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生活的阿澄

    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被重視,吃什麼穿什麼喝什麼用什麼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即便如此關於兒童安全問題的事件也屢見報端。生活中有哪些非常普遍的行為,看上去風險不高,其實暗藏著十分危險的兒童安全隱患呢?作為父母又應該如何避免?

    很多大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隻從成年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總以為孩子是成年人的縮小版,成年人懂的,孩子教一兩遍也應該懂;成年人吃的藥,掰一半就能給孩子吃;對成年人能做的動作,對孩子也能做。於是——

    牽著孩子的手上樓梯,孩子腿短上不去,於是,大人“稍稍用力”抬手一提——走你……

    給孩子穿毛衣,孩子淘氣不配合,於是,大人穿過毛衣袖子抓住孩子的手,“稍微快速”往外一扯——走你……

    拉著孩子逛街,孩子東張西望走得慢,於是,大人“加快速度”往前一拽——走你……

    帶孩子逛遊樂園,孩子撒歡兒猛跑,大人懶得跑兩步抱住孩子,於是,抓住孩子的手“輕輕”往回一拉——走你……

    知道為什麼這個病有個醫學專有名詞“牽拉肘”了吧?往往就是孩子最親的人親手造成的!

    雖然對於骨科醫生來說,治療這個病挺“露臉”的——來的時候孩子胳膊不敢動、痛哭流涕,家長束手無策,大夫捏住胳膊扭幾下,孩子立刻行動如常、破涕為笑——家長和圍觀群眾往往心悅誠服,大讚醫術高明;

    雖然這種脫位如果不是特別嚴重,只要治療及時,往往不會遺留任何後遺症——5歲以後,孩子的肘關節發育完善,基本就很少再出現類似情況了。

    但是,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的體驗;而且,如果孩子的韌帶撕裂特別嚴重或者反覆脫位,還有可能遺留後遺症(習慣性脫臼)、甚至需要手術治療——關鍵是這樣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中國北方地區因為天氣寒冷,喜歡把嬰兒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用繩子捆成個蠟燭的形式,又叫“蠟燭包”。

    還有一些老人喜歡將嬰兒的腿用繩子綁直,說可以防止“羅圈腿”。

    這些做法會導致嬰兒患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的風險增加,DDH會讓嬰兒將來出現走路腿疼、甚至跛行,留下終生殘疾。

    中國北方地區因為天氣寒冷,喜歡把嬰兒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用繩子捆成個蠟燭的形式,又叫“蠟燭包”。

    新生兒的話,第一條國內就少有人做到:穿睡袋,不能蓋被子,床上不能放枕頭、毯子和大的毛絨布藝玩具,不能用護床棉圈……助產士每次都會檢查,看到就扔出去。要堅持至少到6個月大。原因:防止新生兒猝死綜合症。這個病症雖然是個極低的機率,但萬一小孩有這個問題,明明可以透過安全措施來預防而未做到,何必出事才後悔莫及。國內每年冬天父母發瘋一樣抱著全身早青了的新生兒來醫院搶救的例子太多了,都是同床同被睡死了沒發現。

    產後三天出醫院時,必須提籃給護士看才能放行——所謂提籃就是提個嬰兒安全座椅。兒童坐車不坐安全座椅是違法的。貌似安全座椅與增高椅墊至少要用到12歲。國內有太多堅信抱在手裡最安全,結果一出車禍立馬把小孩當安全氣囊給自己續命的,還有個母親坐副駕駛車禍時直接把牙磕進孩子顱骨致死的,這都不是意志和母愛就能剋制的。

    換尿布,國外都用尿布臺,大概1米高吧,父母不需要彎腰,對護腰很好。但是安全手冊上明確標明,換尿布必須全程在嬰兒身邊,至少有一隻手和嬰兒身體接觸。因為這個高度,他扭一下摔下來,是會摔出問題的。即使有人打電話、按門鈴、想起廚房火沒關……也不能把孩子獨自留在尿布臺上心想我就離開幾秒……真有急事,把娃抱著。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2 # 醫家故事

