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在辮子戲中,多將“十三衙門”和“粘杆處”演繹成清朝的錦衣衛和東廠。
十三衙門只是內廷服務機構,不參與監視百官的事。而且,十三衙門只存在於順治時期。順治那時候,還忙著和滿族大臣掙權,用不著監視百官。對滿族大臣,順治可以透過八旗制度控制。十三衙門只存在七年,康熙即位後(1661年),就改為內務府了。
粘杆處在歷史上,確實是一個特務組織,雍正登基以後,改為尚虞備用處 。其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名字“血滴子”。粘杆處存在於雍正和乾隆兩朝,有監視各地百官的作用。
清朝監視百官最厲害的工具是“密摺制度”:皇帝讓大臣主動打小報告!在康熙時,就開始實行密摺制度。康熙給各地親信官員密摺奏事權利,事無鉅細都可以秘密上奏。甚至,就算是各地的風俗民情、笑話趣聞,也都可向康熙稟報。
雍正時,完善了密摺制度。雍正給各地封疆大吏和親信官員密摺權利,每人一個密匣,上有兩道鎖,只有皇帝和官員本人能開啟。裡面的內容,只有皇帝和官員本人知道!雍正時期,有1200多人有密摺奏事權利。各地官員也不清楚身邊到底誰有密摺奏事權利,也不敢忽悠雍正。於是,官員們事無鉅細,都會經常向雍正稟報。
就是透過這個制度,雍正足不出戶便通曉天下事。
-
3 # 嘞布嘞
清王朝與明王朝關於情報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眾所周知的密摺制度。
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清朝歷代皇帝都不設立像明朝錦衣衛和東廠這樣醒目的特務機構。
按照我個人的看法就是因為清朝說穿了就是滿人殖民漢人的朝代。相較於明朝不管怎麼說都是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對於漢人佔絕大多數的華夏大地來說更具正統的認可性,所以明朝相較於歷史上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民眾對其更具包容性。但若是清王朝效仿明朝設立公開且規模龐大的特務機構勢必會引起社會各個階層的反感,會落下滿人監視漢人的口實,不符合滿漢團結的政治需要。
其次設立類似東廠和錦衣衛的特務機構若是碰上明君則會成為其治國和剷除政治敵人的一把利器,但若非明君則會使得皇權旁落。一旦有野心的人物掌控龐大的特務機構就會成為權臣架空皇帝。所以為什麼清王朝並沒有發生類似於明朝宦官篡權的事件,就是因為沒有類似東廠的特務機構,宦官再受寵也只能窩在皇宮,沒有讓其釋放權利的國家機構。
最後雍正完善了密摺制度可以說講帝王心術運用到了極致。根據各種相關的史料記載,在雍正執政期間,整個清王朝有密摺上書權利的人大概在一千到一千五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當朝的官員。換句話來說清朝並沒有明面上公開的特務機構,但是每一個官員都是無間道中的影帝級演員,他們誰都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誰會是上密摺的人。也就是說所有人都是監視特務,但是他們自己卻又無時無刻的被監視著,這就讓雍正所得到情報更具有相互佐證的條件,畢竟每個人在寫密摺的時候串通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們都想透過密摺這一直接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來讓自己更快的進入權力的中心。相較於東廠錦衣衛這種集中的特務機構很多時候都會尾大不掉聽調不聽宣反倒不像密摺制度高效準確。
所以說說清朝沒有特務機構其實是不妥當的,應該說每個人都是無間道,每個人都覺得只有自己是在潛伏著的,卻不知整個清王朝本身就是一個高效且龐大無比的特務機構。
-
4 # 我是小金呀01
誰告你清朝沒有特務機構的?
