲曲劇團和名角名家,演出一些經典傳統的戲曲劇目,如楊家將、金沙灘、佘太君掛帥、花木蘭從軍、薛仁貴、王寶釧、薛剛反朝、薛丁山徵西、打金枝、掛畫、竇娥冤。其他時間,可以搞一些送戲下鄉、文化進鄉村進廠礦之類的文藝活動,非常有意義,受基層群眾歡迎。
三是農村社群群眾自發性舉辦的社火表演,裡面就有不少戲曲藝術的文化符號,像高蹺、抬閣、跑旱船、扭秧歌、舞獅子、敲鑼鼓、跑鼓車等等,體現出傳統民俗和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表現喜慶祈盼吉祥豐收的同時,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會讓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充分享受美好的時光,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必然會逐漸瞭解喜歡戲曲藝術,將來可能選擇戲曲文化專業的發展方向,至少作為一種工作八小時以外的業餘愛好和個人特長,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很好地傳承戲曲藝術,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3 # 張金安
戲曲要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必須加大投入。從基層做起為地方財政提供一定財比例的資金扶植活躍文化事業.,採用比賽.,交流的方式才能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就包括戲曲文化的發展,就象現任一些縣連劇團都解散,沒錢排演,根本談不上發展,沒錢何談繁榮?
-
4 # 大美撫順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具魅力的文化之一。但戲曲的誕生之初並不是陽春白雪,而只是老百姓日常消遣的文化活動。但是今天,戲曲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經常有人說戲曲脫離了現代生活,戲曲不適合年輕人看,我對這種觀念是持反對意見的。我覺得不是大家不喜歡戲曲,而是人們根本沒走近戲曲,很多人沒看過戲曲表演就說戲曲不好,只是盲從,其實他根本就不知道戲曲好不好。如果真正走進了戲曲,看過一場好的戲曲,你說不喜歡,那我才能相信你是不喜歡戲曲。個人認為中國的戲曲是很高階的藝術,甚至比歌劇都要高階,我自信的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喜歡戲曲的人只有沒走進戲曲的人!
從目前東北地區的戲曲演出現狀來看,我們很難有機會看到好的戲曲表演,雖然東北的京劇票友不少,雖然東北有遼南劇、吉劇、龍江劇,但是,日常演出真是太少了,就連京劇大多也是選段,想完整的看一場演出真的很難。想看一場有水平的戲曲演出就更難了。現在戲曲演出的整體水平在下降,戲曲創作不貼近百姓、不貼近生活,造成戲曲離觀眾越來越遠,戲曲的發展觀念落後於時代發展,脫離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大家就不愛看戲曲了。
我是一個熱愛戲曲的人,因此只要本地有戲曲演出,基本都會去看,有時也帶朋友一起去看,身邊的很多人剛開始不喜歡戲曲,但走進了劇場,看了好的演出就改變了,甚至還經常問我是否有演出。因此,我覺得戲曲未來的發展最主要的是讓老百姓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好的傳統戲曲,創作更多貼近百姓生活的戲曲,讓老百姓覺得戲曲離我們不在遙遠。
申明:本人不是中老年人。說這句話是考慮到可能會有人提出只有中老年人才喜歡戲曲!
-
5 # 老許76559
看了不少回答,原因基本上都講到了。戲曲就是因為沒有變化,老樣式。離生活又遠,大家沒興趣。如果多創作一些現代內容的,與生活相關的,大家還是有興趣的。能調動相當一部分人對戲曲認可。在私人微信上,我們這裡傳唱黃梅戲的很多,但因為戲目太少,單調才造成受眾不多。如果想讓戲曲繁榮,一準要緊貼時代,創作出好的劇目。象京劇樣板戲,當年不但上座,並且被群眾傳唱,戲曲如果達到當年樣板戲程度,受眾肯定會增多。戲曲要革新,內容要現實,緊貼時代脈搏,反映大眾關心的工農兵形像,是會有出路的。
-
6 # 問心無愧HSH
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現在膾炙人口段子太少,要想發揚,傳承,必須深入群眾,有好劇目,讓廣大青少年愛聽,想聽,並且愛唱,想唱,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演員加大下鄉演出力度。讓觀眾常聽戲,聽好戲,譬如說,大登殿的金殿調,銀牌宣,上至老叟,下至頑童,均能哼上幾句,所以必須出精品,出好戲,這就需創排人員的文化,素質,等一系列水平要大大提升。到群眾中去,文化素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拙見,望相關人員觀注!
