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山浩渺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讓人有一種想馬上穿越回到古代酒肆裡喝上一頓美酒的衝動,和古人一起暢聊古代和現代酒的文化,一醉方休,酒醒處,繼續拎上一壺美酒,仗劍天涯,似乎古代的酒總帶著快意恩仇的江湖韻味...

    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尚書》有“若作酒醴,爾惟麴櫱“的記載,這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養微生物釀酒的國家。那時候的古人以糧食加酒麴發酵,密封不嚴,是甜酒,這是最早的酒,那時喝酒論桶。

    到了兩千年前的漢代,釀造技術也不夠純熟,所以含有的農作物雜質比較多,漢代的稻酒、黍酒、秫酒、米酒、甘蔗酒等度數也不高,也就三四度那樣。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了果物發酵酒(葡萄酒等),唐太宗平定高昌(今新疆境內)後引入技術,是西域的舶來品,開始盛行。唐代還以芳香原料來調製酒,著名的如石榴花酒、連 白酒、蒲黃酒、茱萸酒、藤花酒、椰華酒、桂酒、葡萄酒等,唐詩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用琉璃杯喝葡萄酒的場景。還有一些新增配料的酒,如椒酒、柏酒、桂酒、蘭英酒,邊緣的還有一些道教為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比較推崇的松柏酒型,如松醪春、松花酒、松精酒、柏葉酒等等。這些酒的共同特徵就是酒精度都不高,根據唐代的記述,唐代濾酒主要使用的還是壓榨法,可見還沒有出現蒸餾術,而在沒有蒸餾條件下的自然發酵酒,由於酵母菌在酒精濃度達到百分之二十後,就很難繼續發酵,所以釀造酒精度大約是在零度至十八度之間。

    據學者研究詩仙李白雲遊華夏神州喝的都是發酵酒,三五度到十度的都有,和現在的葡萄酒差不多,所以古人可以千杯不醉。

  • 2 # 南柯

    中國白酒的歷史基本是按照元朝以前和元朝以後劃分的。元朝以前是發酵酒,元朝以後是蒸餾酒。當然了,即便是在元朝以後的明朝,很多人也不習慣蒸餾酒,但是從元朝開始,蒸餾酒逐漸就成了主流的白酒。

    所以要說2000多年前古人飲用的酒是什麼樣的,我們就直接說元朝以前的酒——發酵酒,因為基本一樣,只有細節上的改進,沒有本質的區別。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我們首先從這些文學作品中看看古人的酒量如何。像李白這樣斗酒詩百篇的酒中仙,酒量到底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鬥”是一種體積單位。根據古代的容量標準來換算:1斛=10石,1石=10鬥,一斗=10升,而唐朝的1升大約是現在600多毫升。那麼李白喝一斗酒大約是多少呢?咱們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瓶裝啤酒大約是600~650毫升,也就是說唐朝的1斗酒大約就是現在的10瓶啤酒的體積。

    說完了體積,咱再說說度數。元朝以前的酒是多少度的酒呢?咱們現在喝的酒,唯一和元朝以前的酒相近的酒其實是葡萄酒和黃酒。據史料記載,中國白酒蒸餾技術最早見於元代。所以說號稱酒中仙的李白是沒有喝過白酒的。

    元朝以前釀酒主要是靠酒麴,然後穀物自然發酵而成。當時釀酒,是用糧食(通常是米)、水、酒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裝入大甕中密封,等待發酵完成。發酵時間往往從幾天到幾月不等。發酵完成後撒上石灰結束髮酵過程。為什麼撒上生石灰呢?目的是殺死裡面的微生物,要是微生物繼續發酵,酒就酸了。

    這樣的酒大約是多少度呢?大多數在10到20度而已。西安青門漢墓發掘的一款陪葬酒酒精度只有0.1度,幾乎跟水沒差了。根據推算,除去自然降解的原因,漢代的酒酒精度大概也就啤酒的水平。

    作為短期發酵製作出來的酒,最大的特就就是“濁”。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就是指的這種酒。這種發酵酒呢第一眼看上去還有點微微發綠,所以白居易說“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李白說是“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說起濁酒,那有清酒嗎?有。用同樣的方法冬釀夏熟,然後靜止沉澱再過濾,得到的就是清酒了,不過清酒製作過程漫長,工序複雜,價格也比較昂貴。

    咱們現在人喝酒入口第一個感受就是辣,不過估計酒中仙李白和你的感受不一樣,因為發酵的酒是甜的。劉禹錫說“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餳”是什麼意思呢?糖稀!韓愈說“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樂無人知”,什麼是“飴”?那是麥芽糖製作的糖稀。原來這種發酵酒在製作的過程中,穀物中的澱粉一部分糖化了,所以這種酒就很甜,同時這種酒的黏稠度也很高,有多高呢?白居易和幾個朋友帶了幾壇酒去看櫻花,賦詩說“綠餳粘盞杓,紅雪壓枝柯。”都黏在杯子上了。

