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月二的二

    在太平天國橫掃南方之時,腐敗的晚清政府已沒有了招架能力,這給了漢族地主集團上位的機會。

    官場鬱郁不得志的曾國藩回到湖南,在漢族地主中“眾籌畫餅”建立了湘軍,這支部隊剽悍異常,超級能打,幾年的光景就逼得太平天國轉入了被動防禦,直至最後滅亡。

    這樣一支勇猛無敵的湘軍為曾國藩賺足了政治資本,他也因此走上了人生頂峰,贏得了曠世救國的功績,被追捧為晚清“中興名臣”。

    曾國藩是如何創建出這樣一支戰鬥力超強軍隊的呢?

    戰術上——“扎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有句口頭禪叫做“扎硬寨,打呆仗”。這是湘軍的戰術絕招,也被成為“曾鐵桶”。“鐵桶”其實就是戰壕。湘軍按照曾國藩的要求,不管寒冬還是酷暑,每到一地下必須先挖戰壕,而且必須固若金湯——戰壕的外牆必須高過8尺,厚過3尺。壕溝6尺深,8尺寬,而且高牆外必須設立至少三道外壕溝,牆裡也得有一道內壕溝。這種“大壕套小壕”的鐵桶讓太平軍傷透腦筋。比如在天京保衛戰中,李秀成本想趁著夜色偷襲,結果衝進敵陣傻了眼,騎兵施展不開,步兵陷入壕溝,一番廝殺後,李秀成的部隊抱頭鼠竄,吃了大虧。

    正是靠著這種密不透風的“鐵桶壕”,太平軍圍困天京遊刃有餘,敵軍外圍援兵衝不進去,裡面困軍殺不出來,天京就這樣被困死了。

    兵員上——軍官要文人,戰士要農民

    按照朝廷規定,曾國藩的湘軍只能從湖南征兵,兵員有限,所以必須要精,能以一當十才好。在軍官的選拔上,曾國藩不要朝廷的正規軍武官,因為清廷傳統武官有著喝兵血、抽大煙等不良習氣,而且大多文化層次不高,素養較低。曾國藩大量網羅文人擔任武官,這些人有文化,有追求,更能理解曾國藩的戰術思想。

    在士兵的招募中,曾國藩只要身強力壯的農民且人品正直沒有不良習氣。這樣招募的戰士才更好領導,更有執行力。

    以往清廷為防止軍人譁變,統帥與士兵是分離的,打仗時再調配。統帥和軍官、戰士是臨時組建成戰鬥團隊的,這樣的團隊沒有默契,缺乏信任感不可能大勝仗。而曾國藩要求湘軍“將必親選,兵必自募”,官兵之間相互熟悉,有默契,形成了高效有凝聚力的戰鬥團隊。

    待遇上——一個戰士一年的收入比縣令高

    湘軍屬於自籌自支的民團隊伍,朝廷不會負擔費用。湘軍一年的軍費要幾百萬兩白銀,這麼多軍費哪裡來呢?除了地主集團捐資,搶戰利品是軍費重要來源。戰爭中,湘軍每攻佔一地,無疑是一次掠奪。比如天京城破後,湘軍的掠奪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太平天國的巨大財富幾乎都進了湘軍集團的錢袋子。

    所以,湘軍的待遇很優厚!湘軍的一個普通士兵一年的薪水是48兩白銀,而當時一個知縣的年薪才45兩白銀。至於軍官的薪水更高,一箇中等軍官年薪竟能達到1000兩白銀。

    另外,士兵陣亡了,湘軍還會優撫,給家屬一筆高額撫卹金。一個戰士的安葬費用為十兩白銀,撫卹金是五十兩白銀。

    有這樣的待遇,誰還不賣命呢?!

    裝備上——洋槍洋炮才能在戰爭中取得獲勝先機

    曾國藩的湘軍超級能打,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裝備更先進,大刀長矛陸續被淘汰,洋槍洋炮成為制式武器,同時湘軍還請了洋教官訓練軍隊。

    在湘軍圍困天京的的攻堅階段,也就是1860年前後,湘軍進行了武器大升級——從國外購買了七響洋槍,還有帶膛線的後膛火炮,甚至還有加特林機槍……這些武器在剿滅太平軍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2 # 壹壹若塵

    曾國藩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是中國近代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對於他的功過是非,由於立場不同,評價天差地別,因而有人說,對於曾國藩是"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同為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曾經與曾國藩共事,後因政見不合鬧僵絕交,經常在部下靣前罵曾洩忿。聽聞曾國藩去世卻頗為傷感,他的評價也許更有代表性: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如金,攻錯如石,相期不負平生。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整軍經武,統兵縱橫數省,與太平寫殊死相搏。自咸豐三年(1853年)在家鄉湖南招募鄉勇組建湘軍,剛開始是步履維艱,有兩次幾乎喪命。

