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上秋陽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二戰初期的主角是誰,大家一定會認為是蘇德兩國;要說他們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簽訂邊境友好條約的一系列舉動,一定會讓人們誤認為他們是在合作,是“盟友”。
那麼這些表面的現象其實都在掩蓋一個事實。
蘇聯是XTL打擊的重點目標,而他們對XTL的“瘋狂”舉動和野心也在積極地應對著。於是,暗地裡,兩個國家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彼此戒備。
入侵波蘭戰役後,XTL將目光轉向了北歐的丹麥和挪威;而莫斯科則為了擴大防禦德軍入侵的空間,要構建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新的“東方防線”。
那為什麼先拿芬蘭開刀呢?一是蘇德雙方在波蘭邊界條約簽字後,蘇方擔心德方可能會利用蘇芬的緊張關係,對其進行入侵。而列寧格勒距蘇芬邊界只有32公里,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力量,一直努力爭取和他們進行談判,提出締結蘇芬互助公約,遭到拒絕。
二是莫斯科曾建議:租用他們的漢科半島30年,作為海軍基地,並把靠近列寧格勒的疆界向北移20至30公里;作為交換條件,以兩倍於上述土地面積的蘇方領土讓給他們。依然被拒絕,談判破裂。
更為重要的是,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還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內容是:將兩國之間的東歐各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了蘇方。也就是說,蘇聯無論怎麼對付他們,一定不會有來自德國的干擾和反對。
好說好商量不行,大國的邏輯就剩下武力征服了。
蘇芬戰爭爆發了。
然而,“北極熊”的門牙被小國打掉了一顆。戰爭歷時三個半月,由於蘇軍估計不足,兵分四路,從整個邊境地區入侵該國,力求在短期內速戰速決。結果熟悉地形的芬軍靈活出擊,在南部主戰場上殲滅其兩個師,其他戰線均受阻不前,最後只攻佔了北端的佩特薩姆港。
小國的頑強,蘇軍的失利,讓最高統帥部非常惱火,重新調集三四十個師,由鐵木辛哥指揮。經過三天激戰,蘇軍終於突破 “曼納林防線”,迫使他們重開談判並簽訂和約。規定:卡累利阿地區的邊界線北移150公里;租用漢科半島及其水域30年,作為海軍基地,莫斯科每年付租金800萬芬蘭馬克。
蘇軍雖然以勝利而告終,但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在道義上,他們是入侵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最終被國際聯盟開除。在軍事上,人員損失巨大,傷亡約20萬人,其中6萬餘人被擊斃,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該國全境的目標。
而芬軍由於不懈的抵抗,不僅保住了主權沒有被吞併,還贏得了各國的讚許和國際聲望。另外,蘇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太爛,這讓XTL對發動侵蘇戰爭的企圖更有信心,並聯系芬蘭加入,最終奪回失去的土地。
在小國的受挫,並未阻止其東方戰線的建設。解決了列寧格勒地區的防務問題後,蘇聯分別與該地區接連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簽署了“互助公約”。
1940年春夏,德國侵佔了北歐的丹麥和挪威,並在西線連連得手後,企圖吞併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作為侵蘇戰爭的前沿跳板。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完成“東方防線”,以改善國家的戰略地位,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於是,蘇軍進駐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宣佈吸收三國加入蘇聯。
1940年6月下旬,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至此,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東方防線”完成,蘇聯西部國界向西推進了三四百公里。
由此,二戰初期,兩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憑藉軍事和經濟實力,強行干涉、控制小國、弱國的內政外交,在世界或地區稱霸的政策和行為。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霸權主義。
小國容易安寧,因為在他們眼裡有著足用的領土;而大國頻繁作戰,只是因為他們永遠不能得到滿足——他們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如果日本在自己的歷史書上這麼寫:“日本早就料到蘇聯會入侵中國和日本,所以日本在1931年將中國東北三省納入自己的防禦戰線以抵禦蘇聯對中國和日本的入侵”。這時你又會怎麼想?將侵略說得如此冠冕堂皇不就是像掩蓋侵略的事實嗎?所以與其說是蘇聯在構築東方防禦戰線,還不如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侵略他國。蘇聯入侵芬蘭時被幹掉的蘇軍士兵,在芬蘭蘇軍經常被成建制的幹掉
以東斯拉夫人種建立的蘇俄/蘇聯國傢俱有十分強烈的侵略野心,這一點在斯大林時期最為明顯。在1938年8月開始入侵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用武力強迫他們屈服,並且在他們的國家上面建立軍事基地(1940年正式吞併),9月入侵波蘭,與德國一起瓜分波蘭,而現在就以德國入侵波蘭為歐戰爆發的起點,而德國打波蘭算侵略,蘇聯打波蘭算構築防禦線?而也在9月,蘇聯也開始入侵芬蘭。只不過在入侵芬蘭時沒有得逞而已。
