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爛泥伯伯
-
2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章邯是從將軍到投降,再到被圍困,一路鬱悶的不行了,所以最後自殺了也不選擇投降。那麼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怎麼鬱悶的呢?
章邯在秦朝做將軍的時候,一路戰鬥而來,勝多敗少。到後來,由於國內形式的變化,使得這仗打贏了要死,打輸了更要死,再加上無法戰勝項羽等因素,所以選擇了投降項羽,人生的信念第一次產生了動搖。然後項羽在章邯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坑殺了投降的二十萬士兵,使得人生的信念再次動搖。等到秦朝被完全推翻後,項羽不打算稱王統一天下,只做了個類似於武林盟主的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劃分地盤,各顧各的,章邯雖然被封為雍王,但依然猶如喪家之犬,人生的信念第三次動搖了。接著被派去鎮守關中,防止劉邦入駐中原。結果劉邦按照韓信的計策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的章邯措手不及,被圍困在廢丘。誰知道劉邦從陳倉過來了,感覺被戲耍了,人生的信念第四次動搖了。章邯被圍困外廢丘有半年之久,劉邦既不攻城也不解圍,這是要章邯主動出來投降的架勢。然而章邯只服項羽,劉邦根本就不算個啥,所以也就不可能出來投降,況且再次投降對於章邯這樣的武將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人生的信念第五次動搖了。半年之後,劉邦等的不耐煩了,水灌廢丘。等了這麼久都等不來救兵,尤其是霸王的救兵,現城已破,活著要麼再次成光桿司令,要麼被抓投降,人生的信念第六次動搖了,繼而轉變成絕望,生無可戀,於是自刎而別。在這整過過程中,章邯被迷惑,沒有時間準備,也就沒怎麼練兵,況且由於投降致使兵被坑殺的事情導致名聲不好,所以士兵對他有意見,也就沒什麼戰鬥力,這些他瞬間自明,所以在劉邦打過來的時候,章邯知道這仗根本就沒法打,只有守城待援,方有一線生機。然而,當人生的信念完全喪失後,面臨再次受辱的章邯只能最後爺們一次,選擇揮刀自刎而了此殘生。
-
3 # 正史漫談
章邯面對劉邦是戰敗自殺,而且局勢決定他必須自殺。
一、面對項羽--投降是最佳選擇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後,章邯面對項羽的緊逼,數次退讓,被秦二世派人怒斥,更被趙高趁機離間。
此時的章邯可謂進退兩難:若戰勝項羽,趙高勢必會更加嫉妒自己;若戰敗,依律當被處死。無論哪種情況,自己都沒有活路。
同時,項羽派陳餘寫信招降,章邯猶豫拖延之際,卻被楚軍連續擊敗。在糧草已盡、窮途末路的局面,章邯決定投降,並跟隨項羽進軍關中。
章邯此時投降,除了趙高的逼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此時的朝廷已經因倒行逆施,成為了天下的眾矢之的;自己投降,上可順天意,下可應民心,稱得上明智的選擇。
二、面對劉邦--山窮水盡,別無他路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襲擊雍王章邯,後者連續戰敗,退守廢丘。此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兩個被項羽安排來與章邯共同防備劉邦的諸侯,卻瞬間投降,這樣就只剩下章邯苦苦支撐。
其後,張良寫信欺騙項羽,聲稱漢王只想拿下關中,無意東向,並挑撥其與齊、梁二王的關係,項羽信以為真,引兵北上攻齊,留下章邯自身自滅。
公元前205年2月,漢軍攻佔北地,俘虜章邯之弟章平。章邯徹底孤立無援。
同年七月,劉邦引來河水灌城,廢丘投降,章邯自殺。
此時的章邯也沒有其他路可走;
(一)跟隨自己投降項羽的20萬秦軍被坑殺,自己在關中早已沒了民心;
(二)被項羽拋棄,又頑強抵抗劉邦11個月,自己對這兩方而言,都已沒有價值。
所以,此時的章邯除了自殺,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所以,同樣是戰敗,但所處的大勢不同,當事人章邯也必須做出不同的抉擇。
-
4 # 歷史微聲悟
章邯可不是不戰自刎。
先看看章邯的履歷。
第一,章邯其人。他是秦朝最後的一員大將,也可以說是秦最後的長城。有如當初趙國的李牧將軍,當時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對章邯也有“章邯降,秦國亡”之說。章邯在秦國統一六國之時就有戰功,秦二世時官居少府。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時,率領由驪山徒和奴產子臨時組建的軍隊出征,竟然所向披靡,足見章邯的軍事才能。他擊敗周文,又連續攻擊楚、魏、齊、趙,一路勢如破竹。被他幹敗的有田臧、李歸、鄧說、伍徐、蔡賜、張賀、陳勝、朱雞石、餘樊君、周市、魏咎、田譫等,再現了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如果不是秦末亂世,幾乎要埋沒秦國這個最後的戰神。可惜,公元前207年,鉅鹿一戰敗給項羽,隨後在棘原與項羽對抗。由於,秦國政局發生動盪,趙高為相,殺李斯,“讓章邯”,章邯於是投降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定都廢丘。公元前206年,劉邦襲擊章邯,章邯兵敗,退守廢丘。第二年被水淹城破,章邯自殺。章邯就像一個突然出現的神秘將軍,挽狂瀾於即倒,要不是趙高作亂,秦國的命運還不知道會有什麼改變呢。
