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雷雷媽

    當嬰兒從母體中呱呱墜地之後,他們便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際活動,不斷接受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經驗,逐漸獲得大量關於他們周圍世界的知識,發展智力,習得社會道德行為規範。同時,兒童透過語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見解、願望,傾訴自己的感情,參與社會交往活動,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總之,語言的發展與認知、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幼兒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   幼兒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決定語言發展水平。當幼兒處在前運算階段,幼兒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強的語言,處在具體運算階段時,才有可能掌握連貫性語言。抽象的詞和語法的掌握有賴於認知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心理表徵符號,語言一旦被個體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夠對認知的發展起推動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加認知的速度、廣度和強度,使認知過程具有極大的機動性和普遍性。沒有這種工具,個體的認知始終會停留在個人心理層面。正如皮亞傑所說,“語言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一種凝縮的符號,又是一種社會的調節。語言在這種雙重意義中便成為思維精密發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鞏固幼兒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的反映,是以詞為標誌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動作性和具體形象性,但也有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們的思維主要依賴自身的動作、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的彼此聯絡來進行,並不主要憑藉概念、判斷和推理來進行。幼兒只能獲得初級概念,維果茨基稱之為自發概念。幼兒在運用自發概念(觀念變動、觀念聯想、觀念概括等)時,並未意識到這些概念、思維活動的本身,他們注意的是這些概念、思維活動所指的物件──經驗的各種實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語言。認知中的語義編碼(概念)是語言與認知之間聯絡的橋樑。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鞏固以及思維的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嬰幼兒在掌握語言之前,要認識一物的特徵時,需要對該物的各部分、各個特徵逐一進行感知,而且,這些特徵都是直觀的、外在的,無法概括其特徵。但隨著語言的發展,幼兒對事物的認識開始從特定的、形象的特徵轉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徵,概括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語言的發展對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藉助詞來命名,即用詞表示事物的名稱、形態、習性等。有了這些詞的命名,幼兒對有關事物及其屬性的感知才能從具體的形象趨向概括,形成和鞏固其概念。例如:最初幼兒對“貓”的認識是指自己家裡的小花貓或他看到的某一具體的貓,在多次聽到別人提到貓或與別人多次談論貓之後,“貓”的一般形象特徵才在頭腦中形成。    (2)藉助語言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即透過語言描述、比較,發現認識物件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嬰幼兒經驗貧乏,直覺的精確性差,在認識類似事物時,常常發生混淆。例如:幼兒大都分不清狼和狗的外形特徵,在成人的指導下,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找出其不同點,並用語言表述出來:“狼的嘴較大,腿較細,尾巴長,是向下拖的;狗的嘴比較小,腿較粗,尾巴短,是向上卷的。”這樣,有關“狼”和“狗”的認識就有了反覆的內容,更加接近概念本身。幼兒對“雞”和“鴨”相同點的理解和把握過程也有語言的參與。    (3)藉助語言獲得新的概念。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使幼兒不僅可以直接認識事物,而且還能夠間接地、概括地認識事物。例如:在語言的作用下,幼兒晚期開始理解“動物”“植物”“傢俱”等類概念,將“貓、狗、雞、鴨、老虎、熊、牛”等歸為動物,開始對“勇敢”“喜歡”“分享”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   2.指導並參與認知加工過程   幼兒言語的發展給其思維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在幼兒從直接的動作思維向概括思維發展的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語言在幼兒進行直觀動作、表象思維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語言直接參與幼兒有意注意、有意記憶以及初步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的過程。幼兒的認識物件不只涉及當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們可以脫離現實而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 (1)言語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幼兒認知的範圍。言語產生之前,兒童只能以有限的遺傳本能和個體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認識現實,認識的範圍受到了限制。言語產生之後,兒童可以透過與他人交際,瞭解那些自己直接經驗之外的事物。他們不僅可以透過直接觀察、感知獲得直接的經驗,而且還可以透過理解他人言語和想象獲得對自己沒有直接感知的事物或經歷的事件的認識。這樣,幼兒的認識物件範圍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    (2)言語的概括和調節作用使幼兒的認知加工逐步具有隨意性和自覺性。在能夠理解和使用語言之前,幼兒不能在直觀感知和動作之外進行思考,更不能考慮自己的動作,計劃自己的動作,預見動作的結果,但在掌握言語初期,幼兒常常可以按照成人發出的指令主動調節觀察、感知、記憶、歸類等內外行動,後來開始“邊說邊做”和“有聲思考”,最後過渡到只通過內部語言指導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例如:2歲兒童騎在竹竿上面的時候,就想起了騎馬的活動,等竹竿丟掉了,騎馬的事也就忘掉了。    (3)語言的指代意義和中介作用使幼兒逐步豐富了間接經驗,語言直接參與促進了理解、判斷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只有能夠理解和說出一定數量的詞和句子,才能聽懂和簡單編構童話故事,才能理解故事情節,想象故事展示的畫面。再例如:幼兒吃過蘋果之後,可能形成有關蘋果的一些表面的聯絡,以後遇到蘋果就能叫出它的名稱,說出它的形狀和顏色,瞭解它的功用(理解),知道它是否好吃(評價)、能不能吃、是不是香蕉(判斷),逐漸獲得有關蘋果的豐富的、深刻的知識和經驗。在這一系列思維的過程中,語言始終參與。   3.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創造性思維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有資訊,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過程。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主要藉助想象來進行的。語言的發展為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萌發和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1)幼兒的語言發展直接導致某些自造概念的出現。例如:幼兒園請一位姓翟的專業老師來指導幼兒活動,小班幼兒會自發地將這位年齡較大的老師稱為“外婆老師”,“翟老師”的稱謂對這個班的幼兒來說是不熟悉的和難以記憶的,相比而言,老師與外婆相近的形象卻是幼兒熟悉的,於是“外婆老師”就應運而生了。這是幼兒期語言引發創造的比較普遍的現象。    (2)幼兒語言發展使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成為可能。幼兒經常會根據學到的句子、故事、詩歌的結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發地或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造句、詩歌仿編和故事表演等,這些都是語言和創造性思維結合的結果。例如:學習了詩歌《搖籃》之後,有些幼兒會仿照詩歌的語言結構編出如下的詩句:“藍天是搖籃/搖著月寶寶/白雲輕輕飄/月寶寶睡著了。小河是搖籃/搖著蝦寶寶/水草輕輕搖/蝦寶寶睡著了。大地是搖籃/搖著草寶寶/風兒輕輕吹/草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川、寶寶睡著了。”    二、幼兒語言發展與個性發展   個性通常指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

