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扁擔圈生活
-
2 # 石水微瀾
這個問題有點大哈,且一下牽涉到3大文化名人。限於篇幅,我就先試圖對後面兩位聚焦一下:
所謂聚焦,就是管中窺豹,暫時只談談白、唐二人造園的核心元素:一個是紫薇,一個是桃花。
白居易因為做過紫薇郎,一生都和紫薇花有緣,先後寫過三首紫薇花的詩作,從中可以看出他造園的心得:紫薇花在其中可謂一枝獨秀。
請看他的第一首《紫薇花》詩:
“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唐玄宗開元元年,中書省改名為“紫微省”,中書令改叫“紫微令”,雖然很短暫,但很有意思就變成了一個歷史典故。白居易29歲中進士,曾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隸屬中書省,因此白居易自稱“紫微郎”。
這首紫薇詩,奠定了白居易一生的造園思路。
詩人青睞紫薇也是有理由的,可謂獨具慧眼:
紫薇花期長達4個月(每年6-9月),且樹姿優美,樹幹光滑潔淨,花色豔麗;這也罷了。更絕的是,開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紫薇花期又長,可謂一枝獨秀,獨佔鰲頭。“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故有“百日紅”之稱。
第二首是《見紫薇花憶微之》:
“一叢暗淡將何比,淺碧籠裙襯紫巾。除卻微之見應愛,人間少有別花人。”
這是借觀賞紫薇花懷念摯友元稹(字微之),“別花人”就是真正懂得賞花的人,也表達了詩人第二個重要的造園思想:
紫薇再美,園林再好,也要有懂得欣賞的人一起,而不是孤芳自賞。
再看第三首《紫薇花》:
紫薇花對紫微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佔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託春風。
潯陽官舍雙高樹,興善僧庭一大叢;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
紫薇,是白居易一輩子的情結。
即使是同樣的紫薇,心境處境不同,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當年的江州官舍有兩顆很高的紫薇樹,長安城裡興善寺也有一大叢紫薇花,可是和蘇州的居舍無法相比,蘇州的紫薇花,生長在雕欄畫棟之間,在明月的照耀下,勃然而發,獨佔鰲頭,豔麗無比。
這個跟詩人的仕途生涯有關:
白居易822年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成為四品官員,825年被轉任蘇州刺史。當年被貶的晦氣逐步掃空。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造園思想:
心境,才是第一位的。園由心生。
至於唐寅,我們看看他的《桃花詩》,就足以領悟到他的造園路數了: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造園原來是一種態度:一種物我兩忘的態度:
這句: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是我最喜歡的詩句。因為通透得一塌糊塗。
除了上面,其實唐伯虎還有一首《桃花庵遇仙記》:
那時那日此門中,桃花樹下初相逢。只見仙人種桃樹,未聞仙人看花紅。
朝朝期待仙人顧,日日桃花笑春風。忽聞仙蹤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紅。
桃花谷裡桃花仙,桃花美人樹下眠。花魂釀就桃花酒,君識花香皆有緣。
美酒消愁愁不見,醉臥花下枕安然。花中不知日月短,豈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濁世凡塵染,情願枝頭做花仙。春來三月香風送,便是花奴問君安。
好一個:桃花谷裡桃花仙,桃花美人樹下眠。
——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完美的情景交融。
人花合一,人園合一。
造園如此,絕了。
回覆列表
古人可以結廬而居,不問世事;也可以仗劍天涯,遊歷山河;更可以且歌且舞,詩酒趁年華。較之古人的隨性,現代人則多了一些浮躁。
眾所周知,古來文人大都注重生活雅趣,不論是詩酒茶話還是行止住遊,都在乎聽乎心,養其身,怡其情。
他們對於住所的要求是: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樂;不下堂筵,而能坐窮泉壑之幽。
比如唐朝的大咖白居易,宋朝的帝王宋徽宗,明朝才子唐伯虎他們對於住宅有著近乎苛刻的需求。不過,有了需求才會有供給。無論是文人雅士,亦或是帝王公子,他們對於自己的需求都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設計感,因此創造出千古流傳的園林景觀。
