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練字思維技巧

    “落葉歸根”是中華文化,兩千多年來淵源流傳的結果。

    第一、記得小時候就聽過這麼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我們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說過的一句話。初聽這句話,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只是感覺有點怪怪的。直到我知道了這句話的全部內容,才完全理解了孔子要向我們表達的意思。“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尚在人世,我們不要老去遠方遊蕩,如果實在要去的話,一定要告訴父母歸來的日子。

    為什麼孔子會說這句話呢,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又不比今天,可能出去跑這一趟,很長時間,就過去了。那麼,萬一,我們這一下再也見不到父母呢,是大不孝。當然,在那時候家族文化,不僅僅對不起父母,更是對不起列祖列宗,死了牌位進不去宗祠的。後人不會尊敬你,你又覺得對不起祖宗,是不是很難受。唯有落葉歸根,才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農耕經濟下,人們就是守著這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當然很強烈。這麼幾千年傳下來,就形成了故土難離、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的思想。

  • 2 # 哲學情感

    華人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深深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帶著故鄉的標記,鄉音鄉俗,漂泊在外的人也總是難捨對故土的熱戀。無論是什麼原因離開故鄉,家鄉的一草一木,父母和親朋好友的愛護和陪伴會讓你終生難忘,於是,落葉歸根便是最後的選擇。

    華人幾千年的歷史影響,“百家姓”裡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家譜,你的列祖列宗就是你的根,人不能忘本,這種思想深深烙印在每個華人的心裡,於是,“落葉歸根”便是華人的不忘本的情懷。

  • 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此語源出於《壇經》,變自於惠能大師行將涅槃時的話,“諸佛出現,猶示涅磐,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葉落歸根,來時無口。”這種滲透骨血的歸鄉基因,背後是滿滿的農耕社會對宗地的無限依戀感,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本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份被線牽鄉扯的深情,雖經歲月的嬗遞、時代的更遷。往往在少不更事時沉沉睡去,於晧首他鄉時切切喚醒。這是一種親情的別愁,也是一種離鄉的恐慌,更是一種故國的神引。每年除夕前,華人都會不可遏制的重演一遍,待至兩鬢斑白時,方入濃醇似酒、馨香從滋的佳境。

    儒家文化植根於單一的宗地鄉土,彌久茲發為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十彩的表述,這是民族的造化,也是文化的皈依,更是歷史的選擇。君不見,即便是在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天使投資、共享經濟盛行的今天,也依然會是月是故鄉明,飯是老家香的垂涎欲滴。四維空間是目前最強大的上帝法則,鄉情卻令時間和空間之四維,對中華民族這種天生地養的從眾凝聚力的無從磨滅,也表示出無奈的慨嘆。

    莫怨華人無所信仰,只不過你我淺薄而已;回家,就是一種痴迷的宗教信仰。這種令華人渾然無覺的信仰,遠比佛、道、回、基督、天主教的無形的神要來的可靠,因為華人所信仰的”神”,就是踏在腳下紮實的”故土”。只能說中華文明從未中斷過,是不證自真的強大。因為她對你我的教化,就是握在你我手中輕若無物、默默無言的回程票……!

  • 4 # 混沌減壓機

    中國古代一向有落葉歸根的傳統。

    古代沒有微信、影片、電話等通訊工具,也沒有汽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也沒有高速公路、馬路等基礎設施--出遠門對普通人來講,是風險很高的一件事,途中出點意外沒辦法通知家人、親友,很可能就此天人永隔,再無相見之日。所以,才有家書抵萬金的詩句。所以古人對離開家鄉一向是很慎重的。實際上古代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沒有離開過家鄉200裡以外。

    另外古代生產力低下,生活條件惡劣,人們必須抱團互助才能對抗各種異常情況,就逐步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社會,導致一個人在異鄉很難融入進當地,那麼他面臨的生活障礙就會比常人高很多。所以一般古人也不願意離開家鄉。

    基於宗族社會又形成鄉愿主義,如果一個人有所成就,是否願意反哺家鄉、維護家鄉利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品德標準。這種情況長期持續,發展到了狐死首丘都要歌頌的地步;逐漸演化成落葉歸根的強大傳統。

