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ke影菌

    陰平是一個天險,難以透過,行軍困難,因此對此地不甚關注也是情理之中。

    姜維扼守劍閣,與鍾會正面交鋒,難以騰出手去關注陰平,陰平天險,一般將領也難以將大量士兵從這裡偷渡。

    鄧艾也是一場賭博,玩的是心跳,刺激,他能從陰平帶過來計程車兵本來就少,況且深入敵後,補給跟不上,這本來就是劣勢,他們只能力求速戰速決,姜維要是換過氣來,裡應外合,他們都得死在這裡。

    他賭贏了。

    國內的城市看見魏軍天降,以為前線被突破,先鋒城市鮮獻城投降,北地王想阻止劉禪投降,他們組織部隊,是能固守京城的,鄧艾深入作戰,本來就不能耽擱太長時間。

    劉禪不依。

    當年魏延子午谷奇謀就是與鄧艾一個想法,諸葛亮不答應,諸葛亮也知道,魏明帝又怎會是劉禪這種才能平庸之輩!斷然不會獻城投降。

    鄧艾偷渡陰平時,諸葛亮早就去世十幾年了,他又怎能料到十幾年後的情形?而作為一名戰略家姜維顯然是不如諸葛亮的,對各方面防禦沒能做出正確判斷。

  • 2 # 津城沐雨

    第一,陰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甚至根本就無路可走,魏軍走陰平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陰平原來是有守軍的,但因為地勢過於險要,駐軍無大用處,還得浪費人力財力運輸寄養,後來就撤了。

    第三,諸葛亮不可能事事想到,也不可能預知未來。

    第四,蜀魏對峙,蜀軍一直處於攻勢,而魏軍處於守勢,姜維難料魏軍會偷渡陰平。

  • 3 # 改了吧低俗

    這麼說吧,偷渡陰平成功主要原因是劉禪要投降,就像當年劉璋一樣,不想打仗而已,不然關著城門過不幾個月鄧艾能餓死,姜維守住劍閣鄧艾沒有援軍部隊又少,是支援不了太長時間的,只是劉禪不想繼續打仗而已

  • 4 # 聽濤軒書法

    鄧艾偷渡陰平時諸葛亮已經死了多年了,您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留遺言讓姜維守陰平嗎?估計諸葛亮也不會料到鄧艾會偷渡陰平。

    當時姜維屯兵沓中,當得知鍾會帶領主力伐蜀後,不得不退守劍閣。姜維能從沓中全身而退就已經是奇蹟了,當時魏國是多路軍隊齊下,而蜀國前方只有姜維一支力量。

    面對多路魏軍,姜維只能選擇必經之路鎮守,劍閣就是入蜀畢竟之路。而陰平是七百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帶,根本沒有路可以走。即使魏軍過去也不可能有大部隊透過,而陰平之後還有江油、綿竹的守軍。所以,如果姜維的隊友給力,完全可以消滅鄧艾的偷渡小分隊。

    怎奈江油的守將馬邈不放一槍一炮就投降了,這使得鄧艾有了補給基地,戰況急轉直下。隨後在綿竹鄧艾消滅了諸葛詹父子,這時成都就暴露在鄧艾的面前了。如果劉禪堅守成都蜀國也不至於滅亡。

    姜維在劍閣把鍾會率領的十三萬魏軍擋在外面,鍾會根本無計可施。如果成都可以堅持一下,姜維就可以回師救援,那鄧艾就是甕中之鱉,可惜劉禪不是英明的君主。

    其實鄧艾偷渡陰平也有些運氣成分,江油守將馬邈的投降給了鄧艾機會,也許馬邈以為劍閣已經失手了,所以投降了。如果他不投降鄧艾就是死路一條。姜維憑一己之力與魏作戰,將魏軍擋在劍閣,但隊友太不給力,這也許就是蜀國滅亡的徵兆。

  • 5 # 無奈且向上

    這就有點冤枉諸葛亮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陰平小道有駐軍防守,只是諸葛亮逝世多年,因攻守方略不同,這些駐軍被撤。

    鄧艾偷渡陰平,一來是對鍾會做主帥不滿,不願受其節制,所以提出分兵。二來是要搶攻蜀的頭功,實際有點賭博的味道。三是料定鍾會在劍閣牽制了姜維的所有主力,成都周圍防備一定鬆懈,可保一擊成功。

    在鄧艾軍翻越700裡的崇山峻嶺後,已經是人困馬乏狼狽到了極點。這是看到有幾處廢棄的營壘,鄧艾不僅拍額稱幸,對部下講,這一定是諸葛亮在世時設的營壘,現在被他們廢棄了。如果諸葛亮活著,在這裡駐兵,我們都死無葬身之地。心裡暗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所以說,不是諸葛亮不讓姜維守,是姜維調整了攻防策略,放棄了陰平小道的守衛。

  • 6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一句話,姜維離大將之才還差一部。廖化講的好。將軍你連年興兵,不知道收斂,大禍不遠了。能力不比別人高。人數沒有別人多,地勢沒有人家好。在這麼多不利的情況,你還窮兵黷武,國家離滅亡也不遠了。就才廖化這幾句話就能看到國家的滅亡給姜維是離不開的。所以該首的地方,姜維都想不到。這就是姜維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大將軍還是有一步之遙。