    作為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碰到的,就是把小孩子當玩具這種情況。比如拉著孩子的兩隻手打鞦韆,單手提著孩子的一隻胳膊之類的,最容易造成的就是肩關節脫臼。而且,如果反覆發生的話,就會造成習慣性脫臼,這個長大了也有可能繼續存在。

    還有就是一直被吐槽的,把食物嚼碎了喂孩子。很容易把某些胃腸道傳染病傳給孩子,尤其是幽門螺桿菌。

    綁腿的話,現在還有一些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在做,不過,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這種情況也很少了。

  • 3 # 軍誠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危險無處不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意外傷害等等,各種各樣,電視臺就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掉到枯井,商場卡在旋轉門,自動扶梯,一個人在家爬出窗外等等等等,危險防不勝防,這就提醒家長朋友,孩子年幼無知,大人要盡心盡責監護孩子,孩子安全出問題,孩子心裡出問題,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4 # 佳佳生活日常

    深有體會,小孩儘量避免以下:

    1.油炸的少吃,肯德基之類的東西少吃

    2.小女孩海鮮類以及螃蟹少吃,因為有激素

    3.火腿腸不能吃或少吃,那個東西新增劑很多

    4.所有的垃圾食品儘量不吃

    5.家居環境的注意,甲醛

    6.手機電腦少看,經常看手機電腦會影響小孩對事物的反映靈敏度

  • 5 # 37度情感簽名

    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環境是伴隨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對於父母來說,培養一個性格健全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也將是為人父母所擁有的珍貴財富。

    難道飲食習慣、言行舉止會遺傳嗎?當然不會,但這些可以模仿和學習。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身上尤為明顯。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自身。”要教育好子女關鍵在修身。由此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身教,所謂的身教,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子女進行直接或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

    身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教育形式。不管家長們自覺還是不自覺,他們自身的行為都在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孩子的社會經驗比較少,社會接觸面也比較窄。

    父母便自然會成為他們模仿的榜樣,父母也就成了他們最早的也是任期最長的教師。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可見父母的實際行動的重要作用。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1.過度打扮易誤導孩子追趕時髦。

    父母的過度打扮容易給孩子造成時髦外表的不良示範,會使孩子誤認為時髦的裝扮很重要,助長孩子趕時髦、穿名牌的消費心理,分散孩子對學習的專注力。

    2.吵嘴打架易誤導孩子傾向暴力。

    父母如果經常用爭吵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就容易誤導孩子產生“吵嘴打架也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使孩子模仿父母用拳頭解決與小朋友玩耍時發生的糾紛,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因此,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歧見時,應該心平氣和的溝通協商解決,決不能在孩子面前大聲爭吵或動手動腳。

    3.迷戀網路易誤導孩子產生網癮。

    孩子在吃飯時玩手機還會分散孩子的食慾,影響體重增加等,但有些父母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一邊卻自己在使用智慧手機發微信。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有小孩子的家庭應制訂手機電腦家庭使用規則,並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遵守,才能較好的預防孩子產生網癮。

    4.說三道四易誤導孩子輕視德育。

    很多家長特別是女性總愛對別人的長相或行為說三道四,有些父母說閒話不注意避諱孩子,讓孩子覺得背後說別人壞話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行為。有這種不良行為的孩子會由背後議論他人發展為編造小朋友的“故事”,挑撥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繼而說假話哄騙父母或老師,嚴重危害孩子的德育,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修養。

    5.批評抱怨易誤導孩子缺少自尊。

    有些父母常常批評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身材上的不滿意、生活上的不開心、金錢上的匱乏等問題,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產生自尊問題。假如父親常常抱怨工作不理想、有自卑情緒。這會給孩子特別是男孩傳達“爸爸沒本事,我也會很笨”的錯誤資訊,削弱那些學習吃力、學習成績較差孩子的自尊,導致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

    6.吸菸酗酒易誤導孩子不良嗜好。

    有些父母由於社交應酬多香菸不離手,工作壓力大常常借酒消愁,這會給孩子傳達吸菸可以交朋友,喝酒是可以緩解壓力的錯誤資訊。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吸菸很男人有魅力,模仿大人偷吸香菸,嘗試飲酒緩解學習壓力,逐漸對菸酒產生好感甚至成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後工作了七年,三十歲女性想辭職考研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