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知音

    曹睿臨死的時候,留下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幼帝曹芳。曹睿擔心曹爽沒有軍方的根基,不能有效制約司馬懿,因此任命孫禮為大將軍長史來輔佐曹爽。但是曹爽和曹睿不一樣,曹爽並不喜歡剛正不阿的孫禮,因此沒過多久就打發孫禮去做揚州刺史,後來又做荊州刺史,再後來又輾轉做了冀州牧。

    這個時候就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冀州存在一個七八年沒有解決的矛盾,就是清河郡和平原郡有一塊土地,兩個郡都宣稱是自己的,兩任刺史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太傅司馬懿的支援下,孫禮要風風火火的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孫禮以為,疆域的遺留問題本不好解決,但是現在朝廷本身就有繪製好的地圖,可以根據地圖來定奪,於是根據地圖就規定這塊地歸屬平原郡。

    因為孫禮的上書內容中,孫禮有理有據的說明為什麼要如此勘定疆界,並且還說自己能力不足,性格也比較軟弱,難以擔負此次勘定疆界的重任(全是反話啊~)。於是曹爽一怒之下彈劾孫禮,並且把孫禮罷官五年。

    這一事件的重要性在於,孫禮從最初曹睿設定的權利架構中的,輔助曹爽的定位。從起初遭到曹爽的棄用,到此事之後,徹底演變為,倒向了司馬懿一方。

  • 2 # 倒看世界

    首先我給大家講述下這個孫禮是個什麼樣的人: 

    孫禮,涿郡人。孫禮年輕時,因為戰亂,曾經和母親走散。後來同郡的馬臺找到了孫母,孫禮為了表示感謝,將家裡的錢財全部送給了馬臺。不久,馬臺由於受到牽連應該被處死,此時孫禮已是郡中的一名小吏,便徇私放了馬臺,繼而孫禮又到郡長官溫恢處自首。溫恢知道原委後,覺得孫禮這小子講義氣,是個人物,就將此事報告給了曹操。曹操於是赦免了孫禮。

    被赦免的孫禮更加盡忠職守,又多次參與征剿賊寇,立有戰功,並且憑藉這些功勞一步步升遷,做過山陽、平原、平昌、琅琊、陽平等地的太守,都很有政績。

    魏明帝即位後,孫禮進入中央當京官,做到了尚書的職位。在京期間,孫禮曾上書勸諫魏明帝體恤民力,不要大興土木。在陪伴魏明帝打獵時,途遇一老虎,孫禮下馬,想親自揮劍斬殺老虎。孫禮的這些耿直剛武的行為,讓魏明帝很是欣賞。

    魏明帝臨終前,任命曹爽為大將軍,但他認為曹爽才能不足,應有良將輔佐,便順理成章的讓孫禮擔任大將軍長史,即曹爽的助手。

    按照這樣發展,孫禮應該誓死效忠曹魏啊,可是怎麼又稱為司馬懿的人了呢?且聽我接著往下講。

    魏明帝很喜歡這個孫禮,但是曹爽卻不喜歡剛直不阿的孫禮,沒多久就讓孫禮出任揚州刺史。孫禮在揚州刺史任上表現也很出色,擊敗過吳國全琮的進攻。繼而孫禮又輾轉荊州刺史,不久又升遷為冀州牧。這時司馬懿使出了一條離間計。已是太傅的司馬懿對孫禮說:“冀州的清河、平原兩郡爭地界已經八年了,換了兩任刺史都沒有解決問題,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孫禮認為這件事很好辦,直接去府庫查驗地圖便是了。司馬懿連連稱是。

    孫禮拿到地圖後,認為有爭議的土地應該屬於平原郡。曹爽卻偏向清河郡,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後,曹爽一怒之下上疏彈劾孫禮。孫禮被免官,在家乾坐了五年。

    這下子,孫禮就完全倒向了曹爽的對立面。不久,魏國北邊的匈奴、鮮卑崛起,朝廷迫於壓力又任命孫禮為幷州刺史、持節加振武將軍。孫禮上任臨行前,親自去拜見司馬懿,表情嚴肅、一言不發。司馬懿察覺到了,問他,“你能到幷州當刺史,還不滿意?難道是還在因為爭地界的事耿耿於懷?”“你說的這是什麼話?我雖然沒有德行,怎麼會記得那些陳年舊怨呢?我一向把明公你當成是伊尹、呂望似的人物,希望你能好好輔佐朝廷。但現在社稷很危險(暗指曹爽弄權),天下不安定,所以我才不高興。”孫禮說著,流下了眼淚。

    司馬懿見了,說道:“別哭了,你權且忍一忍!”果然沒多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遠在天邊的夏侯霸等宗親將領自然無力顧及,而近在咫尺的幷州孫禮卻坐視曹爽被誅。在高平陵之變後不久,孫禮入京擔任司隸校尉,正式成為司馬懿的心腹。

    一位剛正不阿的大將,就這樣成為幫助曹魏滅亡的大將。

  • 3 # 大鍋故國神遊

    關於題主這個問題,首先要說的是,孫禮和曹爽確實有很大的矛盾,而“劃界事件”則是他們之間衝突的一個高潮。但是,孫禮是否就真的“倒向”了司馬懿,這是一個值得考察並加以辨析的問題。筆者覺得,一方面孫禮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高平陵之變,但是他無疑是高平陵之變的同情者;另外一方面,孫禮對司馬懿的支援,僅僅是出於想要結束曹爽專權這個局面,他並不支援司馬氏代魏。

    關於上面的結論,筆者覺得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加以闡釋,首先是孫禮為什麼反對曹爽?其次,孫禮所謂的“倒向”司馬懿,其中的實際內容到底是什麼?最後一點,這是不是意味著孫禮就支援司馬氏代魏?

