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給個老婆餅

    是存在的,據傳宋代宣和年間臨淄出土的一組春秋時期青銅器叔夷鍾(作器者叔夷乃宋穆公後裔,齊靈公時任齊國正卿)有銘文追述宋人祖業說:“……隙成唐,又嚴在帝所,溥受天命,刪伐夏司,敗厥靈師,以少臣惟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也就是“威武的成湯,敬畏天帝,接受天命,討伐有夏,打敗其軍。在小臣的輔佐之下,囊括九州之地,佔有大禹之都。’

    這段銘文同西周以來文獻中關於夏和殷(商)是前後承替的兩個王朝、‘殷革夏命’的說法完全一致,成為兩週史籍有關夏王朝記載的有力佐證”。鑑於記述夏王朝與夏商更替的文獻史籍沒有早到西周者,所以春秋銅器叔夷鍾恐怕還是無法成為“西周以來”或“兩週史籍有關夏王朝記載的有力佐證”。

    擴充套件資料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夏朝

  • 2 # 長青大俠在線上

    個人認為歷史上應該是有夏朝的。大家都知道《史記》是司馬遷歷經十四年寫成的一部史書,從黃帝傳說到漢朝。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司馬遷走訪了大量地方,整理了很多典籍資料,雖然五帝本紀有傳說的部分,但是夏本紀對夏朝的皇帝傳位記錄還是比較詳細的,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另外,建立夏朝的大禹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夏啟,改變了禪讓制度,開啟了“家天下”,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只不過當時沒有文字資料流傳下來,也沒有確切的紀年,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說之前有很多時間,但相互之間都比較混亂,所以沒有用。之前還聽說國家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目的就是把這個時間理清楚。

    還有一個就是從史學家專業的角度講,要有文明,必須要有文字,國家制度,要有城市,但是現在對夏朝的認識我們還只停留在文字記錄上,現在並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現在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所以西方一直不承認我們的夏朝,而只承認商朝。

    但是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一部分,我們有理由相信夏朝在歷史上應該是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我們相信《史記》的記載,這就是我們中華文明博大精神傳承不斷的根本原因。隨著更多考古成果的發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夏朝的的確確是我們祖先所經歷過的歷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的根和魂。

  • 3 # 吳知無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古代王朝,曾被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從大禹開始,共傳了14代,經歷了17個王,總共存在471年(一說432年);1949年後,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即將夏的範圍定為前21世紀—前16世紀。然而對於這幾百年間發生的事,我們知之甚少。

    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世家》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對夏朝的存在依舊深信不疑。直至民國時期,顧頡剛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界開始重新檢討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對於夏朝: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認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認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沒有關係。顧頡剛推測,“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而古人又視鼎為夏人所制,於是將兩者聯絡在了一起。

    第二,夏啟、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兩漢的人們編造的,此即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第三,顧頡剛並不否認夏朝的存在,但主張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從文獻邏輯上驗證。在約3000年前的《尚書·周書》中,即有關於夏朝的記載,那麼如先秦史學者朱鳳瀚所說,“西周早期文獻已言及夏,時克商未久,商遺民眾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個虛構的夏來,用以宣傳週到商,猶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麼如何能使早已有歷史典冊的商遺民相信?”

    同時,《史記》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驗證,那麼司馬遷關於夏世系的記述,也一定不會沒有依據。如王國維即說,“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

    其次,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實物依據。1953年二里頭文化遺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發現,此後偃師二里頭、鄭州羅達廟、洛陽東干溝等屬於同一文化的遺址被陸續發現,其中以二里頭遺址範圍最大,堆積最厚,故定名為“二里頭文化”。

    學者們很快注意到,二里頭文化遺址分佈的豫西、晉南地區,同文獻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透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約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紀年相當。因此,二里頭文化遂被定為夏文化。

    按照中國學者的研究,在二里頭遺址,發現有一號宮殿、二號宮殿,規模較大;同時有陪葬較豐富的“奴隸主墓坑”。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者徐旭生判斷,“此次我們看見此遺址頗廣大……那在當時是在為一大都會”。中國學者也大都相信,此處是古代一處都邑,只是對於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商都,還是夏都有所爭議。

    關於夏朝有無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數十個文字狀的符號,且被認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

    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結繩、刻木記事。

    夏商周斷代工程為夏朝劃定了起訖時間,也無法服眾。自其階段性成果公佈以來,質疑聲從未斷絕。如在美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斷代工程被指“方法不科學: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號,而碳十四採納的英國牛津的程式,不代表國際標準”“試驗資料不真實:‘人為擬合’的資料至少32%不可靠,批評者現場用電腦進行了演算”等等。

    曾任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的林甘泉也說,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認同,“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對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這樣說就比較慎重,不要讓一般公眾誤解為夏朝的歷史已經被證實了。”

    總而言之,“夏”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過目前依舊無法斷言。

  • 4 # 無憂草2775

    公元前2146年,三皇五帝時代後期,中國建立第一代封建皇朝,家族傳承式集權制國家。建帝都於山西,安邑,夏縣。黃帝姬軒轅之子(相傳黃帝與姒氏之子),姬禹任第一位開國皇帝,當時制度,在任時稱夏后氏,謝世後方稱帝。姬大禹在任時頻布,太陰年曆歷,即農曆。農時廿十四節氣。年分十二個月,加有潤月。立寅月為年始月,立正月初一日為華旦日,也稱元旦,後至民國孫中山時代,改為春節,並轉換為陽曆1月l號設為元旦。傳承至現代。

    姬大禹後讓位與姒啟,傳承於姒太康。姬大禹也是中國第一位,讓位傳承的開明皇帝。

  • 5 # 車工00

    對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有!至於西方責疑,不承認中國歷史上有夏朝,唏!要他承認幹嘛,再說了,他有什麼資格承不承認?他又能拿出沒有夏朝的證椐?

    國內有些崇洋的所謂專家,己經迷信到連自己的老祖宗都靠 外華人承認了。

    眾所周知,外國的一些史學家之所以不承認中國有夏朝存在,唯一的理由就是沒有發現有夏朝存在的證椐。但是,在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左傳》巜尚書》巜戰國策》無不對夏朝有歷史記載,這難道還不夠嗎,司馬遷的《史記》也有詳細記載,距今也有二千餘年了吧,難道還不夠嗎?

    雖說春秋戰國的史書主要依靠的是口口相傳,但絕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四十千前的歷史記載主要靠甲骨文,象形文字,壁畫符號形式記載下來,被後人發現,先前發現的東西,必竟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儲存下來,但不代表沒有。而口口相傳倒覺得可信,中華文化的傳承,許多東西不正是靠口口相傳嗎?華夏兩字不也是口口相傳才有的嗎?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祖先流下的文明不自信,而對外邦人的指手劃腳卻深信不疑,那才叫怪。我們應對祖先流傳的史料懷著崇拜的態度去研究他,解讀他,而不能僅靠外來幾句雜音去推翻他,這才是民族自信之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戰爭中,投降是很可恥的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