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線上等

    問題的關鍵還是項羽傲氣,其實身邊也不是沒有智囊,只是都跑到劉邦這邊來了。韓信在項梁時就投靠了,獻計獻策。張良因為項羽滅了秦國,國仇家恨得償所願跟著項羽,奈何項羽剛愎自用。陳平可是楚國上卿,犯了錯,怕項羽懲罰。而且項羽力能扛鼎,殺人如麻。是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霸者,不會聽別人的話,范增作為老師,作為父親,肯定希望弟子或者兒子聽話,可是項羽不會,猜忌心又重,其實不用劉邦這邊出離間計,遲早范增也會被孤立。

  • 2 # 維摩居士

    當一個君主在戰鬥中經常性取得勝利時,便會開始目中無人,更不會喜歡有個乾爹在旁邊居高臨下的指指點點,所以,陳平離間計的效果很明顯。

  • 3 # 歷史哨聲

    題主的問題有兩個錯誤:

    1、完全棄用。在陳平的離間計時,范增之所以離開,並非完全是因為陳平離間計造成的,而是基於項羽已經死死包圍了劉邦,范增認為劉邦必死無疑、項羽大業基本奠定的情況下,才離開項羽回彭城。

    嚴格來說,雖然陳平的離間計造成了項羽和范增有了衝突,但遠遠沒達到題主所謂的完全棄用的程度,不過是君臣吵了一架的程度而已,還沒有達到彼此分裂的程度。

    “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

    關鍵詞:稍奪權,許之、天下事大定矣

    項羽剛剛有點懷疑范增,范增就要求退休回家養老,項羽同意。就這麼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完全沒有達到題主所認為的完全棄用的程度。

    2、唯一智囊。雖然目前沒有資料說明項羽身邊存在其他知名的智囊,但說范增是項羽唯一的智囊,就不符合事實了!連陳平都不同意:

    “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賜平爵卿。”“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

    陳平也曾經是項羽的智囊!破秦後陳平被項羽封為平爵卿,後來被封為信武君。項羽對陳平也不能說沒有重用。

    陳平對項羽的評價也說明了項羽智囊團人數比劉邦多: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相比之下劉邦是:

    “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

    之所以給人劉邦智囊團比較多的印象,完全是成王敗寇的歷史習慣。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項羽部下對項羽很忠誠。陳平在離間計中的話語:

    “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

    在傳統上我們都誤會成:項羽只有這麼幾個得力下屬,其他人沒有離間的必要。

    但如果這句話變成:

    “顧楚有可亂者……不過數人耳。”

    這才是陳平表達的重點——項羽部下能夠離間的只有這幾個人而已,其他人都是很忠誠的,離間不了!

    綜述

    范增的死,不是因為項羽和范增之間的衝突造成的,也不是陳平離間計造成的——他只是病死的,純粹意外!

    項羽的失敗,就在於項羽沒有堅持范增所堅持的必殺劉邦的原定策略,更加沒有防備劉邦的風險預防措施。

    漢三年,劉邦因為缺乏軍餉,於是主動提出以滎陽為界的議和,項羽也同意,但范增極力反對。范增認為在楚強漢弱下和劉邦議和是養虎為患。

    漢五年,劉邦為迎接父親回來,在漢軍糧食多、楚軍糧食少的情況下,再次主動提出議和,項羽同意了——沒有人反對了。這就是著名的鴻溝為界的楚漢和議。和議達成後,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鼓吹下,撕毀和議追擊項羽,結果卻被項羽打個雞飛狗走。

    歷史事實表明,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在無法在沒有外力支援下消滅對方!沒有韓信和彭越的參與,劉邦只能退回關中。

  • 4 # 他好像一隻狗哦

    先說一個事:誰窩囊了一輩子,到七十歲了還跑出來開始混江湖打打殺殺玩命?秦始皇五十幾歲就死了,劉邦活得長,也61歲就死了,古代人平均壽命可能只有四十歲左右。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幾個人能做到?

