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配合航母使用。戰機在航母降落後透過船隻接駁轉移到該戰艦存放,需要起飛時再轉移到航母起飛。如此可大大增加航母的載機數量,而不增加航母的重量和大小。畢竟航母最關鍵的部分是飛機起降平臺。把存放戰機的功能分給另一艘戰艦。可取名叫機庫艦。相當於簡化版的航母:取消了彈射系統和攔阻系統。可大大減少相關裝置和噸位。
11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對於輕型航母有些作用,對於常規起降航母來說操作難度太大

    謝邀,歷史上類似的軍艦還真有過,最接近的是當年馬島戰爭時期英國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這艘由商船改裝的貨輪被臨時改裝成鷂式垂直起降機以及直升機補給艦,負責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補充艦載機。由於馬島戰爭期間英國只有這兩艘輕型垂直起降航母,鷂式戰鬥機最大載機量也不過39架,爭奪制空權相當勉強,還要負責反潛和對地支援,所以英國特此改裝這艘補給艦幫助兩艘輕型航母補充戰機。

    但是大西洋運輸者號作為航母補給艦有個很大便利性就是鷂式戰鬥機具有垂直起降能力,不需要跑道等助降裝置,大西洋運輸者號只需要靠近航母編隊,其搭載的鷂式戰機就可以憑藉自身能力進行飛到航母上去。對於其他常規起降航母來說,則無法做到這點,要想往航母上運送艦載機難度太大。

    在海上大型船舶間必須要確保一定的安全距離,是無法緊密挨著的,稍微一靠就是十幾萬噸的擠壓力。所以航母進行海上補給的方式都是補給艦先扔跟繩索給航母,物資再透過這根索道吊送過去。這種補給方式雖然比較方便,但是一次吊送的能力有限,還無法吊送補給十幾噸重的艦載機。

    航母在港口時,經常透過港口吊機往航母上吊裝艦載機,但是這種方式無法在海上運動顛簸時進行裝載,更何況補給艦也無法安裝上港口吊機這樣的大傢伙。

    另一層面講,大型常規航母也不需要這種補給艦。目前航空技術下,常規起降戰鬥機掛滿副油箱基本上都可以達到5000公里以上的轉場距離,還嫌不夠的話還有空中加油。像歐美俄等都完全可以透過臨近空軍基地直接起飛艦載機轉場到航母上。至於中國這種特殊情況更沒有必要,目前潛在衝突熱點都集中在周邊,艦載機可以直接從本土起飛到海上作戰的航母上。

  • 2 # 鷹鴿分析

    是否可以將題主的設立理解為時設計一種類似於戰機空中加受油的航空運輸艦,透過在尾部對接的方式將搭載的戰機在海上直接輸送到航母上。這種東西說實話,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運作中對於航母沒有過多的實際意義。

    透過對接的原理,在空中實現了戰機與加油機空中加受油,大幅提升了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在地面很多自行榴彈炮、火箭炮的彈藥補給也採用類似原理,比如中國的05式自行加榴炮就採用的供彈車尾部對接進行彈藥補給。遺憾的是唯獨在海上至今沒有發展類似的艦船,就算是補給艦也僅僅是靠幫補給。

    有觀點認為,輕型航母與身俱來有艦載機搭載數量偏少,無法進行持續作戰能力。可以透過這個對口設計的航空運輸艦在作戰時與航母對接進行戰機補給,提升輕型航母的持續出動能力。當然也有英華人在英阿馬島海戰中進行過類似的運用,但是沒有很好的理解這之間的區別,為什麼呢?因為當時英國使用的鷂式垂直起降戰機,而且也沒有進行對接補給,而是憑藉垂直起降戰機來完成的,這兩者之間有本質上的差別。

    之所以講,這種航空運輸艦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第一點,尾部對接難度大,設計矛盾性明顯。現在海軍海上補給主要依靠補給艦來完成,補給艦通常使用的補給方式主要有三種,即靠幫補給、橫向補給和航空補給三種;其中考幫補給是艦船之間間距最短的一種方式,上文英華人在英阿馬島海戰中的做法有點類似航空垂直補給。需要特別強調是,靠幫補給也是艦艇橫向補給的一種方式,和尾部對接還是有區別的。

    要實現尾部對接,在技術上要求前後兩艦的速度要大致一致,在速度的把控上表面上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但是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艦船之間需要保持安全間距,為什麼呢?這就是海上航行本身艦船從船體會隨著海浪的運動而波動,想要實現兩艘大型艦艇的成功尾部對接,這個技術難度就有點大了,搞不好就撞到一塊了。

    由於航母本身的噸位就比較大,就算是輕型航母,噸位也在萬噸級以上,而且艦體的尺寸要大很多,尤其是因安裝了飛行甲板,甲板的寬度要比其他艦艇大得多,比如加富爾號輕型航母排水量2萬多噸,舷寬39米;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9000多噸,舷寬只有20米,寬了將近一倍。這種大型艦艇實現尾部對接對於兩艘艦艇的操縱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就如同駕駛家用轎車和拖垮卡車之間的操縱區別。

