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之意

    不送回難道還繼續好吃好喝養著啊。

    在蒙古的時候,明英宗已經是太上皇了,瓦剌人拿著這個太上皇,不太好處理。

    本來是想來大明搶一把就走的,然後就搶了個皇帝回來。皇帝搶回來也好,可以訛詐很多錢財,但沒過多久就變成了太上皇,訛不了錢了。而且殺又不好殺,畢竟太上皇也是大明的名義上的領導,殺了以後就不好與大明相見了,都要留一線。

    繼續養著也不合算,如果待遇不好就會讓大明人覺得在侮辱大明,如果待遇太好就覺得搶了個爹回來,而不是打了勝仗。

    所以送回去是最好的,而且還可以離間下太上皇與現皇之間的關係,如果大明發生內戰,說不定還可以再去搶一把。

  • 2 # 一枚蜻蜓

    (1)他主要想把英宗當作人質從明朝取得領土和賠款,也先本想在抓獲英宗後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霸取中原的目的。現在看到明朝于謙等人立即擁戴英宗弟弟繼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成功,瓦次部不僅沒得到便宜,還有了英宗這個累贅,難道要與大明世代為敵嗎明朝已立新君,手上的朱祁鎮這張王牌已失去了價值。

    (2)英宗毫無價值,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也先起初想殺了他,但一位大臣勸說道:“明英宗現在毫無價值,殺了他也沒有意義。明朝既然已經有新皇帝登基,我們倒不如把明英宗放了。這樣一國有兩位國君,必然會產生矛盾,朝中定會起內亂,到時候,我們可以乘機攻打明朝領土,奪取他們的江山,那豈不更好!

    這時瓦剌內部也產生矛盾,可汗脫脫不花私下派使者嚮明朝獻馬議和。同時也先的耳目、反叛的喜寧和一些安插在中原的重要間諜相繼被明朝抓獲處死。在這種情況下也先提出與明朝講和。雖然也先想送還,但明朝那邊還不想要。

    是英宗弟弟景帝卻對迎接哥哥反應冷淡,朱祁鎮的弟弟、已經做了景帝的朱祁鈺已不願放棄皇位,因而內心很不願哥哥回來。朝議時,吏部尚書王直認為“上皇蒙塵,理應迎復”,要求立即派遣使者。朱祁鈺聽了很不高興,反駁道當初是你們要我乾的,現在你們又要影上皇是什麼意思,一句話噎得群臣無言以對。還是于謙從容不迫,他勸景帝說天位已定,別人不會再有別的意思,派使者前往瓦剌商說迎回上皇,有利於消除邊患,聽到皇位不在改動,才放了心。

    果不其然,之後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 3 # 書劍漂零

    明朝廷態度堅決,這個皇帝咱不認了,隨便你們處置吧

    養著吧,浪費糧食

    殺掉吧,又殺不了幾斤肉出來

    所以,還是放了吧

  • 4 # 惡極老人馮人打

    本來認為捉到明英宗這張王牌可以號令天下,統轄中原,沒想到大明又新立景泰帝朱祁鈺,反而讓手中的王牌成了燙手山芋。

    再得到一定的利益之後,再讓王牌發揮點作用,擾亂大明江山也是好的。所以放回明英宗朱祁鎮也是有陰謀成分的。

  • 5 # 所以然者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太師也先號稱帥軍10萬(實際5、6萬人),兵分三路入侵中原。東路2萬進攻遼東,西路1萬攻打甘肅,中路由也先親自統領三萬精銳直擊大同、宣府(宣化),明大同守軍參將吳浩陣亡。由於明朝長城沿線兵力過於分散,各處關堡紛紛失陷,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人於陽和之戰敗死,前線告急!

    才22歲的憤青天子明英宗朱祁鎮,長得一表人才,仰慕祖先沙場雄風,同時也為自己樹立軍威,在身邊親信的縱踴下統兵號稱50萬(實際20萬左右)親征。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監國。由於青年天子沒有戰爭經驗,再加上時間緊迫,糧草、箭矢、彈藥帶的都不多,只是簡單進行了一下戰前動員就雄赳赳開赴大同前線。這情況說是打仗,其實就是一場軍事演習,其實是指望憑大明以往的軍威和浩大的聲勢嚇退蒙古,從而積累皇帝的政治威信。

    從小長於深宮、幼年繼位、涉世未深的英宗,低估了戰爭的殘酷性。

    7月中旬出發,20萬人經過近半月行軍,於8月1日到達大同。也先得知明朝大軍來援,知趣的主動撤回長城以外。如果此時大軍繼續北進,不知明軍虛實的也先,還會繼續向北逃竄,英宗帥20萬人追逐數百里後凱旋,這政治目的即可達到。但原計劃可以嚇退也先的戰前策劃,根本沒做真正打仗的準備,此時弊端開始暴露。沒經過大陣仗的英宗更缺少成熟政客出老千的心理素質,僅派幾千人向北追擊也先,結果在距離大同以北40公里的陽高全軍覆沒。英宗聽了大同監軍太監郭敬帶有誇張性描述的陽高慘敗之後,再考慮自己手裡這幾張準備不足的牌,實在沒有勇氣向北進軍。安排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以也先遠遁,邊境已無戰事為由,帥軍撤回北京,依託北京充足的糧草、彈藥重新做戰爭準備。