第二,項羽對待章邯可謂寬大仁慈。要知道,章邯可是在公元前208年的定陶一戰,擊殺了項羽 的叔父項梁,殲滅楚地義軍主力。項羽從小就跟隨項梁學書法、學劍術、學兵法,叔侄情深。按說,章邯和項羽的仇可是結大了。但是,在棘原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秦國政局發生突變,趙高當權,朝廷對章邯不再如原來一樣全力支援,要兵給兵,要糧給糧,讓項羽覺得章邯的兵將越來越多,老也打不完。而是開始因為戰事不利就派人指責。章邯請長史欣去彙報,趙高不見,長史欣改道逃回軍中,告訴章邯“打輸了是個死,打贏了也是個死!”章邯沒辦法,才和項羽締約投降。難能可貴的是,一向殺戮無情的項羽這次選擇了以大局為重,並沒有光顧著報仇雪恨,而是放下家仇,收降了章邯,封他為雍王。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人物的心理活動,但是揣測當時章邯的心裡對項羽也是充滿了敬佩甚至崇拜,對這樣一個心胸寬大的西楚霸王,章邯應該是心服口服了。
第三,面對劉邦時,章邯已經無足輕重。但是,當劉邦率軍打過來的時候,形勢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是,項羽之前坑殺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章邯揹負了沉重的輿論壓力,跟著他混的二十萬軍士沒了性命,自己卻得了個雍王的封號,外人眼裡,章邯失去了早先戰神的魅力。而且,自此,章邯沒有了自己的部隊,手下的軍士也不會再像以前的秦軍一樣拼死效力。章邯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能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看看章邯和劉邦相遇後的戰鬥力情況,一點兒也沒有了當初所向披靡的風貌。在陳倉迎擊劉邦,兵敗逃走,在好畤停下再戰,又敗,繼續逃到廢丘,做最後的抵抗。這個時候的章邯,不是面對項羽時的章邯,在劉邦眼裡,只不過是一個敗軍之將,拿下他只是時間問題。章邯手裡沒有任何可以像原來那樣“邀約”的籌碼。而且,周圍形勢完全倒向漢王劉邦,和他一起投降項羽的賽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劉邦。他的弟弟章平也兵敗被擒。章邯從人生的巔峰迅速跌落下來,國家滅亡、項羽的寬恕和自己的二十萬兵被坑殺、雍王最終不保一次次帶給他沉重打擊,再次投降又能怎樣呢?除了會面對更多的恥辱。章邯最終沒有選擇做“三姓家奴”,自殺而亡,恐怕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個了斷吧!
總之,章邯是一個悲劇人物,命運給了他機會,又屢屢戲弄他。他登上了歷史舞臺,又迅速黯然退去,司馬遷先生卻連一篇傳記都不給他。可嘆!
回覆列表
首先得糾正下題主,章邯面對劉邦可不是不戰自刎,而是力戰不敵自刎的。
章邯是大秦最後的戰神,可惜生不逢時、報國無門,徒呼奈何。
章邯初登場的時候,官職是少府,職責就是為秦二世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是個正兒八經的文職。陳勝吳廣起義時,起義軍殺奔秦廷,秦廷已來不及集結各地軍隊,這時作為少府的章邯冷靜睿智的提出釋放驪山大批囚徒和奴隸,組成軍隊,對抗起義軍。這時,秦廷已無大將,所以文官出身的章邯勇敢站出來,率領這支軍隊,開始了光輝又坎坷的軍事生涯。
提供給章邯的歷史舞臺就是秦廷搖搖欲墜,起義軍四起的時代,章邯是秦廷最後的鋼鐵屏障,他不負所望,率領囚徒和奴隸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破陳勝、滅魏咎、殺項梁、收邯鄲,可以說是戰功赫赫、少逢敗績。不過,章邯在漳水對岸與項羽對峙時,受到秦廷內趙高的屢屢掣肘,致使章邯萬般無奈、進退兩難之下投降項羽。而項羽擔心章邯率領的20萬降軍入關後生變,所以全部坑殺。
項羽入關後分封諸侯,封章邯為雍王,與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起,號稱三秦,鎮守關中。可惜一代戰神章邯遇上了剛剛封壇拜將後暗度陳倉的韓信,章邯大敗退至好畤,再戰再敗,退守大本營廢丘。而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更為不堪,被揍一頓之後投降了劉邦,至此關中之地,僅剩章邯守著孤城抵抗漢軍。劉邦久攻廢丘不下,最後用計水淹城池,城破,章邯拔劍自刎。
司馬遷可能因為章邯為暴秦盡忠、為項羽盡職、對其20萬囚徒奴隸軍被項羽坑殺而不作為,所以未給章邯立傳,章邯的事蹟都是散落在其他人的傳記中。但不能否認,章邯的一生轟轟烈烈而又充滿悲劇意味。他生在秦廷,對抗起義軍,在他的立場也就是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卻生不逢時、報國無門,在進退維谷之際選擇投降楚軍,渴望繼續能成就一番功名,卻最終城破國除,身首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