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昌影劇
-
2 #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時期屬於亂世,而曹操的發展史中一直都挾天子在手,屬於朝廷,各路諸侯屬於地方軍閥;曹操愛才惜才,對自己的手下更是護短,曹操也確實有廣納天下之士的胸襟和氣量;曹操帳下人才濟濟,投奔後利於生存。
以朝廷的名義招兵買馬為躲避李傕郭汜之亂,董承攜帶漢獻帝出逃,至洛陽。洛陽被董卓燒成廢墟,且城內糧食不足以朝廷上下食用。曹操的時候採納荀彧的諫言,接漢獻帝遷都許昌。曹操挾天子在手,以朝廷名義招兵買馬壯大自己。朝廷才是正統,賢士效忠的首選,再者投奔後可以直接封官封爵;然而地方軍閥,效忠後不過是帳下幕僚而已,這是有著實質性的差異的。曹操的氣量非一般諸侯可比
官渡之戰前,袁紹曾命令陳琳寫一篇征討曹操的檄文,其中內容痛罵曹操及其先祖。曹操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特意尋找陳琳,並不是為了殺他,而是愛其才氣招為己用。曹操非常護短,討伐呂布之時。夏侯惇封面為先鋒前往救援劉備。半路遇呂布部下高順、曹性,交戰的時候曹性射瞎夏侯惇左眼,曹性被夏侯惇當場一槍刺死,高順確成功脫身。呂布戰敗後,呂布極其部下全部被俘,招降了大將張遼,也毫不猶豫的殺了高順,給夏侯惇報了左眼之仇。由此可見,曹操有能納賢的胸襟及氣量,對部下更是愛戴。曹操帳下利於生存
曹操號稱上將千員,文臣武將之中沒有一家獨大的;且曹操所用武將,大多都是庶民,少有貴族。投奔曹操後,不至於到有志不得施展的地步。曹操每件事都會召集帳下文臣武將,聽大家的建議,然後採納對自己最有利的建議。其他諸侯也有愛才惜才的,但做法不一。例如劉備,謀略上對諸葛亮深信不已,武力上關羽、張飛、趙雲也是撐起一篇天地。投靠劉備不是驚世之才或武藝超群很難有施展的空間。
-
3 # 歷史的陪伴者
三國時期,很多人都投奔曹操,包括後來曹操的死敵劉備,也曾經投靠過曹操。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投靠曹操?
第一、曹操有平定天下的雄心
在三國中,曹操是很有雄心的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有了雄心就有得有人才幫,所以只要是人才來投靠曹操,曹操都能接受,因為這些人是過來幫助自己成就霸業的人。有雄心的曹操懂得人才的可貴,所以他需要這些人才,哪怕是桀驁不馴的人才,他也一起籠絡在自己的賬下。
第二、曹操有廣闊的胸襟
三國裡性格最複雜的當屬曹操,他可以是心胸狹窄的奸雄,也可以是海納百川的明主。而曹操之所以能接受那些曾經自己的敵人,比如許攸、張遼、關羽等人,那是因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而讓自己胸襟廣闊。他能容納那些三教九流的人,只要你是個人才,他都能容納你。我們不得不驚歎他的胸襟,這也是成就霸業的必備條件。
第三、曹操在當時實力很雄厚
三國時期,曹操的實力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絕對是一位有實力的梟雄。他的實力引來了各種各樣的英雄豪傑投奔於他,這也是很多豪傑投奔曹操的原因。因為有實力才能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不只是曹操的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吸引了各路英雄,還有曹操的實力招來了天下豪傑。
第四、曹操是一位明主
曹操可以說是三國幾個明主之一,同樣是有實力的袁紹,很顯然袁紹沒有曹操那麼睿智,導致了許攸背叛了袁紹,從而投靠曹操。因此,曹操的英明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才吸引了各種各樣的人才過來投奔。這也是曹操的成功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投靠曹操的原因。
-
4 # 大白白野
曹操是政治家,非常重視人才,早期和袁紹對話就能表現出來:
袁紹說:“我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塞燕,代,結好戎狄,南下爭奪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說:“我招攬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義統御他們,就可以無往不勝。”
曹操提出“唯才是舉”政策,無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重用。重視人才是曹操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曹操為了獲得人才,親自撰寫了《求賢令》。此文觀點新穎、感人。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希望人才都歸順我曹操。
重視人才,和得到人才是密切聯絡的。燕昭王鞏“黃金臺”招攬一批人才,包括名將樂毅。李世民完善科舉制度,招攬一批人才,高興地說,天下英雄都投奔我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君能選擇臣,臣也能選擇君。”是雙向選擇,曹操重視人才,所以曹操身邊人才濟濟。
夏侯惇、曹洪、曹仁是跟曹操一起起兵的。賈詡、張遼、徐晃、張郃等等許多人才是別的陣營後投奔曹操陣營的。
-
5 # 老小魚
