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般影視

    第五季《奇葩說》開播過半,這個在2014年末橫空出世創造網綜奇蹟的辯論節目,如今,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9.1下降到了第五季的7.1。

    曾經的爆款以超高的話題性開網綜之先河,四年後,網綜市場破圈層的節目型別頻出,搶先領跑的《奇葩說5》卻顯出了疲態。它,還能撐到馬東期盼的第十季嗎?

    1

    領跑網綜,遇到四年之癢

    2014年,《奇葩說》以辯論的節目形式出現在愛奇藝自制平臺,既不是市場常見的偶像選秀,也不是音樂類一統天下的節目型別,這群在辯論界數一數二的辯手,以素人的身份組成了《奇葩說》的選手陣容。

    馬東、蔡康永、高曉松三位導師坐陣,每期圍繞一個辯論題目進行討論。抓熱點、拼口才、破尺度、懂傳播,這檔“不正經”的辯論節目,用綜藝的形式傳遞著當下年輕人的思維和態度。生逢其時的《奇葩說》,就這樣在網際網路時代把網綜的起航之年定格在了2014。

    創立米未傳媒,研發系列口才IP節目,一時間,好好說話成了一門生意經。四年下來,《奇葩說》和它的推手們經歷著從狂歡到離散不可預知的改變。

    “馬曉康”的組合是《奇葩說》第一季的一大法寶,溫柔一刀感性的蔡康永、博古通今理性的高曉松,加上調控全域性的馬東,有著各自人設的三位導師,總能在選手一番辯論廝殺後,從各自的立場再次拔高拆解出新的論據。

    五季下來,這一組合也因為高曉松的來來去去有了幾番變化,金星、羅振宇、張泉靈、李誕、薛兆豐相繼加入,可如何增加辯題觀點的新鮮度,單靠嘉賓的補充還是不夠的。

    《奇葩說》的“四年之癢”,問題出現在了選手和辯題上。老選手抱團已經是眾人所知,在節目之外,觀眾為被冷落的辯手站隊呼喊,到了第五季,更是出現了選手打架的負面新聞。

    2

    《奇葩說》的焦慮

    既然選手和選題是硬傷,《奇葩說》選擇透過賽制的改變進行刺激。

    第五季的遊戲規則進行了大換血。前四季的模式就像透過積分賽把這些種子選手一個個培養出師,第五季直接把大量的新辯手和老奇葩放在一起,進行更為綜藝感的淘汰賽。

    前四季的BB King(馬薇薇、肖驍、黃執中、邱晨)在這季裡每人帶領一支隊伍,四大戰隊輪番進行辯論,每場淘汰一位選手。

    快節奏的比賽進度放大了《奇葩說》的焦慮,這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新人缺少適應節目的時間。辯論賽出身的專業辯手還沒抓住綜藝節目的特性,講段子的網紅們在邏輯面前變成了現場念稿選手,大嗓門的抬槓是本季常見的橋段。當“抖機靈”帶來的娛樂效果獲得現場觀眾投票的認可後,“辯”也就失去了力量。

    同時,團隊賽的形式,也讓新選手的去留多了些運氣的成分。《奇葩說5》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每隊的老奇葩力纜狂瀾獲得勝利後,失敗方那些表現好的新奇葩,往往就成為遺珠一樣的被淘汰者,本季的新人李思恆就是一個例子,同樣,划水的新選手也大有人在,選手是多了,但節目的含金量也下降了。

    就像肖驍在本季所說:“第一季到第五季,我要進步,我要讓自己變成馬薇薇,我知道現在我講段子滿足不了你們了,所以我要用邏輯來征服你們,但其實我很難過,因為我發現我是《奇葩說》最虛偽的一個人,為了贏,我在改變我自己,連我自己都不喜歡我自己了。”

    選手的焦慮感在本季也尤為明顯,理論派和實踐派的選手們,總結出這個舞臺勝利經驗的套路,他們在學習獲勝的方法,可哪有一成不變的準則呢。

    高壓的比賽環境下,理論派選手的邏輯套路被識破,站在不同的立場,大家互嘲起各自“一本正經的瞎說”;情感派選手,在考慮如何把他們的故事說的動人有意思,卻常常在接地氣和深度的拔高上失去了平衡。

    3

    觀眾對內容輸出節目的需求

    新一季的《奇葩說》把受眾定位在更為年輕的95後群體,辯題上有了輕量級的感覺。

    這種感受最為直接的是情感題,“戀愛中有其他追求者,要不要告訴另一半?”“如果有個按鈕,能看到伴侶有多愛你,你要不要按?”“情侶吵架,到底應該誰錯誰道歉,還是男生先道歉?”。四年前聽著“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更不能接受哪個?”“結婚在不在乎門當戶對?”“好朋友的戀人出軌,你要不要告訴好朋友?”這類更為成熟話題成長的90後,如今對這些戳不到內心深處的辯題自然是微微一笑。