    這些渾濁、綠色、度數低、甜味,粘稠的酒就是古代最常見、隨手可得的酒,也是被描寫最多的酒。這種酒釀造速度快、方法簡單、價格也比較親民,雖然比較低端,但是特別的大眾化。

    當然如果把這種濁酒再加熱一下,徹底停止微生物的發酵,再進行過濾,那麼酒的品質也可以更好一些。而使用高品質的酒麴,是釀製更好的酒的最好的辦法,比如紅曲——因為含有紅曲黴素,發酵效果更好,直至今天紅曲都是非常常用食品新增劑。好的酒麴釀出來的酒,酒質更純淨,顏色也就不發綠了,而是從紅到黃色(類似於琥珀色),特別像今天的黃酒。這種酒在古代就被認為是最高檔的酒,還是有白居易的詩為證“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閒人白侍郎”。當然了,咱前面說的清酒也是當時的一種好好酒了,李白喝清酒時詩曰“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看來價格不菲。還有一種美酒就是葡萄酒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感覺可就不是現在的小資情調了。

    這麼多詩人都喜歡酒,那麼古代的酒多少錢呢?

    唐朝時,政府施行釀酒專賣政策,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每鬥米酒的批發價是300錢,而貞元二年(786),每鬥米酒的批發價是150錢。不過這可是批發價,作為老百姓零買多少錢呢?杜甫在一首詩中說:“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早來就飲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銅錢”。杜甫喝一斗酒的價格是三百錢,不過杜甫這首詩的題目叫《逼仄行》,看來呀是一種比較低檔的酒了。好點的酒多少錢呢?白居易說“共把十千共一斗,相看七十見三年”,李白說“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王維說“新豐美酒鬥十千”,看來好的酒一斗十千應該是沒問題的。唐朝的物價是什麼樣的呢?“至貞觀三年……米鬥三四錢”。而到了乾封元年,物價飛漲,關中一帶米鬥竟達三四百錢,一直到武則天及唐中宗時期,仍然是“米鬥百錢”。一直到了唐玄宗時期物價回落到一文錢可以買米3.9市斤的水平。杜甫喝鬥劣酒在唐玄宗時期可以買糧食1170斤,李白喝斗酒可以買糧食近20噸,確實不是老百姓能夠消費得起的奢侈品。

    不過整個唐朝呢,奢侈是一種時尚,有錢人常常 “一盤之貴,蓋中人十家之產”, 晚唐宰相杜琮“一日之費皆至萬錢”,更奢華的宰相李德裕“每食一杯羹,費錢約三萬”,而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也不過數千錢,看來杜甫這樣的想喝點鬥十千的酒可是有點困難呀。

    現代高度白酒

    約個朋友花個萬兒八千的,喝點兒甜兮兮的小酒,何止一個小資情調了得。想來李白酒量也是不錯的,喝現在的白酒的話,1斤當也不在話下。不過喝慣了唐朝甜兮兮的飲料酒的李白,估計也受不了現在動輒四五十度的白酒吧。

  • 3 # 識小錄

    周代文獻中所反映的酒,就其用途來講,主要可以分為用於祭祀的酒和用於飲的酒。

    用於祭祀的酒,通常就是五齊(音濟)。《周禮•天官•酒正》記載了這五種酒的名稱:

    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沈齊。鄭玄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矣。自醴以上尤濁,縮酌者。盎以下差清。其象類則然,古之法式未可盡聞。杜子春讀齊皆為粢。又《禮器》曰:“緹酒之用,玄酒之尚。”玄謂齊者,每有祭祀,以度量節作之。」

    也就是說,自泛齊而下,酒是越來越清的。泛齊的酒渣最多,酒渣泛在酒水之上,因此稱為泛齊。醴齊則是“汁滓相將”,即酒水和酒渣相間,比泛齊要清一些。以此類推,五齊越往後酒水越清,沈齊最清。

    除了五齊之外,祭祀中最常用到的酒還有鬱鬯酒。鬱即鬱金香,鬯即鬯酒,是用黑黍釀成的酒,比較濃厚,再加以鬱金香的汁液。因此鬱鬯酒是一種非常味道濃厚的酒,常常用於在祭祀開始時降神,稱為祼禮。

    日常人喝的酒,則有三酒,被稱為事酒、昔酒、清酒。這三種酒和五齊不一樣,他們都是已經過濾掉酒渣的酒。所釀造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事酒是臨時有事而釀,昔酒是釀造過一段時間。而清酒則是冬釀夏成的一種酒。

    總的來說,三酒和五齊都是用秫稻麴櫱釀造的,不同的是,三酒味道濃厚,適宜人的飲用,而五齊味道淡薄、且有酒渣,用於祭祀,鄭玄曾雲:“祭祀必用五齊者,至敬不尚味,而貴多品。”因此五齊是祭祀中會用到的酒。

    除了以上的幾種以外,文獻中常常還會提到“玄酒”,其實玄酒就是清水,因裝在不透明的罐子中,看起來是玄色,因此稱為玄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身體不是特別的好,想著我先多喝點兒孕婦奶粉,請問什麼牌子的孕婦奶粉營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