曹操這個人呢,祖上本來是宦官出身,《三國志》記載曹騰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東漢時期的宦官。早期官拜小黃門、中常侍。後因策劃立桓帝有功被封費亭侯。曹騰死後由養子曹嵩嗣為侯,而曹嵩之子即為曹操。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你什麼多文武良臣都去投奔曹操呢,分析有以下幾點參考:
一、三國早期,漢室衰弱,而曹操呢本身前後就當過丘令、騎都尉,雖然有很多人排擠他是宦官之後,但他也贊下了一點名氣。任職期間申明禁令、嚴肅法紀,使得得罪權貴,而百姓者歡呼。
二、在董卓進京,霍亂朝綱時期,朝廷形同虛設,董卓一首折天,眼看漢室就要完了,大臣們秘密商議該如何收拾董卓,庭下都是默默流淚的,無人敢和董卓對抗。只有曹操站了出來,使出假裝獻刀的計策去刺殺董卓,結果失敗而逃。雖然刺董失敗,但他的英雄氣魄已經傳遍江湖,使得有義之士敬佩不已。
三、曹操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求賢若渴,不惜一切代價留住一個自己認為優秀的人。《三國演義》中曹操收服張遼,將他鬆綁,任由他去,後張遼看到曹操的誠意便一心一意的輔佐曹操。為了得到關羽,將已經送給曹丕的赤兔馬送給關羽,幾乎可以說關羽想要什麼給什麼,只可惜關羽始終想著自己的兄長,最後沒能如願。
四、錢,曹操雖說刺殺董卓失敗後也算白首起家,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人脈、名氣還是有的,就是借也有人給借。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哪自不必說了。想想當時兵荒馬亂誰不想跟個有錢的主不餓肚子呢。
所以,這就不難看出為什麼那麼多的文人義士和良將去投奔曹操了。在影視劇和普遍的評價中曹操被認為是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則曹操的才華是相當出眾的,一代梟雄,若東漢末年沒有曹操在的牽制中國不知道會被瓜分成什麼樣子,這也正是為後來曹丕稱帝,三國歸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覆列表
三國中,劉備最為後人愛戴。究其原因還是他漢室宗親身份,並且能讓漢獻帝稱一聲“皇叔”,身份自然尊貴無比。只是劉備於公元221年建立蜀漢政權,為何漢室宗親卻不來投奔他,反而去投奔劉備的死對頭曹操呢? 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兗州刺史劉岱、揚州牧劉繇、這些人都是東漢末年,手中頗有權勢的漢室宗親。劉備的發跡更是源於劉璋邀請他入川抵禦曹操,結果劉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自相殘殺,最終劉備全權接管劉璋所留資產,於成都稱帝。當時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劉琮居然願意去投奔曹操,也不願意和劉備共同舉事? 可是劉備稱帝后,漢室宗親應該找到了組織,說什麼劉皇叔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即使血緣稀薄也獲得正統身份,但是這些漢室宗親,寧願去投奔亂臣賊子曹操這就很耐人尋味。其實小編覺得,有兩個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第一東漢末年亂世,這些劉家宗室人物手中有兵有權,屬於各個地方的土皇帝,他們不願意輕易放棄所經營勢力,投奔其他勢力屈居麾下。亂世中手中既然有兵,那麼就該伺機而發,亂世中分得一杯羹,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拋家舍業投奔別人。 第二就是劉備的身份問題,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當時就是正統身份,並且是得到漢獻帝的承認,可是中國有句俗話“自家人知曉自家事”。正統劉氏宗室,手中都會有十分詳細的宗籍記載。劉備到底是否是中山靖王之後,又或者說他是劉家宗室正統,這些人其實比誰都清楚,據考察其實劉備的身份非常值得懷疑,傳到他這代或許早就無記載。所以劉備其實和曹操同屬亂臣賊子,只不過劉備名聲要好聽不少。 劉備建立蜀漢,身份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實力和曹魏相比更是差距懸殊。劉家宗室投奔蜀漢,既得不到任何保障,同時還要為他人賣命,劉備身份更是讓人懷疑,還不如去投奔曹操,最起碼能見到漢獻帝劉協,對於今後行事也大有裨益。所以以上兩點是小編認為無人投奔劉備的原因。劉備能騙騙關羽、張飛這些粗人,那些劉家正統可就沒這麼沒見識。 也是劉備得不到正式承認的最大原因。和劉備相比,前文提到的這些劉氏軍閥都是漢室正統。對於身份的認識,其實在漢末時節早已變得不太重要,如果劉備擁有曹操那樣的勢力,肯定會有劉氏宗親前去投奔,但是能被歷史所記載大多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從心底也不願意放棄一切去投奔他人,所以這就造成了小偏差機率事件給大家發現了。 總得來說,無論是曹操、劉備,他們都是亂世逆賊,真正的劉家宗室也不願意輕易投靠這兩人,但若從現實角度出發,或許大家也會願意去投奔曹操而不是劉備。曹操雖性格多疑,畢竟是亂世梟雄,比劉玄德偽君子的作風更要好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