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咣噹裡個當
-
2 # 海波看歷史
劉備在黃巾之亂中立下不少戰功,卻因為沒錢而只得了一個安喜縣尉;被陶謙三讓徐州而得州牧。這期間不斷有人才來投靠劉備,先是關羽張飛和簡雍,接著是糜竺糜芳兄弟倆外加一個糜夫人(這裡說的都是劉備的死忠,不會因為緣由離開劉備)隨後就是關平劉封的人。而劉備這段時間跌跌蕩蕩,從未在一個地方站住腳很。直到劉備三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為劉備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佈局。從而讓劉備立即明白自己前半生為何會顛簸流離,沒有自己一處安身立命之地。就是因為沒有這樣可以為他制定戰略佈局和策劃的人。事實上也證明自劉備拜諸葛亮為軍師,劉備的勢力就逐步發展壯大,並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基業。歷史證明了光有英明的領導者,卓越的執行者是不夠的,還要有策劃者,三者缺一不可。
∠(`ω´*)敬禮
-
3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這個說法不是很確切,可以說是他逆襲的轉機吧,為什麼呢?四十歲時,他已經名滿天下,但是勢單力孤,被曹操追的四處躲藏,不得已投靠他的遠親荊州牧劉表,劉表此人呢?雖然征戰能力不足,但是守土有餘,他執掌荊州十八年來,對當時的諸侯保持中立的態度,使荊州避免了刀兵
的禍患,能在接納人在囧途的劉備,已經是雪中送炭了,但是忌憚他的名聲,就讓他屯兵新野,雖然地點是小了點,但是太平啊,劉備一呆就是七年,這七年間,曹操消滅了袁氏父子,平定烏桓之患,北方基本統一了,劉備能逆襲多虧劉表這個貴人相助。這是他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劉備的成功多虧曹操的幫忙。為什麼這麼說呢?曹操在征服中往往為了震懾敵人,開始時用屠城的方式殺了很多人,還有就是對漢室的殘害,雖然他得到了江山,卻失去了民心,劉備在那些和對抗曹操的人當中是最為仁義的,最受同情的,曹操越是被黑,那劉備的形象就越來越像是個明主賢君,只要他還在世,仁義就是他的金子招牌,對曹操不滿的人自然會選擇站在劉備的身邊,就連劉備自己都說: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其三,對於想成大事的劉備,能至始至終保持進取心,是他能最後翻身的關鍵。在荊州閒居七年,並沒有讓他安於現狀,而是等待時機,在劉表死後,他的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他的重要謀士徐庶被曹操逼走,但是他卻推薦一個更厲害的謀士諸葛亮,在三次才能見到後,被他的隆中對所傾倒,不是隆中對有多麼精彩,而是諸葛亮的話句句和劉備的想法相合,才能碰撞出火花來,劉備至始至終是想和曹操爭奪天下的。有了自己的明確的方針戰略,劉備少走了很多彎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取東西川,入漢中,自稱漢中王,終成霸業。
-
4 # 不胖的胖達
我也算三國迷了,對於劉備之所以能夠屢敗屢戰,並且最後能建國稱帝,有過一些思考,總結為以下幾點:
1、時勢造英雄。當時正逢亂世,天下大亂,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減弱,全國軍閥混戰,地方豪強伺機做大,民不聊生,這樣的大環境正適合創立一番事業(反正越亂越容易建立功業)。
2、志向高遠。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年少時就跟小夥伴們吹牛,長大後我是要坐羽葆蓋車的(一般這種車是皇帝的坐輦),嚇得他族叔好幾天沒睡好覺(在古代這種大不敬語言是要殺頭的)。
3、善於結交人緣,很注意形象。劉備從不太喜歡讀書,跑馬遛狗、音樂、時裝倒是很感興趣(三國時尚一哥),平時一般喜怒不形於色,又喜歡結交朋友,當地年輕人都喜歡跟著他一起混,引起當地土豪張世平、蘇雙的重點關注,主動送錢給他,求多關照(保護費?)。
原文:“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三國志》
4、能折騰,敢跳槽。劉備領徐州牧前,曾多次辭官,一次是除黃巾有功,得了個“除安喜尉”的官,因拜見督郵(他的長官)不得見,發飆了,直接衝進去吊起來打了兩百杖,然後官印一丟,跑路了(emmmm......社會我備哥,人狠話不多);
又一次是跟毋丘毅去丹楊募兵,路過下邳,遇上山賊了,劉備暴脾氣一上來,就把賊除了,結果又當了個官-下密丞,沒幹幾天,覺得沒意思,又不幹了(估計是嫌官小,沒意思);
後來不知道怎麼又當了官,高唐令,這次比較慘,被賊寇追殺,只好投了小時候的好哥們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相當於團級參謀位置),後因抗拒袁紹有功,升為平原令,後又昇平原縣相;
接下來大家坐穩了,可能跟你知道的不太一樣,話說,陶謙被曹操打的吐血,求救公孫瓚部將田楷,田楷於是派了劉備去援助陶謙(原文: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三國志》),結果,劉備撂了田楷歸了陶謙(原文: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三國志》)