古代文人才子,不僅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就連業餘愛好都是那麼高大上——造園,而且這一造都是大師級別的段位。
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園“文人園林”起源於唐代興起於宋代,而白居易的這所履道宅園則標誌著中國自然山水園林發展到唐代,其藝術特質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難怪著名風景園林學者周維權在《中國古典園林史》說:
白居易是一位造詣頗深的園林理論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文人造園家。據記載,白居易53歲時到洛陽就任,從田氏手裡買得故散騎常侍楊憑的履道坊宅園。這一點白居易曾在《洛下卜居》詩中說:“買履道宅價不足,因以兩馬償之。”買下居所,他也沒閒下,開始大刀闊虎憑藉自己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對這所舊園加以修建。竣工後就成了白氏特有的私家園林——壺中天地。
此園綠樹蔥鬱,山水草木相得益彰。頗具匠心的池中島把水面隔開,樓榭亭臺與風景充分結合,怪石與山水花木相間,宅園的空間劃分與使用功能緊密相連,盡善盡美。
當然,白居易的園林貢獻不止此園,他被貶江州時在廬山建造的廬山草堂以及去西安渭水邊的渭水別墅園,還有唐長安城內的新昌坊宅園都是他的藝術成就。
只不過這個履道坊宅園是白居易居住最長的住所,也是他終老的地方,而且造詣也比其他幾個園林高一些。
宋徽宗的艮嶽宋徽宗趙佶也是一個相當會享受的帝王,他酷愛山石,並有著獨到的鑑賞力。他為了修建這處園林,不惜勞民傷財動用了上千艘船隻專門從江南運送山石花木。這就是著名的“花石綱”,它攪得民不聊生、直接逼出了方臘的農民起義。
不過艮嶽卻因此名揚天下,它最開始名為萬歲山,顧名思義就是趙佶的獨有之物,後來改名為艮(地處宮城東北隅之意)嶽,壽嶽,或連稱壽山艮嶽,也可以稱為華陽宮,是皇家的一所行宮,宋徽宗還親自寫有《御製艮嶽記》來抬高它的價值。
這處園林,極盡奢華。東西相望,前後相續,山水相依,香榭樓閣,溪水相映,連綿而彌滿,吞山而懷谷。園內栽都是奇花美木,蓄養了各種珍禽異獸,其中奢靡繁華之態,讓人歎為觀止。
更神奇的是艮嶽中的“貢雲獻福”,頗為壯美。
趙佶命人制作許多油絹囊,懸掛在懸崖之間,讓它收集山間的霧氣將油絹囊打溼,以保證低溫不會液化。最後等皇帝駕臨時將油絹囊全部開啟整個艮嶽就變得雲霧繚繞,好似人間仙境,因此美其名曰“貢雲”。
這等景觀,真的限制了人們的想象。
艮嶽是漢族古典園林建築之一,是著名的宮苑園林。不幸的是,宋金大戰失敗後,金人攻陷汴京大肆燒殺搶掠,一把火把艮嶽燒燬了。趙佶也因“玩物喪志,嗜石誤國”而淪為亡國之君。
元人郝經有詩嘆曰:“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唐伯虎的桃花塢“唐伯虎點秋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電影了,劇中的唐伯虎不僅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江南四大才子”,還是一個多情浪漫的翩翩公子。
我們不知道的是,唐伯虎還是一個風雅的園林建築大師。他曾經建了一處優雅清閒的家園——桃花塢,還為之寫詩《桃花庵歌》,其中還有最經典的一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知成了多少人的個性簽名。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這所桃花塢,原是宋人章莊簡的別墅,但歷經風雨滄桑後,唐伯虎接手時這裡已是一片廢墟。好在景色宜人,於是唐寅就用賣畫的錢,重新建造了這所別墅。
雖然這裡僅有幾間茅屋,但卻別有一番風味。簷下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匾額,連一個茅廁都建的很有講究,掛著一副對聯“且看來客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莫道此物無用,化作春泥更護花”。怪哉,古往今來也只有他把五穀輪迴之所說得這麼高大上吧!
我相信如果不是唐伯虎太過貧困潦倒,定會把桃花塢造得更加出色。
文人造園確實是別出心裁,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在園中之景中。
有西晉石崇的金谷園,豪華奢靡,真真把主人的這種高調情懷顯露的一覽無餘;還有王維的輞川別業,詩意佛性,正如詩人一般恬淡幽靜,高雅別緻;更有天如禪師的獅子林,咫足山林,禪意悠揚,如大師的意境一般高遠......更別說蘇州的拙政園,以及米氏三園的勺園了,它們的藝術價值不是三言兩語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