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所出的人才比明朝其他時期都多嗎?
5
回覆列表
  • 1 # 三拳歷史雜談

    可以說這是天意

    明朝再也不能像北京保衛戰那樣力挽狂瀾了

    明朝末期由於小冰河時期,農民軍各種起義,再加上外患滿清,就這兩個基本可以壓倒明朝了。

    即使你出100個名將能解決小冰河時期各種災難嗎?再加上明朝內部已經腐爛不堪,這個就像一個人外表看起來強壯健康,但是身體內部已經是各種隱疾,這樣的一個人註定活不了多少時間。

    更何況出現的那些名將沒有一個戰略級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有勇無謀的莽夫!!這些人和跟朱元璋起義的那批將領差遠了,就打農民軍有點能耐,打清軍可拉倒吧。

    唯一一個靠得住的孫傳庭還得不到皇上的支援,傳庭死,則明亡。

    建議大家看下《大明劫》這部電影,非常好看的一部的電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種好片註定得不到宣傳。。。

  • 2 # 衛兵護腕

    長篇大論非我所長。

    簡單點說:財政虧空。

    (1)養寇。遼東李成梁父子為立戰功,綏靖建州女真部,最後大到自己都消滅不了。朝廷的銀子優先填補遼東軍事。可這幾乎是無底洞。

    (2)詔安流民,流民復叛。大明軍隊在不停地滅火。不斷地消耗生力軍。大明軍隊都吃餉,消耗的都是銀子。

    (3)天災連連。爆發瘟疫和旱災饑荒,救災都需要銀子。起義軍越來越多。

    (4)通貨緊縮。一條鞭法,只認銀子。流通的銀子本來少,朝廷收不上銀子。九千歲倒是可以收上江南士紳的銀子,可是被明思宗殺了。明思宗只能加徵西北農業稅(開源),又裁汰體制冗餘(節流),如驛卒,有了闖王。

    (5)小冰期。女真收成不好,迫於生存,不停地南侵打草谷。遼東軍事對抗幾乎無法言和。財政無底洞,也得填。更何況朝廷還要修築邊牆連堡,步步為營平遼。

    (6)包括袁督師在內,大明將領都開始了軍閥化,各自為政。毛大帥還算好的,能幹事,不領朝廷餉銀不說,還能死死地牽制女真。

    (7)怎麼說呢,明思宗喜歡穿補丁。大臣效仿。京城補丁衣服市價卻奇高。為什麼思宗這麼在乎虛名呢?江南才子最擅指點江山了,思宗暈了。據說自縊前下令收葬九千歲,不知是真是假。

    唉,大明即使躲過義軍和女真的洗禮,日後也難保不會群雄割據。

  • 3 # 壯士高歌入長安

    明末哪裡有名將能臣?

    李成梁父子?老子老奸巨猾,還算可以。兒子有勇無謀,戰死疆場。

    劉挺,杜松等人就不說了。

    重點解釋五個人:

    孫承宗,書生有勇氣,用兵有謀略,人才。但是不是名將,只能將兵,規模一大就約束不住大將了。

    熊廷弼,書生大將,能補孫承宗之不足。但是脾氣太大,沒有容人之量,老得罪人,做不方面之主。

    袁崇煥,也是個書生,此人進來爭議頗多,先且不說。擅殺皮島大將毛文龍造成耿精忠,尚可喜投降就是一大失誤,要麼心胸狹隘,要麼居心不良。帶病能力強過上邊兩位。但是其戰略眼光和野戰能力不如熊廷弼。更不如皇太極。

    吳三桂,勇將心眼也多。但是一片石大戰反映了他的關寧鐵騎戰鬥力和闖王雜牌軍差不多,後期造反也是,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困死在一地,就是個才大志疏,能打不能想的莽夫。

    最後說鄭成功吧,最好成績打到南京,就算中計,也不至於一夜潰敗。只能說明他慣於攜裹百姓,弄土匪那一套,打下臺灣以後大臣不服他,捧他兒子氣死他。這能叫人才嗎?

    其餘左良玉,李定國,史可法,高傑等等能力沒有太突出的。上述諸人沒有能夠力挽狂瀾的。只能說晚明不如晚清運氣好。能人都在草莽遠廟堂。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就好比網路上曾經流行過的一句話,叫“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所以,明朝晚期的名將很多和能不能扭轉局勢不是一回事!

    一是明朝末期名將能臣為什麼很多?

    二是誰才能扭轉滅亡的局面?

    我們仔細分析:

    1、明朝末期的名將能臣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時勢造英雄”!

    在明朝末期這樣的大環境下,內憂外患,農民軍、關外後金軍、東南沿海的西方殖民者對明朝不斷啃噬,在三線作戰的環境中,誕生名將能臣是很容易的!

    因為作戰的機會太多,所以太容易湧現能人,因為有這個機會!

    相反,在和平年代,沒有打仗的機會,自然也就少有機會出現名將,所以古代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們,心中都有一個金戈鐵馬的夢!