  • 7 # 風雲天奇

    諸葛亮知道陰平的重要性,提前準備過,但是諸葛亮死後,被劉禪荒廢了,而且姜維主張北伐,他也沒想到鄧艾會偷渡陰平。

    當時姜維正在劍閣抵擋鍾會的大軍,而且,蜀漢連年北伐,兵力無法與曹魏相抗衡。

    最主要的一點,姜維沒有想到鄧艾會走陰平小道,當時鄧艾計策成功之後,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鄧艾的成功在於出其不意,打仗敢於冒險,出奇制勝。

  • 8 # 文史磚家

    作為三國時期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為了蜀漢的生存與發展真可謂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即使在臨終前依然牽掛著國家的安危。諸葛亮臨終前,曾叮囑姜維一段很重要的話,若後者能聽從可保蜀漢百年國運,可惜姜維卻並沒有當回事,結果導致國家滅亡。那麼,姜維是何人?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是什麼?姜維為何不聽從?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在魏朝官至天水郡參軍,以足智多謀、膽大心細著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姜維因被太守馬遵懷疑有通敵之心,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果真投降了蜀漢,時在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得到姜維後大為興奮,在寫給心腹幕僚蔣琬的信中,曾特意誇讚他是涼州上士,極有膽略(詳情見《三國志·卷四十四》),將來必成大事。

    姜維歸降蜀漢後,起初擔任倉曹掾、奉義將軍,不久便奉命統領五六千虎步軍,跟隨諸葛亮奮戰在北伐前線上,因屢立戰功,逐漸升遷至中監軍、徵西將軍,被諸葛亮視為左膀右臂和北伐事業的“接班人”。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臨終前將後事託付於姜維,命他次於魏延斷後,率主力回返四川。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除了將北伐事務託付給姜維外,還特別提到加強防守陰平古道的重要性,並叮囑他道:“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言下之意,若姜維聽從自己的安排,至少可以保住蜀漢百年國運。從此後的事態發展來看,諸葛亮的擔憂的確極有道理。

    陰平之地即陰平古道,是涼州通往蜀地的一條捷徑,起自今天甘肅省文縣的鴣衣壩,途經陰平橋,然後翻越摩天嶺,再經唐家河、落衣溝、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清道口等地,最終到達到江油關(今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鄉)為止,按照古時三步二米的習俗推算,全長700餘里。

    陰平古道雖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由於道路狹窄、地勢險要,很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並且數百里無人煙,因此常被視作“鬼門關”,鮮有人能在這裡通行。正因如此,姜維在駐守漢中、沓中期間,並沒有派軍扼守陰平古道,原因無他,不相信魏軍真的敢從這裡穿過去攻打蜀漢。但讓姜維萬萬沒想到的是,正是因為他的盲目自信,給蜀漢招致滅頂之災。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主持北伐大局,在延熙元年(238年)至景耀五年(262年)的24年間,先後11次北伐曹魏,因戰功升遷至大將軍,並在宰相費禕遇害後獨掌兵權。然而姜維的11次北伐無一獲得成功,並導致蜀漢國力耗損過度,將士疲憊不堪,百姓怨聲載道,由此給曹魏伐蜀提供良機。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權臣司馬昭命大將鍾會、鄧艾率軍分路伐蜀。結果當鍾會與姜維對峙於劍閣,勞而無功並準備撤軍之際,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古道,越過700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的進逼江油,迫使守將馬邈投降。江油淪陷後,蜀漢衛將軍諸葛瞻聞訊趕來迎擊鄧艾,結果到達涪縣後卻盤桓不進,又拒絕聽從部將黃崇搶佔險要之地的建議,遂失去破敵良機。

    不久,鄧艾率軍進攻綿竹關,並陣斬諸葛瞻父子,訊息傳至成都後,劉禪君臣無不肝膽俱裂。此時,成都城內雖然尚有數萬軍馬,但大多是老弱病殘、從戰場上潰敗而回的殘軍,以及從市井中臨時招募而來計程車兵,不僅毫無戰鬥力,而且畏敵怯戰,用這樣計程車兵守城,形勢可想而知。再者,以譙周為首的蜀地士人集團又在城內大肆散佈投降論調,更使得堅守禦敵成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最終決定放棄抵抗、選擇投降。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60餘人出城投降,同時又派人曉諭姜維,命他向魏將鍾會投降。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正式滅亡。就這樣,正因為姜維棄守陰平古道,致使鄧艾透過此道偷渡入川,從而奇襲滅蜀。如此說來,姜維實在是有負諸葛亮臨終託付,堪稱國家罪人。

    正因為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所以姜維雖然奉命投降鍾會,但內心深處一直籌劃著復興漢室的計劃。為此,姜維假意攀附鍾會,在贏得後者的信任後,便不斷地唆他排陷鄧艾、割據蜀地造反。鍾會早有謀反之心,果然按照姜維的授意誣陷並逮捕鄧艾,隨即宣佈舉兵討伐司馬昭。然而鍾會、姜維的叛亂行為得不到魏軍將士的支援,最終被監軍衛瓘等人所殺,重奪蜀地、復興漢室的計劃自然成為泡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選擇玉米品種時,優秀玉米品種應該具備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