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天山在的來客
周武王能夠順利建立周朝,並消滅商朝,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第一,天時。商朝末年,統治者腐朽沒落,紂王大興土木,殘害忠良。商朝內部分崩離析,對外部各諸侯的控制力減弱,給了周朝發展壯大的機會。周武王乘機擴充勢力,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戰略格局。
第二,地利。周武王所佔地盤,沃野千里,糧草等戰略資源充足。
第三,人和。周武王治理的周王朝井井有條,從上到下團結一心。商朝的地方屬國也出現離心力,開始支援周朝。姜子牙的輔助,讓周武王如虎添翼。周文王的勵精圖治,為周武王打下基礎。
公元1046年,紂王遠征,朝歌守備空虛,周武王乘機進攻,雙方決戰牧野。紂王調動的軍隊臨時倒戈,周武王大獲全勝。
-
3 # 懶惰的讀書客
周代是中國史料記載的第三個王朝,於1046年推翻商朝,定都鎬京,史稱東周。
周前期是商的鄰居,後期隨著周的不斷壯大使商產生警惕,紂王將文王姬昌召來,囚禁於羑里。派人日夜堅守。
姬昌被囚後並未消沉。在獄中推演八卦;大佬就是大佬,將伏羲創造的八卦推演成八八十四卦,推算到商朝,氣數已盡,開始謀劃滅商大計。
姬昌在裡面忙碌,姬昌的兒子以及臣子也沒閒著,四處打點,託關係,走後門最終打通紂王身邊的親信小人,送美女財寶,將姬昌贖回,歸周後,借廢除炮烙之刑,向紂王獻地,獻城池,讓紂王得以安心,並提高自身聲望。
文王,操練兵甲,屯田養士,廣納賢才,又在渭水之濱,得姜太公相助。姜太公的加入,對於滅商之事,如虎添翼。
但文王未成大業,於中途病逝。老子沒完成的事,兒子繼續。 文王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武王姬發繼位,繼續謀劃伐紂。
最終武王順天下大勢,起兵伐紂,經過十多年的準備,彙集各部落,各盟國的軍隊,以上天的號召為名義浩浩殤殤的出發。
周軍一路北上,直至牧野,與商軍展開定居一站,史稱"牧野之戰",紂王聚兵70萬,但估計是誇大了,當時人口才多少,刨去老弱婦孺,就算將奴隸一行算入,估計也就十幾萬,周王軍隊,戰意高亢,商紂軍隊,奴隸百姓摻雜,軍心不穩,很快就被盟軍擊退,牧野一戰大局既定,紂王死於朝歌,武王姬發登位,順天意掌天下。
至此,商,滅亡。
武王登基,分封天下。實分封,建禮樂,創井田,天下共主。
歷史的長河是不斷向前前進的,腐朽落後最終會被拋棄。正如當時的商,也正如後期的周。
東周末年,朝綱混亂,華人暴動,平息後。周天子又強立諸侯,引起諸侯王不滿,至周幽王,大情聖繼位。
幽王當時,為博美人一笑,來了一場空前,盛大的活動,烽火戲諸侯,這場演出成功將高冷的妹妹褒姒的笑點融化了。
你撩妹是開心了,諸侯王不樂意了,大老遠的把我們叫來看你秀恩愛,還沒出場費。個個都是怨氣滿滿。一次就算了,這演出還反覆排練,最終等到真正出場時,演員不約而同的罷演了,諸侯王未到,可正主戎狄可真來了,戎狄大破鎬京,殺了周幽王,搜刮無數珍寶。等到諸侯王趕到,戎狄已縱火揚長而去。
諸侯王將都城牽至洛邑。自此東周滅亡,西周創立。
雖然,烽火戲諸侯之事,還有爭議,但東周確實亡於戎狄之手,東周的長期腐敗,奢靡也最終引發了質變。 歷史的車輪,一直都是滾滾向前,他不會停止,也不會也不會減緩,當你想停下休息或是忘記前進,那麼你終究會被拋棄,你的遠方也終會剩下滾滾煙塵。
回覆列表
周取代商,其實是經歷四代人的努力。
周的歷史,從古父亶公始,經季歷、姬昌(文王)到姬發(武王)。武王姬發繼位後,仍稱西伯,尊姜太公為“太師”,弟弟姬旦(周公)為副手。此時天下諸侯約有三分之二歸向周政權,姬發有實力與殷紂王全面對抗,然而要取代殷商,還不是容易的事。殷商政權已經傳了二十九代,經歷四百多年的風雨還未頑強存在,足以證明此乃偉大的王朝。武王遲遲未發動對殷紂的戰爭,原因有二:第一,以諸侯討伐國君,是以下犯上,在政治上是不利的。第二,紂王是有些本事的,其武力不可小視。
姬發上臺後第九年,舉行一次盛大軍事演習,有八百諸侯前往盟津。這次秀肌肉的軍事演習可視為是對殷商的挑釁,姬發此舉用意深遠:一是確定周邦在諸侯中的領袖地位;二是觀察紂王的反應。
八百諸侯前來觀摩軍演,實際上已是承認姬發“西伯”的霸主地位。有不少諸侯提議道:“紂可伐矣。”姬發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因為殷商尚有微子、箕子與比干等賢人在。
此時的殷商政權雖然腐朽不堪,這幾位賢臣是國之柱石,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可惜的是,紂王很快自毀長城了。首先是微子逃走了,然後箕子裝瘋被囚禁,最慘的是比干被剖心。在我老家,南方的一座小城裡,還留存有一座比干廟,以紀念這位數千年前的名臣。
到這個時候,姬發與姜太公認為伐紂時機已成熟。出兵之前,西伯姬發以龜甲占卜,占卜的結果竟然是不吉。上天似乎為了營造不吉的兆頭,暴風雨突至,電閃雷鳴,眾人無不驚駭。以姬發之英明神武,亦不免猶豫躊躇。關鍵時候,有一人挺身而出,體現出大無畏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殷商腐敗,賢臣盡去,以正義之師伐不義之國,天理昭然,何懼不吉之卜辭乎?