    另外,該航空運輸艦在尺寸上要大致與航母相近,參照陸地自行榴彈炮彈藥補給車的設計,是不是也要設計一種大致和航母相仿的艦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提供充足的艦載機數量,也有利於在空間縱向、橫向上實現對接艦載機補給上艦。

    第二,影響航母的機動靈活性。為什麼這麼講?上文大致個分析了航空運輸艦的構型、操縱和對接的難度。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在何種條件下對接的問題,無外乎靜態補給和航行伴隨式補給兩種方式。

    先來看看靜態補給,在實際作戰中,發展航空運輸艦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升艦載機的持續出動能力,倘若在靜止狀態下進行補給,那也就意味著航母就需要在一定的時間段裡安靜的停在某一個經緯度上,這不是活生生的一個靶子嗎?倘若是退出戰鬥序列進行補給,那麼飛出去的艦載機怎麼回收?等航母脫離編隊再進入安全海域完成補給,放飛的艦載機也差不多燃油耗盡返艦了,此時補給了戰機有什麼用,沒有起飛就要回收,反而影響航母的出動能力。

    再看伴隨補給的方式。戰機在空中加油的時候,需要降低高度、降低速度實現與加油機的對接,航母補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航母本身就是個巨無霸,為了實現對接補給,航速必須有所下降,不可能還以30節的航速狂飆吧,這是其一。其二是對接完成後,航母需要保持同等的航速保證艦載機補給,這將極大的限制航母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同時更嚴重的問題是,航母在補給的時候是最薄弱的環節,這是所有人都知道打航母最好的一個時機。

    顯然上述兩種方式,不僅僅嚴重影響到航母的機動靈活性,同時還將航母至於一個極為危險的境地,這顯然不符合航母高效作戰的原則。

    第三,價效比不高。透過上文的分析,這個所謂的航空運輸艦應當於航母在設計上類似或者說是一艘簡化的沒有飛行甲板的航母。雖然簡化了艦載裝置和構型,總體的造價要低於航母本身,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再簡化該有的東西還是要有的,而且對於航速的要求極高,也就是至少要達到26節左右的航母才能跟得上航母高度機動的步伐。這無疑對於海軍來說,增加了使用的成本,況且這種東西作戰功能太單一,倒不如使用兩棲攻擊艦搭載垂直起降戰機模仿英阿馬島海戰做法進行補給。

    此外,航母的大小決定了其航母艦載機的放飛和回收能力。一彈射起飛為例,美國的10噸級核動力航母採用斜角甲板設計,搭載4部彈射器,理論上四部彈射器全部工作,彈射間隔時間為30秒左右;法國的4萬噸級戴高樂號航母同等設計只能搭載2部彈射器,在彈射間隔一致的條件下艦載機的放飛效率也至少低一半;噸位更小的航輕型航母由於尺寸限制,這個資料要跟偏低一些。

    也就是說,不同噸位的航母其艦上的裝置限制,其對於艦載機的放飛、回收效率有一個極限值,並不是你有多少艦載機就能放飛多少,回收多少。艦載機的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核心的因素在於看航母本身的放飛回收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指標。由此可見,發展一型航空運輸機的使用效能不一定能體現出來,換而言之就是價效比並不高。

    綜合上述,無論是從航母作戰的特性,還是航母艦載機的實際使用效能來看,這種新創意的東西顯示作用並沒有那麼明顯。在設計構型上、尾部對接技術可行性上以及使用的價效比等諸多方面來看,這種東西看似高大上,華麗的背後並沒有多少現實意義,因而存在問題也就需要考慮。

  • 3 # 絕頂觀天下

    我把這個設想叫做機庫艦,只裝載燃油、戰機和彈藥及用於戰機轉移的吊裝裝置,其它的能省則省。技術上沒有太大的難度。

    關鍵是能否在航行中實現對戰機快速的吊運。我想這個在技術上應該是能夠實現的。比如:機庫艦可以距離航母50米同速並行(補給艦也是這麼做的)。機庫艦伸出機械臂搭靠在航母上固定住(航母上有相應的戰機轉運區和接駁裝置),相當於在兩艦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機械臂下方是轉運箱,轉運箱加上戰機總重量在50-60噸以內(這點吊運能力應該不難)。轉運速度在3米/秒(10公里/小時),即20秒內可將一架戰機轉運到航母上。每分鐘可轉運三架戰機。如果設定兩個轉運通道,則每分鐘可轉運6架戰機。五分鐘可轉運30架戰機。這樣的效率足夠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優點:

    1、機庫艦功能單一,建造技術要求不高,成本低,價效比高。同樣的載機數量,機庫艦的噸位估計可以減少一半左右(去掉了厚重的飛行甲板,彈射器,攔阻系統及大量的人員及生活設施、及其它系統的重量)。搭載30架戰機的機庫艦估計有兩萬噸的排水量就足夠。

    2、在成本增加不大的情況下,可大大增加航母艦載機數量,提高戰鬥力。如遼寧艦隻能載機不到30架,若配合一艘兩萬噸的機庫艦(載機30架)可大大增載入機數量,提高戰鬥力。

    制約因素:可能關鍵在於航母本身的放飛與回收效率的限制。換句話說就是:戰機數量太多,航母也“用”不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寶寶換奶粉需要過度嗎?怎麼換奶粉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