    現在雖然各方面條件都不同了,生產力的提高削弱了宗族社會的存在必要性,個體的人獨立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人們隨便就能到達萬里之外,各種及時通訊工具都方便聯絡。這種落葉歸根的傳統正在變淡,但畢竟幾千年形成的習慣,還是會影響到很多人。

    所以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特別講究落葉歸根。

  • 5 # 今宵別夢寒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這首《鄉愁》就是漂泊異鄉的遊子對落葉歸根的最好詮釋。

    世間唯一公平之處在於,每個人最後都會死亡,因此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漂泊的靈魂無處安放!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因此每個人的傳統意識裡,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生命的原鄉,落葉在風中飄蕩,不知道將被吹向何方,而人比落葉幸運得多,無論漂泊到哪裡,總能找到歸家的方向。

    年輕時為了生存離開故鄉,縱然知道“父母在不遠游”我們還是選擇逃離,但他鄉即便黃金滿地,卻不是我們想要的樂土。

    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落葉歸根的意思就是故土難離。

    人生能夠讓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並不多,看過的風景,路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會隨著時光慢慢飄散。

    但總有一些抹不去的人和事,讓我們魂牽夢縈念念不忘。

    這些抹不去的記憶裡,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故鄉,因為故鄉是每個人來時的地方,我們每一步深深淺淺,我們每一程磕磕絆絆,我們所有的欲言又止欲罷不能都被那一方水土悉數收藏。

    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

    大家還記得“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高秉涵先生吧?

    高秉涵先生1935年出生于山東菏澤,因為躲避戰亂跟隨同學南下,幾經周折後隨家鄉老兵前往臺灣,幾十年時間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遙望故鄉,他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1991年,時年56歲的高秉涵先生受老鄉認祖歸宗的臨終囑託,首次將臺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此後,高秉涵先生堅持20多年義務尋親,將100多位臺灣老兵的骨灰帶回了他們在祖國的老家,他也因此當選了“2012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無論走多遠,故鄉都是我們永遠的根!

  • 6 # 羨之書院

    天性使然。所有動物都有這一屬性,從人性上也叫情結。

    例如魚在大海生長最後會門洄游到出生地產卵,並在此了卻生命。

  • 7 # 泮溪秋玉

    主要是受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華人自古以來安土重遷,一旦離開故土,就會產生思鄉之情,進而思念親人、愛人。深層原因是經濟與文化的影響:

    經濟上,中國自古以來是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農耕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穩定,一塊土地可以無限地輪番耕種,長此以往,華人便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地方,對家鄉的感情也就極其深厚,以至於死了也要“落葉歸根”;

    文化上,中國正統的儒家思想強調“中庸”,強調“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強調“百善孝為先”……這一系列的思想也註定了華人的思念之情情深意重。

    另外,從根本上來說,落葉歸根的前提條件是你不在自己的家鄉,你在外地。當你覺得自己壽命快到盡頭的時候,身邊又沒有很多親人你會覺得孤單。當你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時候你會倍加思念遠在家鄉的親人朋友們,無論在外面過著怎樣的生活,家永遠都是一直想要停靠的港灣!可能你背井離鄉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平時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法回去。這就成為死前最大的遺憾,回家也就成為人們最大的心願。所以,才會產生落葉歸根的想法!

    最後因為落葉歸根一直在華人傳統意識中佔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古語有云:“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字面意思是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同樣也是寓是著客居他鄉的人,重要回到本鄉故土運屍還鄉。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家”的概念就尤為突出和明顯。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來源於對人的生死認識理念的不斷領悟和明白作為程序的。重視人的價值,體現人生的好處。現代和諧的殯葬文化觀,能體現人生命的價值,體現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敬重來實現,是對逝者與生者的雙重尊重與雙向撫慰,逝者更有尊嚴,生者更受感染,透過高尚的生命意識和聖潔的喪葬理念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從而更加珍愛生命,更加熱愛生活。同時現代的殯葬文化重視對逝者回歸自然的引導和指引,對逝者的喪葬過程更加貼合現代自然理念的環保觀念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生命的過程終結與自然的和諧融合,為生者構建和諧的生活空間,所以人們的落葉歸根意識較為強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神探狄仁傑》中整個演員團隊的演技水平很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