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十二縣:
(1)榆林縣,明朝築榆林堡,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設榆林衛,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設榆林府、榆林縣,1913年廢府留縣。因邊塞地方多種榆樹而得名。
(2)橫山縣,北魏太平真軍六年(公元446年)設巖緣縣,唐朝改朔方縣,宋朝設橫山堡,清雍正九年設懷遠縣,1913年改為橫山縣,因縣境內有橫山山脈而得名。
(3)靖邊縣,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設靖邊營,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設靖邊縣,1945年縣城由新城堡遷張家畔,取“綏靖邊境”之意。
(4)定邊縣,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設定邊營,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設定邊縣。取“底定邊疆”之意。
(5)神木縣,宋朝築神木寨,傳說附近有楊家城(麟州古城)有枝柯相連的三棵大松樹,人稱神奇而得名神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為神木縣。
(6)府谷縣,因這裡有一條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設府谷縣。
(7)米脂縣,宋建米脂寨,縣境內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產小米,米質高,取“沃垠宜粟,米質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米脂縣沿用至今。
(8)綏德縣,秦漢為上郡地,西魏在此設綏州安寧縣,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設綏德城。取“綏靖德化”之意,金代改為綏德州,辛亥革命後廢州置縣。
(9)吳堡縣,南北朝時,夏國赫連勃勃在此築吳兒城,安置虜來的軍民,宋代又築吳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吳堡縣,1940年由舊址遷到宋家川鎮。
(10)清澗縣,北宋時在縣境內挖井一百五十丈見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為該地起名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設清澗縣。另一說是因清澗河而得名。
(11)子洲縣,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劃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部分土地設立子洲縣,縣府在雙湖峪。
(12)佳縣,原名葭縣,縣境內有蘆川,蘆叢生.古人把葦牙叫葭,出穗前叫蘆,出穗後叫葦.宋朝築城叫葭州.葭字生闢,1964年改為佳縣。
榆林十二縣:
(1)榆林縣,明朝築榆林堡,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設榆林衛,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設榆林府、榆林縣,1913年廢府留縣。因邊塞地方多種榆樹而得名。
(2)橫山縣,北魏太平真軍六年(公元446年)設巖緣縣,唐朝改朔方縣,宋朝設橫山堡,清雍正九年設懷遠縣,1913年改為橫山縣,因縣境內有橫山山脈而得名。
(3)靖邊縣,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設靖邊營,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設靖邊縣,1945年縣城由新城堡遷張家畔,取“綏靖邊境”之意。
(4)定邊縣,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設定邊營,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設定邊縣。取“底定邊疆”之意。
(5)神木縣,宋朝築神木寨,傳說附近有楊家城(麟州古城)有枝柯相連的三棵大松樹,人稱神奇而得名神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為神木縣。
(6)府谷縣,因這裡有一條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設府谷縣。
(7)米脂縣,宋建米脂寨,縣境內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產小米,米質高,取“沃垠宜粟,米質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米脂縣沿用至今。
(8)綏德縣,秦漢為上郡地,西魏在此設綏州安寧縣,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設綏德城。取“綏靖德化”之意,金代改為綏德州,辛亥革命後廢州置縣。
(9)吳堡縣,南北朝時,夏國赫連勃勃在此築吳兒城,安置虜來的軍民,宋代又築吳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吳堡縣,1940年由舊址遷到宋家川鎮。
(10)清澗縣,北宋時在縣境內挖井一百五十丈見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為該地起名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設清澗縣。另一說是因清澗河而得名。
(11)子洲縣,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劃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子長等縣部分土地設立子洲縣,縣府在雙湖峪。
(12)佳縣,原名葭縣,縣境內有蘆川,蘆叢生.古人把葦牙叫葭,出穗前叫蘆,出穗後叫葦.宋朝築城叫葭州.葭字生闢,1964年改為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