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龍的傳人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他身高七尺,滿腹經綸,做事雷厲風行,剛直不阿,以嚴明著稱。有兵略,擅武藝,能左右射;但是也有性格剛烈自負,好謾罵人。從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到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14年間,曾經先後三次赴遼,對當時遼東戰局產生重大影響。第一次赴遼

    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實行軍屯,修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

    第二次赴遼,經略遼東

    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經略楊鎬指揮的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戰後,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熊廷弼到任後,立斬逃將,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親巡瀋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

    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組織精悍騎兵四處遊擊襲擾後金,並聯合北韓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

    第三次赴遼,經撫不和

    和巡撫王化貞不和,二人一主戰一主和,然而朝廷上爭論的結果是支援王化貞而放棄熊廷弼的策略。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僅有數千軍士。王化貞不聽節制,計劃以降敵明將李永芳作為內應,發動進攻。結果王化貞被後金軍殺的大敗廣寧失收。王化貞建議再設法阻擊後金軍隊,熊廷弼認為事已不可為,遂撤回山海關。後為閹黨陷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有過。

    熊廷弼對後金有足夠的人識,也有應對的辦法。但是他為人性格剛烈自負,好謾罵人不善團結,處事不秘。於朝中重臣感情不深。除了萬曆帝能好好用他,天啟即位後黨爭愈演愈烈,後為閹黨所陷害。自毀長城,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

  • 2 # 大白熊返利

    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並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臺一百餘座,還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於是遼東局勢有所好轉。

    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時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

    明清之際,兵急如火。戰端迭起,熊廷弼臨危受命三至遼邊,每至必有建樹,其文韜武略獲譽於朝野,是明季不可多得的御邊良帥。但天啟五年(1625)八月,他竟被宦官魏忠賢以廣寧之敗的罪名殺害了。東廠認定熊延弼夥同京城東林黨人私通女真部落妄圖推翻大明江山。熹宗帝大怒,責令魏忠賢嚴查。遼東總兵熊延弼被誘騙被捕後被殺害。

  • 3 # 歷史戰爭

    明朝有兩位悲情人物,一位是袁崇煥,另一位就是熊廷弼。與袁崇煥一樣,熊廷弼是明朝抵禦後金的“城牆”,他曾數次在明朝危難之際站出來力挽狂瀾,讓努爾哈赤忌憚不已。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重要的朝中支柱,卻下場悽慘,不僅被朝廷斬殺,還被傳首九邊,以儆效尤。

    當時間回到熊廷弼剛入官場時,這位士子就已經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熊廷弼是一位讀書人,但他性格剛直不阿,眼睛裡容不得沙子,而萬曆皇帝就是看中他這一點,於是讓他去調查遼東總兵李成梁。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李成梁放棄了寬甸地區的大量領土,將六萬老百姓強制遷移到內地。

    李成梁拋棄國土的行為自然引發諸多大臣彈劾,然而真正讓萬曆皇帝生氣的,是李成梁在遼東勢大,當地的官員幾乎都出自於李氏門下。在萬曆皇帝看來,尾大不掉的李成梁比後金的威脅更大,於是他選派性格剛直的熊廷弼,讓他去調查此案。

    熊廷弼沒有給李成梁任何面子,在他看來,李成梁放棄國土的行為就是叛國,罪當致死,於是熊廷弼將所有的調查結果彙報給萬曆皇帝。而萬曆皇帝等的就是這個,當他看完熊廷弼的彙報以後,將李成梁革了職。就這樣,不到四十歲的熊廷弼將鎮守遼東近三十年的李成梁挑下馬。

    不過回京以後的熊廷弼仕途走的並不順利,他擔任督學期間紀律嚴明,曾淘汰了一大批沒有真才實幹的生員,而這些人多依附東林黨人。陷入黨爭以後,彈劾自然鋪天蓋地,熊廷弼很快就回到家鄉聽候核查。

    然而明朝還是需要熊廷弼,在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遼東岌岌可危。戰後,朝廷緊急召回熊廷弼,任他為遼東經略,前往遼東穩住局勢。很顯然,這是一個火坑,然而熊廷弼沒有絲毫猶豫就跳了進去,還將“大火”給滅了。

    熊廷弼抵達遼東以後,招集流民,修整戰備,迅速將軍心穩定下來。熊廷弼通曉軍事,知道與後金野戰不是上策,於是主張拒敵守城。在熊廷弼打造的鐵桶下,後金始終無法前進。然而就在努爾哈赤愁眉不展時,熊廷弼卻被撤職了,原因依舊是黨爭。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應泰,他上任以後盲目出擊,最終被後金大敗,瀋陽淪陷。而在這危難之際,眾人想到的依舊是熊廷弼。熊廷弼上任以後,仍然主張防守,他甚至提出了放棄遼地,退守山海關,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可是熊廷弼的主張遭到諸多大臣的激烈反對,而遼東巡撫王化貞則支援主動出擊。王化貞的主張顯然更合皇帝的想法,於是他統領著大部分的軍隊,熊廷弼則被架空。