    第二件事,有幾個人有眼光說要找楚懷王的後人作為旗幟立起來?超常的政治眼光,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搶糧搶人搶地盤,有糧有人有地盤就安全又牛逼,陳勝吳廣呼啦一下搞起來就立馬喜滋滋的自立為王了,誰真正沉穩老道知道天下“人心”的重要性?老蔣自持把持軍政財界就有了力量收復散沙,還是不行吧?有點事就鎮壓,說你們都是放屁根本不懂瞎胡鬧,結果怎樣?沒有政治眼光。

    第三件事,誰一眼就看出劉邦的狐狸尾巴?劉邦那幾件破事,在其它人看來沒啥,“老小子為啥整這一出?吃撐著了?” 但是隻有范增聞出來味道,這是同等級別的對手。而項羽不在這個智慧級別上。

    范增是被項梁給害了。郭嘉說,“夫智者審於量主”,第一就是要量主。項梁人品雖然不算好,但是跟陳勝吳廣比起來,勢力不算大但顯然更有競爭力。所以跟項梁玩時是沒錯的;但是項梁臨死害了范增一把,讓項羽拜范增為亞父。都亞父了,再想換“主”跟劉邦玩(比如項伯就顯示出來項氏家族的彈性,哈哈哈),那就是丟棄“兒子”,這顯然給了范增難度。沒辦法,項羽不受輔佐范增也得噎著。

    最後實在噎不住了,說你讓我回去養老吧,你們等著劉邦來收屍吧。別人品味不出劉邦的分量,是范增品味出了劉邦的碩大分量,既然不能從劉邦,那就唯一一個下策,並且一定要執行:殺掉他。

    最搞笑項羽還信范增可能與劉邦有染,年紀這麼大了又當了亞父,有一天沒一天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懷疑。

    結論:范增牛逼,但是碰到項梁項羽叔侄,牛逼變苦逼。

  • 5 # 豬豬大師

    劉邦稱帝后,宴會群臣,說了一段有名的話:“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安定國家,鎮撫百姓,供給兵糧,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三人都是人傑,我能用,所以得取天下。而項羽有一個范增不能用,所以被我打敗。”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他離間項羽君臣的方法是用陳平在楚軍中大力散佈謠言,說鍾離眜等將領,功勞很大,然而不能封地稱王,因此想與漢軍結成聯盟,消滅項羽而分地稱王。項羽果然不信任鍾離眜等人。與其他記載矛盾,後來漢軍圍鍾離眜於滎陽,項羽殺回幫鍾離眜解了圍。項羽死後,他也沒投降劉邦,寄居在韓信哪裡。證明他和項羽之間互相信任。

    《史記·高祖本紀》「漢軍方圍鍾離眛於滎陽東,項羽至,盡走險阻。」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

    史稱項王已起疑心,便派遣使者到漢軍中探聽虛實。漢王準備了最高規格的菜餚招待,見到項王的使者,就假裝吃驚說:“我還以為是亞父范增派來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派來的。”因而換成粗劣的菜餚。項王果然懷疑范增,逐步剝奪范增的權力。

    《史記·項羽本紀》「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以上乾隆就不信,《通鑑輯覽》說:陳平的計謀連三尺孩童都欺騙不了,而史書卻稱為奇謀,代代相傳,真是好笑啊。“陳平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為奇而世傳之,可發一笑。”接著范增勸項羽急速攻下滎陽城,項王不聽,范增大怒說:“天下大勢已成定局,君王您好自為之吧!請允許我告老回家!”還沒到彭城,背上毒瘡發作而死。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除了虛構的鴻門宴,其他細節表明項羽一直都聽從范增的建議。當得知劉邦把守關口不讓項羽入關時,范增就勸項羽攻打劉邦,項羽便會餐士卒,準備明日與劉邦交戰。在封王問題上,范增和項羽合謀封劉邦為漢王,把他趕到巴蜀。

    《漢書·陳勝項籍傳》「亞父范增亦大怒,勸羽擊沛公。饗士,旦日合戰。」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

    項梁死前,范增沒有侯爵的稱謂,項梁死後,他就稱為歷陽侯,可以證明他是被項羽封的侯。滎陽對峙,劉邦求和,當項羽同意議和時,范增說:“現在漢軍處於弱勢,容易擊敗,如果放棄良機,必定後悔。”項羽聽從,並和范增急圍劉邦於滎陽。然後就“出現”了劉邦使陳平用離間計一幕。

    《史記·項羽本紀》「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

    范增被氣死是不成立的。他從老家居巢(今安徽六安市)出山就七十歲了。古代,人活七十古來稀,而且他還帶兵打仗,曾被楚懷王拜為末將,可見辛勞。而史載他告老不是去居巢,而是去彭城,彭城是項羽的都城,可見並不是告老歸家。“行未至彭城。”居巢在安徽,彭城在江蘇,居巢之西。推測范增壽命已到,自然死亡。史書對項羽范增之間的關係做了修飾,沒太多可信度。

    《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

    「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旅遊住宿很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