    再來看職場題,前幾季是:“領導傻X要不要告訴他?”“同事能力弱,力不力挽狂瀾?”“職場中要不要當邀功精?”……到了這季,轉為了“高薪不喜歡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你選哪個?”這種帶入性略低的辯題,新老選手的青黃不接也導致了節目思辨性的降低,以輸出觀點為主導的辯論節目,就這樣逐漸失去了新意。

    或許我們改變不了《奇葩說》的焦慮,但就像本季上線時“自我拷問”式的預告,進入四年之癢的《奇葩說》,不放棄自我治療的行動,也不失為一種進步。

  • 2 # YOYOyou

    翻盤不翻盤的我們也預測不出來,不過倒是有幾個不成熟的小看法。嗯,其實我看奇葩說,主要是看辯題,但是五季下來,辯題重複的不少,很水的也不少,希望這一季能有好玩的辯題,還有別請一些沒什麼文化口齒不怎麼流利的了,其實他們一點都不搞笑,還拉低節目水準。如果能做到,我覺得我還是會繼續追到底的。哦哦,還有,別把撕x做噱頭了,沒人關注的,最後還會毀了好選手。為傅首爾打電話,還有詹青雲,還有楊什麼奇來著,還喜歡史航和姜思達,可惜他們應該不上了吧。

  • 3 # 次音光

    雖然《奇葩說》的評分之前有降低過,但是鍾情《奇葩說》的粉絲是不會介意評分這件事的,因為每一個奇葩的觀點都很犀利,如果不犀利的都會被馬東的木魚給敲沒了,或者被後期剪輯剪掉了!

    對於這個節目組的製作水平我還是很放心的。最新公佈的第六季成員,從編排上有非常多新面孔,目前對於他們的水平無所知,但是老奇葩中傅首爾、詹青雲、邱晨、龐穎、肖驍、顏如晶和楊奇函都非常令人期待。

  • 4 # 話嘮小橙子

    我認為,夠嗆,原因很簡單,綜藝節目一般都是高起低走的趨勢,尤其是中國的系列綜藝。

    一檔新形式綜藝的開播,首先對於觀眾來說是新奇的,新鮮的,關注度也會比較高,其次,素材豐富,容易產出優質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綜藝都是第一季最經典。挑戰是,不知道觀眾買不買帳,但一般情況下,利遠遠大於弊。

    第二季其實也還好,素材充足,還發展了一批忠實觀眾,只是形式雷同,觀眾新鮮感有所減少。到了第三季,各方面基本上都開始進入瓶頸,尤其是觀眾的審美疲勞已經出現,對節目更加苛刻,所謂的"邊際效應遞減",之後更為嚴重。

    因此,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如果沒有大的創新,評分不會有很大提升。

    其實,不僅是綜藝節目,春晚也陷入了這樣的困局中,第一場春晚開辦時,那時候電視還沒普及,大家心裡對這個節目既新鮮又憧憬,爭先恐後地觀看,春晚開辦頭幾年每年都收視率爆棚,後來逐漸走下坡路,尤其10年之後,所以近幾年春晚主辦方也採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幾大導演練手,邀請當紅明星,流量小生等。

    可以說,系列節目走下坡路是不可避免的。

    那為什麼說,尤其中國綜藝呢?

    當下,中國很多綜藝基本上都是沿用南韓的綜藝框架,比如《爸爸去哪兒》系列, 《媽媽是超人》系列,《我家那小子》系列,《奔跑吧兄弟》系列,《創造101》、《偶像練生》、《中餐廳》等,據韓媒稱中國共借鑑了34個綜藝節目。

    這意味著什麼,這些綜藝,不用一點一點摸索經驗,直接借鑑人家的模式即可,所以最開始的就是最好的,最成熟的。

    原始綜藝卻不一樣,以南韓《Running Man》為例,2010年開播,但是2010-2012年,其實精彩的期數並不多,或者說是一直上升的狀態,因為這是摸索磨合期,各成員之間互相熟悉,各種定位逐漸凸顯,笑點也開始逐漸增多。到2013/2014年到達頂峰,這兩年的Running Man基本期期都是經典,也是在這時候火遍世界各地,成員之間無比默契,笑點輩出,遊戲形式多樣化。

    唯一的方法還是那句話,創新,狠狠的創新。

  • 5 # XXwarning

    雖說口碑逐年下降,但不得不說在和其他綜藝節目相比,我認為奇葩說的價值性、可推薦性仍甩開大部分綜藝節目一條街,觀看過程中,除了驚歎於各大神間的唇槍舌戰,更讓自己多一份思考、自省,觀看過程中我總是在想如果是我,那該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有哪些角度或者對於很多辯題而言,我內心究竟認為哪個持方是合理的。從第六季開播以來、雖說驚喜程度低於第一季,但其質量、品性比前幾季強多了,選手質量蹭蹭上漲,但大概也可能是海選沒有剪進正片,從好的選手開始的原因吧。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奇葩說確實近幾年實實在在的吸引了一大部分優秀的人才,說實話是著實的有些羨慕那些高學歷高情商能力又強的人啊(當然也不是說低學歷的人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門三柱春聯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