    可是當努爾哈赤的大軍襲來時,王化貞卻落荒而逃,廣寧之戰明軍潰敗。熊廷弼對於這場戰爭的失敗並沒有多大責任,然而東林黨人卻拼命的彈劾他。更致命的是,魏忠賢想扳倒東林黨,於是他構陷熊廷弼向東林黨行賄。就這樣,熊廷弼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天啟五年(1625年),皇帝下令處死熊廷弼,並傳首九邊,而廣寧之戰潰敗的罪魁禍首王化貞卻因為閹黨的庇護活到了崇禎五年。

    熊廷弼守城不出的主張讓他很不討喜,而他棄守遼東的建議更是被許多人詬病。然而熊廷弼數次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於生死存亡之際,他有膽識、有謀略、有能力,是明朝能夠存活的根基。可是明朝卻自毀城牆,先後將熊廷弼與袁崇煥冤殺,而這也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 4 # 於左

    我也來談談熊廷弼。

    首先糾正一點,熊廷弼是個文臣,不是武將。明朝中後期,總督、巡撫都能節制總兵官,指揮打仗,所以有些朋友經常錯誤地以為他們是武將,比如袁崇煥、孫傳庭等人。

    簡單介紹一下熊廷弼的生平。

    熊廷弼,字飛百,湖北江夏人,身材高大,精通射術,而且懂兵法,有膽略,據說還考中過武舉人。也因此,他自視甚高,剛烈急躁,喜歡罵人。

    萬曆二十六年熊廷弼考中進士,做過推官、御史,萬曆三十六年受命巡按遼東,開始真正接觸遼東事務。萬曆三十九年,調任南直隸學政,離開遼東。萬曆四十七年三月,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朝廷任命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代替楊鎬經略遼東。他重整遼東防務,初步穩住陣腳。一年多後,熊廷弼被迫離任,隨即瀋陽、遼陽陷落。

    天啟元年七月,熊廷弼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第二次經略遼東。天啟二年正月,努爾哈赤來犯,廣寧等地失守,熊廷弼帶領大批軍民退入山海關。隨即被判死罪,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熊廷弼被斬於西市,傳首九邊。

    關於對熊廷弼的評價,想說以下幾點:

    第一,在擔任遼東巡按時期,熊廷弼走遍遼東各地,提出過一些很好的建議。

    比如他認為遼東鎮最危險的敵人是努爾哈赤,對遼西的蒙古人應該以安撫為主,以避免整個遼東兩面臨敵的被動局面。明軍的核心策略應該是防守,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佈置機動部隊,在此基礎上選擇時機全力出擊,重創敵人。又建議在遼東大力屯田等等。這一階段,熊廷弼親自參與構建了遼東的防禦體系。

    第二,萬曆四十七年熊廷弼第一次出任遼東經略時,透過誅貪斬懦,嚴明軍令,整頓武備,加固城牆,深挖城濠,在很短的時間內穩定了形勢。

    但此時的熊廷弼已經非常悲觀,認為開原失守之後,遼東的形勢已經不可收拾,所以他強調防禦的策略,在遼瀋一帶投入大筆資金,反對“以遼守遼”的策略,主張從內地徵調部隊。

    第三,天啟元年,熊廷弼第二次經略遼東,堅持防守策略,提出了大而無當的“三方佈置之策”,漫無頭緒。而且態度更為消極,一直守在山海關、右屯等地。戰事稍有不利,就下令燒掉糧草,率軍後撤,毫無鬥志。

    在這期間,他與巡撫王化貞爭權,再一次顯露他的致命缺點,就是脾氣暴躁、傲慢,缺少擔當,喜歡把個人喜好、恩怨與職責相混雜。導致自己被架空,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五千人馬。

    第四,李成梁父子死後,整個遼東基本就沒有努爾哈赤忌憚的人,包括熊廷弼。

    但努爾哈赤是一個精於算計的人,每次出兵都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實際上,遼、沈之戰就算是熊廷弼來指揮,結果也應該差不多。即使沒有王化貞攪局,完全由熊廷弼來指揮廣寧之戰,明軍的勝算也不大。

    整體來看,《明史》對熊廷弼的評價基本算是恰當的:“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曾經長期(數年)盈利的波段交易系統在近期變現能力逐漸變差,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