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歐9012

    喜歡看書,有些書看過許多年,想起了還會再讀一次,但都是隔段時間去讀,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讀多少遍是看個人了,我是有本書讀了六七遍吧,但最後都是摘讀了!

  • 2 # 窗外的白楊

    這個問題很好,但凡事沒有絕對,讀書亦然。這主要要根據每人個學識、悟性和需要有關,不可一概而論,下面我以《紅樓夢》為例,談談我的理解:

    毛主席說,《紅樓夢》不讀五遍沒有發言權。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最愛一生最愛讀書,並做到學以致用。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燃了多少革命家的激情;《論持久戰》這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科學預判,更能鼓勵軍民抗戰勝的信心;一首《沁園春.雪》橫空出世,一時出現了”洛陽紙貴“。就是這樣的偉人,對於《紅樓夢》閱讀提出了這樣高的要求,可見其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之高。

    那麼,像讀像《紅樓夢》這樣的讀書,我們不能跟主席比,他至少讀5遍,你就去想吧,應當要讀少遍?當然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如果僅是消遣性,像故事那樣閱讀1-2遍即可;但是你要想深入瞭解裡面的判詞、詩詞和人物關係等,那就至少要讀5遍;如果你還要想了解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革命性,甚至要把它當作研究物件,那就沒有窮盡的時候,那這輩子都得讀。

    《紅樓夢》這樣的書,讀一遍就有一遍的效果,每個人由於身份與目的不同,讀了後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那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是這部作品藝術魅力。

  • 3 # 綠城遇風雅

    三遍為宜。一遍粗通,二遍精熟,三遍共鳴,四遍以上就開始瞎想了。

    就比如《紅樓夢》,多少年前就被人當成紅學研究,不知道讀多少遍。有人說每讀一遍意思不同。可是曹雪芹本人當時未必是如此心境。

    假如曹雪芹生活中打碎了個碗。有人覺得不小心打碎;有人覺得水太燙沒拿穩;還有人覺得是摔杯為號,更有人覺得是喜新厭舊;再有人說是碎碎平安。沒想到曹雪芹一個不小心,竟然天下大亂……

  • 4 # 純鈞LHGR

    這要根據書的本身情況來定,喜歡的或許翻來覆去看幾次,不那麼喜歡的,看一次兩次已足夠了。

    至於感悟,如果你第一次讀的時候沒什麼感悟的話,接下來連著再讀十遍二十遍也是沒用的。感悟這東西,都是靠讀者見識不斷增長,在日後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說一句最到家的話,給你一部《追憶似水年華》你能讀幾遍?多看幾遍的話你還有沒有其他時間?如果是《格薩爾王傳》呢?全篇8000多萬字,跟它卯上,這輩子就不用幹別的了。

    一本書值不值反覆閱讀,只看它是否有趣。如果是《尤利西斯》那樣的書,跳著看,看一遍也就差不多了,無所謂的事。

    閱讀是件輕鬆的事,是一種消遣。能從書中感悟到什麼,則屬於意外收穫。如果專為了“意外收穫”而去讀書,那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愚蠢的行為。

    佛教的《達摩入道四行經》裡有幾句話:【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禪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當人只是為了獲得感悟而去讀書,就把閱讀變成了個苦差事。那樣的讀書方式,只會把人變成書呆子。

    “無求”而讀書,才是正確的心態。閱讀過後,等再經歷什麼,對書中的文字有了感悟或共鳴,這時再把書拿出來翻一翻,是樂趣所在,同時也能受益。只有真正對書中的情節產生興趣,透過興趣來獲取感悟,才是好的讀書方式。

    而那些“有求”的閱讀者,除非讀的是學術書籍,否則翻來覆去的看也不過是浪費時間。

    舉個最現實的例子,你看那樣的讀書的人,在現實中有幾個是成功人士?

  • 5 # 鄒德凱

    讀了十幾遍吧,每讀一遍都會有更深的領悟,尤其是隔一年以上時間再讀,讀多少遍視具體情況而定,喜歡讀的就多讀幾遍。

  • 6 # 雪臨

    其實我是一個開頭鮮的人,買過不少書,但是幾乎每一本書都只是讀一半,甚至只讀個開頭就擺在那裡。

    我記得我買的第一本課外書籍,也就是我九歲的時候,是《動物世界》,因為當時我看見其他小朋友都在看動漫,看漫畫。我認為我讀《動物世界》會比別人更早地瞭解這個世界。

    《動物世界》這本書很厚,三百多頁,大約有五釐米厚。但是我並沒有讀完,也只是讀了開頭寫的幾類動物。後來,學校要求寫作文,意外接觸到了勵志讀物,便又對勵志讀物感興趣,覺得這些語句寫到作文中會高階大氣一些,於是在作文中用了不少這類的句子。