所以所謂的蘇聯見東方防禦戰線就是在瞎扯淡,侵略就是侵略,所謂的蘇聯東方防禦戰線其實質就是侵略。要不是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於蘇聯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蘇聯的戰爭也未必正義,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也未必能組建,世界格局的走向又有可能是另一種走向。
-
4 # 戰略論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和蘇聯合夥瓜分了波蘭,蘇聯佔據了波蘭的東部領土,之後趁德軍在西線鏖戰之際,蘇聯相繼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從而將西部國境線向西大大延伸,為了掩護這些新獲得的地區,蘇軍開始在新的國境線上構築防禦工事,防備可能遭受的進攻,這條新的防線就是東方防線。
當時戰爭的威脅已經日益迫近,而且在芬蘭戰爭中蘇軍在芬蘭軍堅固的防線上損失慘重,這讓蘇軍認識到堅固的防禦工事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蘇軍開始擴大築壘地域的數量和範圍,建立起強大的防禦屏障。從1940年到1941年蘇軍在新國界建立了20個新的築壘地域,每個地域由兩條防禦地帶組成,縱深為15到20公里。
直到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的東方戰線的構築工作也沒有停止,為了加快進度,那些舊國界處的築壘地域的器材裝備都被搬空了。即便如此,但戰爭爆發時,蘇軍的整個防線的防禦工事也只建造完成50%,人員的短缺也在40%以上,武器裝備也不足,尤其缺乏現代型號的機槍,總得來看,蘇軍的東方防線並沒有做好充分的作戰準備,它們並沒有起到蘇軍所預想的遲滯德軍進攻的目的。
回覆列表
乘西歐戰事初啟,蘇聯抓住時機,急急忙忙在西部邊境線上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後來蘇聯把這些行動稱為建立“東方戰線”,意思是建立對付希特勒德國未來進攻的防線。
第一步:1939年9月17日,在波蘭瀕臨敗亡之際,蘇聯軍隊突然進入波蘭東部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並很快和德國簽訂了邊界友好條約,雙方劃地而治。10月,這兩個面積總額約20萬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地區,分別加入了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
第二步:1939年11月30日發動蘇芬戰爭,經過3個多月的激烈戰鬥,打敗芬蘭。1940年3月12日雙方簽訂和約,據此,蘇聯共獲得16,000平方公里的新領土,使蘇芬邊界向前移動了150公里。同時,蘇聯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用芬蘭的漢科及附近島嶼為海軍基地,為期30年。
第三步:1939年9-10月間,蘇聯以保障安全為名,迫使波羅的海沿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同它簽訂了互助條約,取得了在三國境內的駐軍權。1940年6月,當德軍進佔法國首都巴黎之際,蘇聯政府分別照會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指責三國政府對蘇聯和蘇聯駐軍不友好,要求3=三國重新改組政府並讓蘇軍自由通行等。三國政府被迫接受了蘇聯的全部要求。8月,這3個面積174,000平方公里,人口586萬的小國分別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並加入了蘇聯。
第四步:1940年6月26日蘇聯照會羅馬尼亞,要求“歸還”比薩拉比亞。還要求羅馬尼亞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以此賠償羅馬尼亞統治比薩拉比亞期間帶給蘇聯和比薩拉比亞居民的“巨大損失”。羅馬尼亞被迫接受。比薩拉比亞隨後便和蘇聯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合併為加盟共和國。
這樣,在蘇聯西部邊境,從北到南,蘇聯的國境線向西推移了一百至二、三百公里,蘇聯擴大領土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
對於“東方戰線”,戰後蘇聯評價極高。官方認為“東方戰線”的建立是正確和必要的,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某種決定性作用的。而西方國家不同意蘇聯的評價,而指責蘇聯是“侵略”與“擴張” 。
從歷史實踐上看,蘇聯擴大領土,建立了較為有利的防禦陣地,在對德戰爭中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政治上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這些無視小國的獨立與主權,侵犯別國領土完整,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破壞了國際關係準則,更不符合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它傷害了這些小華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造成了影響久遠的不良後果。可以說方戰線”的做法基本上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