    一、孫禮反對曹爽專權

    魏明帝曹睿臨終前,以曹爽為大將軍輔政,同時又任命了孫禮為大將軍長史,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就是因為曹爽年輕,歷練也少,對其政治能力抱有隱憂,孫禮作為大將軍長史,就是希望“歷仕四朝”的孫禮,能以其豐富的政治經驗來輔助曹爽。

    《三國志·孫禮傳》:

    “明帝臨崩之時,以曹爽為大將軍,宜得良佐,於床下受遺詔,拜禮大將軍長史,加散騎常侍。”

    魏明帝這個安排,確實是煞費苦心,然而曹爽的獨斷專行,很快就和孫禮發生矛盾。“禮亮直不撓,爽弗便也,以為揚州刺史”。正如題主所說,孫禮因為剛正不阿,被曹爽找了個機會外放到揚州為官。曹爽和孫禮的矛盾在“劃界事件”中達到了高潮,這次事件的詳細過程已經有很多資料,這裡不再贅述。筆者在這裡,想重點討論一下的是孫禮和曹爽矛盾的實質。

    孫禮和曹爽的矛盾,本質上其實是曹爽專權以後,大肆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曹魏舊勳,這樣無疑就損害了以孫禮為代表的曹魏元老的利益。並且,曹爽的這種行為也明顯地違背了魏明帝臨終的政治安排,具有強烈不合法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以孫禮為代表的曹魏元勳,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魏明帝的另外一位託孤大臣——司馬懿。

    二、孫禮同情高平陵之變

    孫禮曾經對司馬懿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託,下建萬世之勳。今社稷將危,天下兇兇,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孫禮把司馬懿比作伊尹和姜子牙,已經是近乎公開地指出司馬懿應該採取“非常措施”來挽救“社稷將危,天下兇兇”的危局。孫禮這時的態度,雖然客觀上是在支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孫禮支援司馬懿以發動政變的方式來“解決”曹爽,其目的不過是類似於漢初功臣集團針對呂氏一族,還江山於“劉氏”。而持這種看法的,不僅只有孫禮。清代學者王懋竑就曾經指出,“蔣濟、高柔、孫禮、王觀,皆魏之大臣,激於曹爽之專政而輔司馬懿以誅爽。”王懋竑注意到了孫禮等人的出發點,僅僅是“激於曹爽之專政”而幫助司馬懿誅滅曹爽,但他們依然是忠於曹魏的,至於歷史後來的走向,則已經是孫禮等人無法控制的了。

    三、孫禮並不支援魏晉禪代

    無獨有偶,和王懋竑看法類似的還有胡三省,“傅嘏、盧毓、孫禮所以不合於曹爽者,其心未背曹氏也。及其合於司馬懿,則事不可言矣。三子者,豈本心所欲哉?勢有必至,事有固然也。”在王懋竑看法的基礎上,胡三省進一步指出了孫禮等人雖然支援司馬懿“解決”曹爽,但是卻並不支援司馬懿篡魏,其實這也完全符合我們最開始的結論,這就是說曹爽觸動了孫禮等曹魏元老的利益,他們的目的僅僅是“恢復原有秩序”。而司馬懿篡魏,他們並不能因此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現實利益,而且還會因此揹負著巨大的道德壓力。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蔣濟的一番話裡也能得到印證。

    《晉書·宣帝紀》: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併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

    蔣濟這番話完全符合胡三省關於孫禮等人態度的分析,而“帝不聽”也正是“勢有必至”客觀情況的真實寫照,所謂“形勢不由人”,歷史發展到魏晉禪代箭在弦上這個階段,又是孫禮等人“無力迴天”的了。宋人葉適對此有過一番精闢的論述,“孫禮以伊呂望司馬懿,而責其社稷將危天下匈匈,當時議論趨舍蓋多如此,然則助成懿之叛逆,殆天意耶”。葉適把孫禮主觀的意願和後來歷史的實際走向,進行了區別,強調了“然則助成懿之叛逆”並非孫禮的本意。應該說,葉適的看法是客觀公允的。

    在司馬懿的亡魏成晉之路,不可逆轉的展開之後。蔣濟追悔莫及,又有感於自己對曹爽的失信,“蓋深悔之,故發病而沒。”而孫禮,也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的第二年帶著同樣的遺憾離世了。

    結論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孫禮作為曹魏元勳的代表,因為曹爽的專權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政治地位,所以他們都反對曹爽。但是他們“倒向”司馬懿,也僅僅是想結束曹爽專權的局面而已,卻並不支援司馬氏代魏,這一點可能是需要讀史的我們加以鑑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提高聽障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