清朝特務機構大都是漢人來管理,有一個叫粘杆處的就是特務機構。
據說粘杆處在九子奪嫡的時候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同時血滴子就是粘杆處特務的武器。
-
5 # 紫禁的sphere
首先要明確一點,特務機構來監視百官,只是手段。皇帝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加強集權。而加強集權有兩種方式,一個是提升中央的權力,一個是分散地方的權力。
明朝的失敗之處在於,在頂層的制度設計上,過於追求中央集權,而忽略了分散地方權力。結果皇帝為了集權設立了錦衣衛,又不放心錦衣衛而設立了東廠。
最終權力集中到皇帝之後,因為太過於燙手,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另一方面,明朝不能有效的分散地方權力,因而誕生了東林黨。而到了明後期,出於平衡的考慮,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在崇禎殺掉魏忠賢后,徹底摧毀了明朝最後的平衡,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的特務橫行與東林黨爭,給清朝巨大的警醒。如何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儘可能的分散地方權力?清朝比明朝多擁有一個天賦,那就是滿族治國。作為少數民族政權,清從誕生之初,就有滿臣與漢臣之爭。而且清朝的統治者,將二者平衡的很好,“漢臣幹活,滿臣彈壓”二者互相牽制。當地方官員,因為滿漢之爭而互相猜忌時,自然難以形成合力對抗中央。
清朝監視百官最凌厲的方法,“密奏之權”。清朝的皇帝允許,甚至鼓勵大臣之間互打小報告。
在康熙整合滿人之後,就開始著手拆分地方的權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密摺之權。康熙給予各地的親信官員秘密上奏之權。無論是地方風俗民情、笑話趣聞,大臣只要覺得有必要,都可以向康熙彙報。而前段時間火便網路的“知道了”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雍正當政,進一步的完善密奏制度。雍正大量的給封疆大吏和親信官員密摺之權。這種制度具體是給每個大臣一個密匣,只有皇帝和官員本人才能開啟。而裡面的內容,自然只有皇帝和官員本人知道。
而到了雍正朝,全國共有1200多人擁有密奏權,而當時的清朝,全國總共才有一千多個縣。
因而各地官員都不清楚到底誰有密奏權,自然不敢欺上瞞下的忽悠雍正了。於是,官員們事無鉅細,都會向雍正稟報,這一制度雖然大大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也正是透過密奏制度,使得雍正足不出戶,便通曉了天下事。
除了密奏外,清朝順治時期,也出現過類似的特務機構,十三衙門。只是當時的十三衙門,主要是屬於內廷的服務機構,並沒有監視百官的許可權,反而更像是皇帝用來監視滿人的機構。
於是清朝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迴圈,“漢臣密奏、滿臣來監視漢臣,再由八旗制度和十三衙門來控制滿人”。但十三衙門僅僅存在了七年,康熙即位後(1661年),因為八旗制度的日趨完善,十三衙門也就正式改名為內務府了。
當然清朝最神秘的特務組織,當屬粘杆處了。而且在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特務組織,在雍正登基以後,粘杆處改名為尚虞備用處 。
其在民間傳說中,還有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名字—“血滴子”
回覆列表
明代和清代的權力制衡機制是不同的。權力制衡機制就是皇帝利用各種不同的政治勢力相互鬥爭,從而維持皇權穩定。
明代的時候,皇帝利用宦官和言官來制約朝臣。錦衣衛和東廠實際上都是由宦官統領的,可以歸屬到宦官領域。除了宦官之外,還有言官也就是御史。他們沒有行政職責,主要負責監督朝臣,向皇帝檢舉他們的不符合禮法的行為。
而到了明代的時候,皇帝採用的是滿漢大臣相互制約的方式來實現權力制衡。這和清政府的少數民族政權出身有關。因此就不再需要宦官,也不需要廠衛制度了。言官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其作用也遠不如明代。清代的時候,中央的高階官員除少部分職位以外,大部分都是滿漢各設一個崗位。但也有少部分崗位僅供滿族大臣出任。比如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皇宮內的安保是皇帝的心腹。而且,習慣上滿族大臣可以補漢族大臣崗位的缺,反過來則不行。這樣就在中央層面上形成了滿漢大臣大體均勢,但是滿族大臣略佔優勢的局面。在地方上,中下層官員以漢族官員為主,但中上層官員以滿人為主。舉例而言,在晚清以前總督巡撫一級的高階地方官員大部分都是滿人。駐防將軍這樣掌握地方兵權的高階武官大部分也是滿人。這樣在地方上就形成了滿人為主的高階官員統領大部分漢人低階官員的局面。
透過這樣的設計,皇帝可以利用滿族大臣對漢族大臣進行全面的監督。而滿族大臣實際上是皇帝小圈子的內部人,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是滿清政權天然的擁護者。當然也就是值得信任的物件。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自然會為皇帝監督漢人官員。
除此之外,清代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密奏制度。這個制度指的是官員向皇帝提交的奏摺是密封的,除了官員和皇帝兩個人以外,其他人都不可以閱讀。按照清代的習慣,奏摺在皇帝批覆以後,會發還給大臣。但大臣並沒有權利儲存這些奏摺需要按照規定上繳。在清代以前,密奏並不普遍,僅限於少部分高階地方官員。清代自康熙時代起,就給予地方官員普遍性的密奏權利。很多低級別的官員也擁有了這項權力。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本意就是讓地方官員相互之間監督。低級別官員可以透過這種制度像皇帝報告高級別官員的不法行為,從而也就義務充當了皇帝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