-
7 # 萬事如意275461320917
戲曲是中國國寶戲曲想發展好必須國家支援河南予劇民營劇團下鄉寅出好多聽眾都是老頭老婆等10年20年之後就沒有聽眾這個問題很嚴重
-
8 # 老四144039712
戲曲藝術如果想更好更強的被髮揚被繼承,必須從娃娃抓起,也必須從最基層的農村開始。因為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最好還是走老輩革命家走過的路,以農村包圍城市!國家政府最好還要有一定的經濟扶持!這樣,才能永久儲存下來!只要孩子們都認可,還對孩子們的將來有益身心!必須多出通俗易懂,有一定的正能量,還要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就能被社會認可,就能被傳承發揚光大!
-
9 # 武漢劇院
戲曲是上個世紀以前最主流的娛樂休閒活動之一,但隨著電影,電視,手機流媒體等各類同質化娛樂方式的興起,戲曲的影響力已經不復當年了。
好在,我們的戲曲節堅持了7年,現在的群眾基礎有了,市場也逐漸好轉了,政府支援也多了起來。但整體來說,戲曲作為一種演出形式,畢竟不能佔據舞臺上的主流了。
郭德綱去年推出了麒麟劇社,唱京劇,以自己的名氣帶動京劇走向主流觀眾。我們肯定郭老師的同時,又得清醒的明白:,畢竟郭老師不是主演,這種方式最終還是治標不治本。
戲曲演出看角啊!
近些年很火的王珮瑜則是透過在電視節目上進行個人包裝,並以此推廣京劇,這種方式倒是讓我們看到了曙光。只可惜,能站在金字塔尖的明星本來就少,更何況戲曲演員。王珮瑜的戲場場爆滿,但掩蓋不了戲曲演出整體疲軟的尷尬。
她的同事,梅派傳人史依弘則走了另外一條路——內容產出。史依弘最近新創了《梅尚程荀》這個創新型演出,一人獨挑梅尚程荀四派,史上少有。但我們還是要面對戲曲演出的現狀:
一場懸疑劇的票房可以抵10場戲曲,音樂劇《貓》連演一週,總票房可以超過7年戲曲節的票房總和。這是劇院之痛。讓我們忍痛堅守的動力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仰。
說了這麼多,不是說戲曲落寞了,而是說戲曲演出已經不再是主流了。相反,現在的戲曲作為一種元素貫穿到了各種藝術形式中,有點煥發第二春的意思。
從陶喆、王力宏、周杰倫開始,再到後弦、許嵩,但凡是中國風的歌曲稍微加幾句戲曲唱腔,整個歌曲的意境就會得到昇華。推薦《霍元甲》《千山萬水》《西廂》。
當然,那個時候的歌曲,中國風是歌紅的主要原因,戲曲元素只是點綴。
近年來,抖音神曲和國風美少年走紅則把這種戲曲風推到了時尚的前沿。《離人愁》《琵琶行》《定軍山》等歌曲,脫胎於戲曲,又把戲腔通俗化。這類歌曲一出現就抓住了在疲軟的音樂市場中,耳朵營養嚴重缺乏的一大批中國聽眾。
這麼來看,戲曲中,唱的這一部分確實是大有可為。
前段時間,抖音裡最流行的一個特效是川劇變臉,懂不懂戲的人都玩。另外,京劇臉譜,戲曲舞臺裝飾的花紋,已經不能用流行來定位了,它們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好些高階餐廳都喜歡用戲曲元素做裝飾。
其實戲曲唱唸做打四大件,哪一個拿出來都有它很有意思的一部分。缺乏的是挖掘和創新。挖掘戲曲元素,並與時代相結合,這是戲曲該走的路,也是被歷史選擇的必然之路。
換句話說,未來的戲曲,主要會以戲曲元素的形式出現在生活中,演出則是居廟堂之高,顯得有點高冷。
當然,我們做劇場的,最主要的就是把戲曲演出堅持下去。有戲曲演出,才會有更多的戲曲元素被挖掘。
那麼,戲曲演出怎樣做才能可持續性的堅持下去?
劇場,留下好檔期,做好戲曲宣傳。
劇團,及時創作,及時創新。
首先就是用當下的審美理念去更新戲曲中一些被時代淘汰的一些東西,比如過慢的敘事節奏;
然後,找回最戲曲的那些部分,比如發音,比如唱腔,切莫再出現完全歌曲化和過度唸白化的弊病。
回覆列表
本人認為,戲劇發展,已失去了群眾基礎。記得五十年代,農村裡有戲臺,逢年過節,有城裡的劇團下鄉演出。較大的村,有人會唱戲,不用請城裡劇團,自己也會演戲。城市裡有許多劇場,本人十幾歲就經常去劇場看戲,價格非常便宜,也就幾毛錢。改革開放後,劇場大多拆了,僅有小數幾個大劇場,票價出奇的貴,一般人消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