    回撤的路線更把心虛膽怯暴露無遺,不敢原路返回,走距蒙古較近的外長城宣府、懷來、居庸關一線,而是折向南走蔚縣、淶源、紫荊關、高碑店繞道回北京。走這條路線並不是王振想回老家蔚縣炫耀自己富貴,對於英宗來講這次撤軍等於逃命,那裡還容他炫耀富貴啊。真實意圖就是走這條路遠離前線,安全,避免在行軍過程中被蒙古從長城某個口子突襲。

    結果走到蔚縣就收到情報:蒙古得知英宗倉促撤軍(在大同就呆了一天),看破明軍心虛膽怯、聲厲內荏的虛實,殺了個回馬槍再次兵臨大同城下。此時英宗更擔心向南繞遠路回京,大軍行動遲緩(半個月才到大同),可能會被也先半路趕上,於是決定重回懷來、居庸關一線,抄近路回京。

    但在土木堡以西被也先趕上,“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負責斷後的吳克忠、吳克勤兄弟戰死,前去救援的朱勇、薛綬遇伏戰敗全軍覆沒。英宗退入土木堡,20萬將士依城固守,也先圍城並佔據城南15裡河水水源。土木堡地勢高,士兵掘井取水未果,向也先求和。也先假意許和,撤軍,趁渴了兩天的明軍蜂擁河邊移營取水混亂之時,縱兵橫擊,明軍大敗。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一干大臣、貴族盡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後吹得天花亂墜,說感化了也先的弟弟,雍容的形象讓所有蒙古兵都對他尊重無比,身邊的人也都對他不離不棄。。。。。。人格魅力強的好像他是耶穌!至於被俘君主的待遇,我不想多說,敬請大家參考宋徽宗等人。

    至於也先為什麼把他放回來,其實還有利益糾葛。也先最初的謀劃不是滅國,而是透過戰爭高壓獲得經濟利益,就像是鴉片戰爭。也先即使有這樣的野心,也不具備這樣的實力,畢竟大明當時的國力不是他一口能吞下的。所以,俘虜英宗之後不斷派使者談判,要求割地、賠款。也先在北京城下吃了于謙的敗仗之後,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明朝朝廷針對也先這一圖謀,迅速做出決定,那就是棄車保帥、另立新君,讓蒙古人手裡的籌碼瞬間貶值。留守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成為景泰帝之後,對於明朝來講也先殺掉英宗朱祁鎮是最好的結果。既可以擺脫皇位繼承的法統問題,還可以借英宗的死激起民族仇恨提升士氣。狡猾的也先也看清了這一點,於是放回自己毫無利用價值,並且還可能被對手利用的廢物一樣的明英宗。放回英宗對於也先來講還可以收到離間明朝朝廷的以外效果,一個國家同時有了兩個皇帝,即使你們有辦法暫時化解矛盾,時間長了也是隱患。一旦兩個皇帝自相殘殺起來,損傷的還是命長的國家實力,對蒙古人來講就又有了機會。果然,幾年後發生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可憐的、拯救了國家的景泰帝,被差點敗了國家的英宗活活餓死在了自己的寢宮。

    所以,不是英宗個人魅力感化蒙古人送他回來,而是也先把他這個毫無用途的廢物,以廢物利用的角度重新安排角色利用了起來,這才送他回來的。

  • 6 # 約定9521

    也先俘獲英宗皇帝,大喜過望。以為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了。誰料想大明重立了皇帝景泰帝。而且在於謙的指揮下去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狠狠的打擊了也先的野心。也先大敗。只好帶著英宗撤回沙漠。這時的英宗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加之政權的更迭。也先被殺。所以新政府把英宗送回去了。

  • 7 # 軍緣鑫播客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瓦剌人敲詐不成,就想到這個不安好心的陰招。誰都明白,朱祁鎮回到大明,就會成為一劑糜爛性毒藥。

    瓦剌能想到,大明自然也能想到。所以,當王直提出迎還英宗時,朱祁鈺有一萬個不願意。他這麼不情願,自然有皇帝癮沒過足的因素,而且有情何以堪無法面對的問題。

    應該說,朱祁鈺還算有良心的人,把老哥軟禁起來而已,沒有動過殺機。在那個特務橫行的明朝,但凡朱祁鈺使個眼色,明英宗早就永垂不朽,哪裡還有奪門之變的機會。

    正因為不好面對,朱祁鈺不希望老哥回來。正因為判斷新皇不容舊皇,瓦剌人才可以免費奉還。

    瓦剌人的目的,就是讓朱祁鎮回去攪局,他們的目標,就是不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統一富強文明的近鄰。

    從這個意義來講,瓦剌人賺大發了,朱祁鎮回去後不但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而且還奉上一份回禮,殺害了瓦剌剋星于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趾出現這種情況是“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