    有一次我去書店的勵志讀物上尋書,看到了旁邊的“哲學總論”一欄,頓時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僅僅套用別人的語句,自己本身而也要有深度的思想。於是瘋狂的追求哲學總論類的書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培根隨筆》。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讀最多次的書。我讀最多次的書是沈石溪的《雪域豹影》,不同的時間加在一起一共讀了三遍。這也是源於我上小學時一位同學的推薦,之後我就去書店買下了這本書,這也是第一本我閱讀的全部是文字的課外讀物。

    第一遍閱讀時感觸很深,被生動的故事情節所打動,因為當時我剛讀過《動物世界》,所以對動物——雪豹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能像小說寫的那樣充滿了好奇。並且當時我對“後爸”雪豹泥雪滾非常的惋惜,希望奇蹟發生在他(此處用“他”表示對泥雪滾的尊重,同下)身上。

    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也就是我研究哲學的時候,我看到了父愛的偉大,對這位“繼父”的敬佩與讚歎。但我更多的看到那種與命運的捉弄作鬥爭的不屈精神,並使我對人生有了另一番看法:活著就要承擔責任。

    再後來,我學習了經濟學、管理學,又把這本書重新溫習了一遍,並且灌入了一種新思想——利益。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任何與自己利益有衝突的事情都必將反抗,而那些磨難正是損害了泥雪滾的利益。但也多了一些疑問,“後爸”泥雪滾與他的三個雪豹子女之間存在什麼利益關係?為什麼泥雪滾可以為三個不是親生的子女付出如此之多,甚至犧牲自己?

    最可怕的是,在之前已經用哲學去解釋了人世間的一些現象,後來又用經濟學解釋了哲學中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現在突然遇到了死角,似乎用“利益”的角度無法解釋得通,於是又陷入了迷茫。

    直到今天,我又重新開始研究哲學,分析哲學中存在的思想,並且會追根溯源。

    最後,到底一本書讀多少遍才合適呢?像小說這類的書籍,我認為三遍是最合適的,因為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倘若一本書花費大量的時間讀上十遍,那就沒有其他的時間去領略其他的名著思想。

    然而像《培根隨筆》這些關於學術方面的書籍,當然也包括其他眾多思想匯聚一本的書籍,就讀五遍以上吧!畢竟世界上的那些思想並不多見,甚至罕見。

  • 7 # 易道貞子

    筆者讀同一本書,有最多讀了好幾十遍的,也有隻讀了一遍的,有些書讀一遍足矣,而有些書多讀一遍又有新的收穫。究竟讀一本書多少遍合適?這要根據書的內容特性來區分。所花的時間長短相差甚殊,少則數小時或數天,多則數月或數年,更有甚者一輩子或幾代人都難完全讀懂一本書。書,大抵分為三類。其一,提供資訊類;其二,文學作品類;其三,經典著作類。

    提供資訊一類書籍,主要是向我們介紹相關情況,提供相關知識,以供讀者瞭解、搜尋所需要的內容。如"科普類"、"方誌類"、"人物傳記類"以及各種說明書等,這類書籍,只要我們把不懂的問題,或想了解的內容搞清楚了就行了,讀一遍足夠矣。

    在讀文學作品類書籍時,往往讀一遍是不夠的,它需要反覆品讀。所謂品讀,就是要讀出作品內容之外的修辭與韻律,讀出文中的隱喻與感知,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和感知作者的真正用意。這類書籍,每多讀一遍又有新的感想。

    最後是經典著作類的書籍,需要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要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哲理。同時,還需要讀者具有與該書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社會經歷,否則將很難讀懂這類書籍。如《易經》與《道德經》,歷代以來,為其作注者頗多,但所注完全相同者甚少,由此可見其深奧。孔子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這樣的聖人研習易經僅能做到無大過,何況我等凡夫俗子呢。

  • 8 # 十一的郎

    很多書我都讀了兩遍,有的甚至讀了三遍。例如:四大名著,百年孤獨,荷馬史詩,大秦帝國,平凡的世界,古龍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三體等等。

    一本書讀一遍,如初相識。彼此好奇,談得來便暢敘一夜,痛快淋漓。

    一本書再讀一遍,便如同有緣人重逢。難免要重新審視,細細品味一番。

    一本書讀到第三遍,就如老友相見,感嘆時光易老,物是人非。這時讀的不是書的內容,而是歲月的流逝。

    一本書,讀多少遍合適?這沒有定論。要看緣分,要看你和書之間是否投脾氣。若有緣,則百看不厭。若無緣,略翻幾頁足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和狗玩耍的一段話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