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驛城驛聞錄

    削藩是肯定削的。只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老百姓破產了,高大上的府兵堅持不了了,只好募兵。募兵中央又沒錢,為啥呢,因為除了忠心的江南,各位大帥都把地方政治、經濟、軍事自個當家了。另外,河北三鎮又起了極其惡劣的饃飯帶頭作用,這群貨一直鬧到北宋立國還有個傑出賣國代表哩,那就是小碗豆北漢。。。。所以,大唐中後期的皇帝們真的好難,要內鬥太監,外斗大臣。地方上鬥藩鎮,還有個吐蕃,能再堅持一百多年真的不容易。。。。

  • 2 # 文史哲趣味談

    唐朝中晚期一直在削藩,只是無法徹底解決。

    1、藩鎮怎麼來的?

    安史之亂開始的時候,本來唐軍可以守住潼關,但是因唐玄宗和楊國忠的錯誤做法,導致潼關失守,唐玄宗在逃往四川的時候,讓各地自守或者起兵反抗,下放了人事任命權。任用誰做官是中央的權力,現在下放到地方,就容易不受控制,特別是將領的任命權。安史之亂後很多地方都是父死子繼或者下屬繼任。

    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李泌給唐肅宗的建立是先攻擊他們的老巢,河北等地方,然後再收復兩京,這樣可以一舉蕩平叛亂,不留後患。唐肅宗不同意,先收復兩京,長安是叛軍主動放棄,收復洛陽也沒有殲滅太多有生力量。最後在鄴城之戰的時候,各軍獨自為戰,導致大潰敗。然後叛軍降而復叛,反覆不已,慢慢藩鎮就坐大了。

    2、削藩的掣肘

    藩鎮有了地盤,就像有了根據地。他們有財政權,雖然每年需要象徵性地給皇帝一點零花錢,但轄區的財政自主權是有的。他們也有人事任命權,最高長官還需要皇帝的蘿蔔章,需要皇帝點頭同意,但也只是橡皮圖章的作用。有錢有人,就可以養軍隊,軍隊都是本地人,只知道藩鎮不知道朝廷,保護本地意識很強,朝廷來攻,他們拼死力戰,戰鬥力彪悍。

    另外一個就各個藩鎮間同氣連枝,朝廷對付一個藩鎮,其他藩鎮會聯合起來,畢竟唇亡齒寒。後期唐中央神策軍有15萬人甚至二十多萬人,但是一起對付這麼多藩鎮還是吃力的。還有就是藩鎮無法無天,賄賂朝廷大臣,左右朝廷決策,無法實現的時候甚至會肉體消滅朝臣。

    唐朝中晚期面臨內患和外憂,藩鎮是內患,而邊境則是外憂,回紇時好時壞,南詔也是,吐蕃更是強大,李泌後來提出聯合回紇和南詔等孤立圍堵吐蕃,最後局面才改觀。軍事上兩線作戰是很吃力的,而且很難取得成績。

    3、中晚唐削藩舉措

    唐德宗想削藩,但是操作不當,自己被趕出長安。由於沒人沒錢,唐德宗用楊炎和劉宴等改革財政,積累中央財力,加強中央軍事力量,到唐憲宗的時候,實力大增,四川的藩鎮先收拾了,然後是江淮的藩鎮被平定,形勢一片大好,各地藩鎮上表示忠,然而唐憲宗英年早逝,好局面戛然而止。

    唐穆宗時期財力吃緊,裁撤軍隊。敬宗和文宗無所作為,加上用人不當,局面眼看就不可收拾,還好唐宣宗有一番作為。後來龐勳作亂,黃巢作亂,朱溫就滅唐了。

  • 3 # 海浮人

    答案: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是利用叛軍內部分化之機,傾盡全力才平定這場叛亂。為了對付安史叛軍,唐肅宗採取分封新的的節度使鎮壓叛軍,這種政策無非是飲鴆止渴。而後新的藩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唐朝已無力削藩。不是不削,而是沒有能力。

    接下來我們細細說來。

    藩鎮割據問題最早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為了方便行事,給地方節度使以較大的權力用來對付叛軍。這樣的好處在初期不言而喻,唐王朝順利光復了。然而在平定叛亂之後,地方藩鎮問題又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煩。

    這些節度使是平定叛亂的功臣,可他們背後的勢力又是讓皇帝忌憚的存在。畢竟在安史之亂期間,皇帝下放了人事任命權,而這些將領又在地方有足夠的軍政大權及影響力,可以說是一方諸侯。一旦心生謀逆之心,怕又是一個安祿山。這些唐肅宗心底自然有數,可惜他成事的根本是這些地方將領,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不得不委曲求全。除了象徵性的加強一些管制之外,地方節度使還是有很大的實權。畢竟 朝廷單純給他們加官進爵,哪裡來的手握大權的舒服。