5、擁有安邦之志,治世之能。如果劉備真的沒有一點能力,他不可能官越做越大的,而且無論他到哪裡,都是各方諸侯的座上賓,如: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刺客都不忍心殺他(原文;客不忍刺,語之而去.《三國志》),劉備被曹操追殺逃亡江夏時,有數十萬民眾跟著他一起逃亡,可見他的確是有治世只能的。還有火燒博望坡,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原文: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
6、佔了道義的最高階,得盡了人和。劉備可是大漢皇叔啊,雖是遠親,那也是皇親國戚,只要漢朝、漢帝還在,他所做的就是“替天行道”,名正言順的!加上劉備本人也一向得民心,所以看似沒有根基,屢打敗仗,實際他得到了人心,只要他不認輸,總有人會追隨他的。
7、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
5 # 劍風先生
劉備能夠成功逆襲,與他堅韌不拔的性格息息相關。不管多大的年紀,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所以很多人都說,人到了中年以後讀《三國演義》,就越來越佩服劉備。
公元200年,劉備在汝南失利之後,投奔荊州劉表。他在荊州一呆就是七年時間,這七年間,雖說劉表對他還算不錯,但並沒重用他。甚至對他有所忌憚,但劉備沒有絲毫怨言。
有一次,劉備和劉表在一起喝酒,劉備中間去了一趟廁所,回來之後就唉聲嘆氣,淚流滿面。劉表問他原因,劉備說:“我以前在外征戰,可以說就是在馬背上過日子。那時候我的大腿上沒有一點贅肉,現在不怎麼騎馬了,我的腿上居然長出了肥肉,時光飛逝,不知不覺我就已經老了,可是現在功名還沒有建立。所以有些傷感。”
當時劉備已經40多歲,但時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而我們要知道,在現實生活當中,40多歲的人哪裡還有什麼理想,在單位更多的是混吃等死過日子,或者仗著自己的資歷來對年輕人指指點點。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三顧茅廬,那一年,劉備已經46歲了,職務是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而且還是大漢皇叔。這樣一位身份顯貴,而且征戰多年的中年人,居然能夠屈尊去請一位26歲的毛頭小夥子。而且前兩次還被人放了鴿子,到了第三次才見到面。
蘇軾曾經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而劉備既有大志,又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所以他不成功,簡直是沒有天理。
四十七歲前的劉備一直顛沛流離,飽受磨難;四十七歲之後,他的人生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孫劉聯盟贏得了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公元209年,任荊州牧。
公元215年,佔領西川,領益州牧。
公元219年,奪取漢中,稱漢中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這一年他剛好60歲。
一個人怎麼可能預料到自己60歲後還能夠當上皇帝,走上人生巔峰,而劉備卻做到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人中之龍。
-
6 # 有得觀史
劉備四十歲能成功逆襲,是因為他是大才。所謂大才就是能用人才的人。
劉邦在總結自己為什麼能取得天下時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是能用人才的人,所以是大才。
劉備手下人才也很多,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魏延等,這些人才劉備能用之,所以也是大才。
唐朝文學大家韓愈有一篇文章叫《馬說》,其中說到伯樂和千里馬,三國時代,諸葛亮是千里馬,水鏡先生司馬徽是伯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比伯樂更珍貴的是大才。伯樂只是發現千里馬,大才能用千里馬。
千里馬之所以稱千里馬,是因為能力非凡。能力非凡者一般不守規矩,難以約束,只有大才能夠容忍他們的短處,用他們的長處,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能力。所謂策之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通其意。
劉備是大才,為什麼四十歲之前沒有成功?那是因為他之前人才不多,沒有遇到像諸葛亮那樣的千里馬。你是大才,有用人才能,你也得有人才可用才行。劉備四十歲後得到了諸葛亮,後來又得到龐統法正魏延等人,才算有了用武之地,也因此成功逆襲。
回覆列表
因為劉備47這一年,一個27的小年輕從山林中走出,成為了劉備的總參謀長,從此劉備鹹魚翻身,一炮而紅。對,這個小年輕就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