問此人是誰?正是姜子牙!在姜太公的堅持下,姬發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這一年是武王十一年。
十一月,諸侯聯軍在盟津誓師。姬發發表戰前動員演說,這篇演說辭又稱為《泰誓》。在《古文尚書》中,《泰誓》共有三篇,主要內容有三:其一是列舉紂王的種種惡行,其二是說明自己造反的理由;其三是鼓勵全體將士奮勇殺敵。
次年二月甲子,諸侯聯軍抵達殷都郊外的牧野。
決戰是在黎明時打響的。
姬發派太師姜尚帶著一百名勇士,前往殷商兵營前挑戰。紂王仗著自己人多,接受挑戰,把陣式排開。擅長鼓舞士氣的姬發又一次發表戰前演說,該篇演說稱為《牧誓》。
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演說辭,與夏啟的《甘誓》、商湯的《湯誓》都是開國君主在戰場上的講演。《牧誓》有一個明顯不同於另兩篇的特點,該文對行軍佈陣時的佇列要求做了明確指示,無論是在前進時還是攻擊時,都必須要保持隊形的完整。
這一年,紂王上臺已經整整五十二年了。已經看不到當年那個神勇無敵的紂王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老態龍鍾的形象,比肉體衰老更為可哀的是,他的思想早在靡靡之音中變得萎靡不振了。他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不過戰鬥力很令人懷疑,絕大多數人只是臨時拼湊而成。
紂王把臨時拼湊的雜牌軍置於前,中央軍則置於後。聯軍開始發動進攻,四千輛戰車滾滾而來。殷商軍隊的那些臨時工,有幾個人想為暴君、獨夫而戰呢?看到諸侯軍衝殺過來,索性調轉槍頭,紛紛倒戈。商紂的中央軍在諸侯聯軍及倒戈者的雙重打擊之下,傷亡慘重。
《尚書》的《武成篇》中記錄牧野之戰時的慘烈場面,用了一個詞:“血流漂杵”。對於這個說法,後來孟子表示強烈的懷疑,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正義摧毀邪惡,理應是摧枯拉朽,哪來的血流成河?
這種說法實在太過於主觀。姬發一戰而定江山,紂王狗急跳牆,不遺餘力把所有家當都投入,要是沒點實力,他能坐得了五十年江山嗎?牧野之戰是周與商的生死之戰,血流漂杵的慘烈並不奇怪,但顯然殷商人的血流得更多。
牧野之戰,決定了殷商帝國的命運。
紂王戰敗了,他逃回殷都。殷都的守備形同虛設,很快諸侯聯軍如潮水般湧入城內。一生都自以為是的紂王,做夢也沒想到,僅僅是一場戰役,他就徹底輸光了。高傲的他當然不願意向臣子繳械投降,再說了,投降能有活路嗎?
關於紂王的結局,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稱紂王自焚於鹿臺,臨死之際,他還不忘把所珍藏的珠玉戴在自己身上,這是《史記》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見於《竹書紀年》,稱紂王乃是被周武王姬發所俘,他逃到一個名為南單之臺時,被周軍擒獲,後來被處決。
不管哪種說法屬實,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紂王最後死了。據說,姬發對著紂王的屍體射了三箭,並用一把名為“輕呂”的劍在他身上捅幾個窟窿,最後用大黃鉞砍下他的腦袋。
清算完紂王后,緊接著是清算他的女人。史書上多次提到紂王聽信婦人之言,至於他後宮的女人在政治中扮演什麼角色,著實不容易搞清楚。妲己被視為“禍國殃民”的女人,自然難逃一死,她被處決後,與紂王一樣被懸首示眾。我估計到了商紂晚年,妲己也未必受寵,畢竟人老珠黃,而帝王后宮不缺的就是年輕美貌的女人。
真正受到紂王寵幸的兩個妃子,自知沒有活路,懸樑自盡。姬發為了報當年父親被囚之仇,衝著這兩個妃子的屍體各射三箭,然後用劍戳了幾個窟窿,最後用玄鉞砍下她們的腦袋,懸掛在小白旗上。
殷周之戰,以周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商朝壽終正寢,自成湯到紂王,商代共計有二十九個王,四百九十六年,在中國歷史上是長命王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