    相比於其他朝代,明末的情況更為特殊,因為有一個特殊的領導——崇禎!

    一般,一個好的領導,直到如何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崇禎皇帝顯然是能力不足,雖然他很努力,但是努力的結果就是越努力越忙。

    今天的一部分觀點認為,正是崇禎的瞎搞,導致明朝過早地滅亡了!崇禎乾的事包括以下幾個:

    不顧後果地消滅閹黨。因為閹黨佔據了六部大部分機關崗位,閹黨一除,大量崗位空缺,不得不進行遞補,因此下面有能力的文臣武將紛紛亮相,這是明末文臣武將輩出的原因之一;

    婦人之仁地放過農民起義軍。明軍在歷史上有很多次機會消滅農民起義軍,在1637年,明軍取得了對農民軍作戰的絕對勝利。此時的投降專業戶張獻忠和李自成等相繼投降,崇禎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將隱患徹底排除,反而允許其保留武裝。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張獻忠等再次反叛。正是因為崇禎的瞎忙,導致明朝做了太多重複的工作,增加了工作量,自然也就多產能臣名將!

    好面子拒絕和後金議和。崇禎很想和後金議和,但是這句話他不想說,但是大臣知道崇禎秋後算賬的不良嗜好,打死沒人提。氣得不輕的崇禎沒有辦法,只能以沉默對皇太極的好意表示拒絕,結果皇太極再次打進長城。優勢一次實戰練兵,所以再產出一批能人!

    瞎指揮害死名將。李自成勢大,崇禎不斷逼著孫傳庭初戰,結果孫傳庭死!遼東危急,還沒怎麼著呢,崇禎已經為洪承疇舉行國葬了。這種搞法創造了一次次作戰機會,每一次作戰,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造就了一大批名將!

    可以說,正是崇禎這個領導的瞎搞,才導致了明朝烽煙不斷,最後名將能臣輩出!

    2、誰來救救大明?

    答案是沒有人!

    此時的明朝如同一個得了癌症的病人,癌細胞已經擴散了,連放療都不好使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朱元璋徐達在世,也無法挽救明朝覆滅的命運了!

    雖然明朝最後會覆滅,如同人最後都會死,但是我們卻可以想辦法讓明朝多活幾年時間。

    誰能給明朝續命?崇禎?魏忠賢?

    應該說,二者都有能力,可惜二者矛盾不可調和,而在崇禎和魏忠賢二人中,魏忠賢除了年紀大, 剩下的一切都小於崇禎,所以這種不對等最後導致的是魏忠賢集團的覆滅。

    而在崇禎乾坤獨斷後,本來可以挽救大明的他卻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多疑!

    就是這個錯誤,讓明朝徹底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這也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好註解!

    因為崇禎懷疑一切,導致文臣不敢放心地與其推心置腹,導致武將無法放心地在外征戰,因為還沒等到大臣誹謗,崇禎從內心就開始懷疑武將們的動機了。

    比如崇禎不相信洪承疇是在和皇太極玩消耗戰,不相信孫傳庭就是想躲避李自成的鋒芒。結果功虧一簣,損失兩員大將,大明徹底崩塌!

    傳庭死,而明亡矣!

    崇禎一朝,名將能臣很多,除了洪承疇、孫傳庭,還有曹文詔、盧象升,以及楊嗣昌等人,但是這副還不斷太差的牌,愣是讓崇禎玩爛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江千戶

    明亡簡單的歸結一下有一下幾點:1.沒錢也就是說沒有白銀,不管說天災還是人禍最根本就是沒錢啥都白說。2殺閹黨,明朝之所以能維繫三百年只要是制度上的相互制衡,大臣、太監、言官幾方力量相互爭鬥對於皇帝來說這是最安全的,閹黨的徹底剷除導致好高騖遠東鄰黨一家獨大。3.在對待流寇問題上抱太多幻想,沒有殺掉投降的李自成,當時打仗的軍費都不能保證,不可能養那麼多人,說點沒心沒肺的話,崇禎必須把流寇來個大清洗,才有精力對付皇太極。4.崇禎好面子,在議和和遷都問題上不能當機立斷,東鄰黨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的人想叫他們提出議和或遷都太不可能了,按理說崇禎肯定了解,該自己說的時候不說該自己定的時候不定,怨誰。5.名將,內在制度不行再加上兩線作戰,相當於前面一個人拿刀亂捅後面一個人拿刀對著一個地方捅,什麼名將,神仙來也救不了大明。

  • 6 # 依海棠

    別的不說了,以東林黨為首的所謂精英知識分子都是些什麼玩意?!打仗的將領還算有幾個能人,文官集團嘛,垃圾透頂!而且崇禎真是弄的有點糟。北方大亂完全可以遷都南京臥薪嚐膽,或者自己殉國讓太子去。明朝弄到亡國有很多扭轉的機會,但是歷史不能假設,但我覺得即便抓住一兩個,也還是這樣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性與金錢,人情與金錢,友情與金錢,親情與金錢,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