  • 2 # 奇異寶庫

    幼兒的語言能力很關鍵的時期0-3歲,可能在懷孕的時候,你會每天給孩子聽音樂,聽故事,這是胎教。

    孩子出生以後,也需要延續。隨時可以給孩子唱歌,講故事,不會的也可以發來聽,特別是睡覺前。

    孩子0-4個月時是無意識的表達期,他的笑,哭,鬧等不同行為,如果媽媽給他不同語言或行為迴應,孩子會慢慢懂得與人交流。

    4-9個月時,孩子進入到有意識的交流階段,眼光可以看向父母指著的物體上,這個階段起,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了。需要爸媽見著什麼就指給孩子看並說出名稱,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始。這個時段,一定和孩子多說,多交流,多帶孩子出去逛逛認識更多的事物。

  • 3 # 小風育兒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不同,有的寶寶語言發展很快,而有的寶寶語言發育遲緩,那寶寶的需要發育跟什麼相關呢?

    首先,是環境,要給寶寶營造一個好的需要環境,多帶寶寶出去到人多的地方,或是家裡人多也可以,每個人說話對寶寶都是一種語言的刺激,如果寶寶每天面對的都是安靜,你覺得寶寶語言發展會快嗎。

    其次,多陪伴,不是一定要有目的地說什麼,媽媽可以嘮叨一些家常,不管孩子是否能聽懂,寶媽要用一種語言說話,寶媽也可以經常嘴對嘴地跟寶寶說話,科學研究表明,餵奶時寶媽常常給孩子說話更容易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最後,寶媽可以經常給寶寶放音樂,或是兒歌,讓寶寶鍛鍊聽力的同時,也可以鍛鍊寶寶說話的能力。也可以給寶寶多讀書,不管寶寶能不能聽懂,多讀書對寶寶的語言表達影響很大。

    也有的寶寶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所以導致孩子說話比較晚,爸媽不用擔心,只要寶寶身體健康快樂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在懷孕的整個期間都要一直吃葉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