    惡性迴圈,尾大不掉

    自此之後,倘若中央政權穩固,這些地方藩鎮自然不敢撓朝廷虎鬚。而一旦中央朝廷聲勢弱了下去,地方反抗自然開始冒頭。一如唐德宗時期,地方威脅中央的問題日趨嚴重。強硬的德宗決定削藩,堅決收回成德鎮的任免權。這不,牽一髮而動全身,李惟嶽聯合魏博田悅、淄青李納反了。好在朝廷調任有度,形勢一片大好。可由於德宗太過激進,嚴重高估了朝廷的威勢,結果王武俊也反了。甚至因為他的判斷失誤,讓本來歸順的幽州節度使朱滔也反水了。最後叛亂四起,連長安都被攻破。

    各方掣肘,達到平衡

    於是藩鎮之間,藩鎮與朝廷之間,關係再也單純不起來了。大家表面和氣一團但又囤聚力量相互防備著。因此,在各方角逐之下,一些強大的藩鎮漸漸起來。而對於這些實力強大,又不太服從於朝廷的藩鎮。中央沒有辦法消滅掉,於是遏制型的藩鎮就出現了。政府在這些強大的節度使的勢力範圍之外,派遣忠心於朝廷的人,重新組建新的藩鎮用於防備和監督這些野心勃勃之輩。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在權力面前,這些忠於朝廷的藩鎮,最終也可能不再俯首稱臣,甚至演變成反叛勢力。因此,越到後期,這些地方藩鎮反而越來越多。

    甚至因為有時候朝廷無法約束這些地方節度使,而讓他們相互攻伐。為了挑起他們的矛盾,乃至頒佈法令,規定他們打下來的地盤可以不用歸還朝廷。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了!這些藩鎮確實收斂了一些,但是也促使了那些強大藩鎮的出現。如唐代宗時期,淄青李正己一度坐擁十五州之地。

    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靈曜之亂,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兗、鄆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鄆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納守青州。--《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陷入泥潭,回天乏術

    唐朝中後期雖說也出了一些中興之主,一如唐憲宗的“元和削藩”,徹底打服了淮西鎮和平盧淄青鎮,使得其他節度使不敢生有異心,唐朝迎來中興之治。可結果呢?還是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經歷了穆宗、敬宗的昏治,即使有武宗、宣宗的小治,唐王朝休養生息56年依舊難掩頹勢。到王黃之亂時, 藩鎮弊端徹底爆發,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最終朱溫代唐立梁,大唐王朝正式分裂為多個政權。

    浮人結語

    藩鎮割據,是唐朝加強地方統治,加強皇權的一種措施。但是唐玄宗時期無視這些藩鎮做大,而且無視番將安祿山等不法之舉。導致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的威信下降,嚴重破壞了中央集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慢慢變為東周天子。

  • 4 # 公子明仲

    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實際上是採取分割和增加軍區方式進行削藩的,類似於西漢的推恩令形式,這樣每個小軍區都無法和中央政府抗衡,避免再出現安祿山之類的超級大軍區,大藩鎮。

    唐玄宗時代,帝國一共十大軍區。

    而代宗時代,帝國足足有三十多個軍區。而且後來,還在不斷增加。  

    安祿山叛亂後,馬上就可以風雲變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地區沒有軍區制約。安史之亂後,為了補充唐玄宗時代軍事佈局漏洞,首先中原設定七個軍區(淄青、汴宋、河陽、永平、陳許、淮西、襄陽)。河北設定了四個軍區(幽州、成德、相魏、魏博)。山西設定三個軍區(河東、河中、澤璐)。中央政府為中心的地區設定了七個軍區(朔方、邠寧、鳳翔、同華、鄜坊、陝虢、振武)。西部設定了(隴或、河西、北庭、安西)。  

    這是北方的藩鎮。簡單的梳理一下就有25個軍區了。  

    南方的軍區相對於北方而言,雖然少了一些,但是也有漢中、劍南、荊州、淮南、江南東道、江西、宣歙、黔中、嶺南九個軍區。

    北方和南方加起來足足有34個軍區。 

    軍區這樣多,具體到某個軍區,力量其實已非常有限了。中央政府依靠宦官系統控制的禁軍,就容易對任何一個具體的軍區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再依靠文官系統對全國的控制力,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軍區,中央政府都有輾壓性的優勢。因此軍區眾多並不意味著中央政府控制力削弱,相對是中央政府控制力增強的結果。分割軍區其實技術推恩令的翻版,是廣建諸侯少其力的表現。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孤立的軍區敢挑戰皇權,都是看不到任何勝算;就算眾多軍區勉強實現聯合,其聯合也必是鬆散的、無力的,就算機緣巧合勉強佔據點上風,也會很快被皇帝追過去打得告饒,或者在皇帝的合縱連橫之下被打趴。哪個軍區叛亂,皇帝只要暗示一下誰把領頭的人給滅了,這個軍區就給誰繼承,那麼這個領頭的叛亂分子很快就會被小弟火拼,成為小弟上位的工具。這個也是安史之亂後軍區之間、軍區內部經常火拼原因,因為很容易被中央政府透過各種方式瓦解。  

    因此安史之亂後,透過分割增加軍區方式,使得藩鎮始終無法同中央政府抗衡,直到黃巢起義滅亡中央政府,這種藩鎮體制使得大唐王朝延續了100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萌星人成長記#寵物生病可以吃人類的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