    笫一次戰嶽州,形勢岌岌可危,逼得曽國藩欲投水自盡,幸被部下救起。第二次在湖口,被石達開燒燬戰船百餘艘,急得曾國藩要親自上陣,策馬赴死,被手下將領死死攔住。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的九弟曾國荃攻陷天京,歷經十餘年的鏖戰終於大功告成,徹底打敗了太平軍。

    曾國藩的成功,有幾個方靣的獨到之處:

    治軍思想:

    首先,曾國藩熟讀聖賢書,深知民為天下之本,贏得民心,軍隊才有根基,他提出,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親自寫了«愛民歌»讓軍中士兵傳唱:"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爰百姓......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

    其次,他用«討粵匪檄»讓自己佔領大義制高奌:"本部堂獨仗忠信二字為行軍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長江水,幽有忠烈魂"。用大義凜然號召血性男子,抱道君子,仗義仁人加入他的討逆陣營。

    第三,他主張"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就是自己的軍隊有強大的戰鬥力才能戰勝敵人。他的自治包括為將之道,兵士素養,先進武器,營制規章等方靣。

    用人之道:

    曾國藩本著"行軍之道,擇將為先"的原則,特別重視不拘一格,選拔將才。他選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且要求徳在才前靣,素有忠義血性之人。

    曽國藩部下的將領中,有一種軍事史上少見的現象,他打破千年陳規,帶兵不再只用糾糾武夫,而是選用了不少飽讀詩書,崇尚禮教,身上很少官場惡習的儒生。在冊的湘軍將領179人,儒生竟有104人,比例高達58%,實屬罕見。

    由於統帥的識人之明,用人得法,湘軍中出現了不少載入史冊的名將,如胡林翼,李鴻章,曾國荃,彭玉麟,塔齊布,李續賓,李續宜等人。

    馭兵之術:

    當時的綠營兵腐敗不堪,毫無戰鬥力,更有一種讓人切齒痛恨的積弊:敗不相救。友軍戰敗兵潰,有力量也不肯出手相救。

    曾國藩組建湘軍之初,就採取了幾種辦法革除這種積弊:

    剔除久在行伍混日子的老兵油子,對於精怪奸滑的市井之徒一概棄用。招募樸實健壯,肯於吃苦耐勞的山野村民入伍。

    採用取具保結的形式募兵,兵員籍貫,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的狀況都要登記得清請楚楚,無人擔保者一概不用。

    針對綠營兵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陋習,湘軍採用層層招募的辦法:統帥選統領,統領選營官, 營官選哨長,哨長選什長,什長募兵丁

    厚餉養兵。當時的兵丁,步兵月餉一兩,馬兵二兩,根本無法養家餬口,這也是軍心渙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湘軍兵勇的餉銀一下子翻了數倍,對負傷,陣亡等撫卹也很優厚,讓軍心大振。

    上靣的幾種辦法,讓湘軍完全有別於其它軍隊,所以上戰場後敢於拚命,顯示出非凡的戰鬥力。

    接仗之法:

    孫子兵法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曾國藩用兵深諳其道,從多年的苦戰惡戰中,他總結出了"結硬寨,打呆仗"的用兵原則,就是每逢大軍交戰,不求速勝巧勝,而是深溝高壘,步步為營,圍困安慶用此法大獲全勝,圍困天京也是用這種辦法畢其功於一役。所以為將之道正如兵法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湘軍異常強悍的戰鬥力,源於曾國藩多年的苦心經營,治軍,用人,馭兵,接仗等各種戰略戰術的實施,是造就湘軍戰力的根本。

  • 3 # 平野盡

    我來回答。

    在創立湘軍之前,曾國藩在朝中做了十幾年的官,但是一直秉持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老好人,啥都不管,而他在下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之所以能做到二品,乃是因為他選對了隊伍,他有一個權傾朝野的老師——軍機大臣穆彰阿。

    說這曾國藩不幹就不幹,幹就準備幹一票大的。當時咸豐皇帝剛剛登基不久,為了表示自己謙虛納諫,給自己博名聲,便要求下面的大臣給自己提意見,不要怕自己生氣。曾國藩抓住了這個機會,將咸豐皇帝罵了個狗血噴頭,在奏章中說咸豐皇帝是沽名釣譽,虛偽。

    咸豐皇帝看了之後勃然大怒,而這也正是曾國藩所希望看到的,據說他在將奏章寫完的那天,還另外抄了一份寄回了老家湖南,給同鄉的官員們看,以期讓他們知道曾國藩是如何的直言敢諫,沒想到他父親看完嚇了一跳。第二天曾國藩清醒之後,自言自語說到,恐怕這回不但烏紗帽不保,性命也堪憂。但好在咸豐皇帝忍住了。

    沒過多久,曾國藩母親去世,曾國藩回家丁憂,恰巧太平軍興起,曾國藩於是被命令就地組織團練,自行剿匪。於是,喪期還未滿,曾國藩就開始戴孝練兵。但好在曾國藩作為二品大員,在當地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沒過多久,就組建出了一隻勇猛的隊伍,因為大多是湖南子弟兵,因此便被叫做湘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應急疏散指示燈尺寸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