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章大視野
-
2 # 不老的老法師
漢朝之人皆漢人,五胡在漢皆漢,為漢征戰四方。到了晉朝皆晉人。不曾想晉皇族內部骨肉相殘到極致,不惜命晉人中少數族群攻擊同皇族,於是道統崩壞天下大亂,由皇族內部(漢漢間)引發的族群撕裂不斷惡化,漢漢,漢胡,胡胡間的慘烈大混戰竟歷時300年。直到隋文大帝漢胡一統,重新整合統一為天下皆隋,並由大唐繼承,唐朝之人皆唐人,開創中華歷史頂峰。
-
3 # 翊翊浩浩尉尉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中國北部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長期以來受到壓迫的胡人趁機起兵作亂,整個中原地區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達130多年的分裂割據、互相混戰的動盪時期。
五胡亂華的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經濟因素。胡人是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靠天吃飯”比農耕民族更嚴重,一旦遭遇乾旱馬牛羊就沒草吃,那麼人也沒飯吃了;而且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物質匱乏,自己又不會製造。而中原地區的農業發達,不愁吃穿,生產生活物質豐富,技術先進。當時沒有互市,所以他們會來搶中國的,會想侵佔中國的土地,這種事件無論是晉朝、唐朝、宋朝、明朝都屢見不鮮。
第二,政治因素。自古以來,中國治,則外來侵略少;中國亂,則被侵多。三國的混戰,又加之西晉八王之亂,國家內耗嚴重,也就是說倒退了幾十年。本來就嚮往中原好生活的胡人趁機入侵,建立了政權,而中原無力抵擋。
第三,軍事因素。但凡中原政權,剛建立時軍事都十分強,隨著更新換代漸漸失去了實力。而五胡亂華時剛好在八王之亂後,剛剛從三國混戰中恢復了些許元氣的中原軍隊再次遭受內耗,那麼胡人的勝利就變得理所應當了。
第四,民族政策。正如你所說,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一般都是“貴中華,輕夷狄”,有壓迫就有反抗。
永嘉之亂以後,中國北方長期陷於戰亂,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掌,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同時胡人對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壞使得市民階級的發展停滯,其對當地居民的屠殺與政治上民族的隔離鎮壓導致手工業者在苛刻的重負束約下,對無力改進生產技術,從而迫使商業資本不斷向高利貸治本轉換。
五胡亂華並不是單純的外族內侵,而是漢魏門閥士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三國混戰、五胡亂華就是門閥士族之間優勝劣汰的直觀體現。
-
4 # 大涌178782266
小編是從古代貴族的視角來評價這一歷史時期。中原的農耕文明招來周邊遊牧民族的仰慕並渴望融入,而中原王朝和貴族極端鄙視這些野蠻人,他們被安置在王朝周邊並課以重稅,這些民族一旦瞭解了中原王朝的弱點,怨恨和野性就會被激發出來。五胡亂華是貴族集團對民族融合的一種蔑稱,真正卑鄙和傲慢的,正是這樣與大眾脫節的貴族。造成了更多的戰亂和災難。小編看到了所謂五胡亂華,可沒真正瞭解八王之亂,還有之前的三國,這些都是貴族分疆裂土的背叛和殘忍的搏殺,到現在還拍成影視津津樂道。沒有所謂的五胡亂華就沒有後來的隋唐盛世,就沒有科舉制度。我們正是這些個民族融合祖先的後代。小編何必為那也腐爛的貴族搖旗吶喊?
-
5 # 意識物理學
東漢時把匈奴,羯,氐,羌,鮮卑五族遷入中原地區,本來是靖邊同化之計。將他們就近遷入,與漢民混雜,教以生活生產之道,二代以下,即為漢人了,其語言習性,倫理道德,服飾信仰等等,已無區別,自然服從管理,不但不思反叛,且不必擔外族前來劫甚至入侵,且他們原來所居之地,盡歸漢朝了。
自西漢打敗匈奴以來,周邊的少數民族,基本都是歸了漢,使漢朝疆域空前擴大,但仍然讓他們各居其地,各謀其生,並不準備同化他們。但到了東漢時期,各少數民族欺東漢國弱,發動了多次叛亂,尤其是羌族叛亂,險些推倒了漢朝,這使東漢政府意識到這些少數民族終將反叛,若不早防,一旦發生內亂,四夷必定入侵,那就是亡國滅種。
於是有大臣提出,趁現在尚可以轄制的時候,將五族內遷漢化,那時和同為一家,彼此再無二心,於是遷匈奴于山西河北,遷羌於陝西,遷羯族于山西河南,遷氐人於四川,遷鮮卑于山西河北等等。這些少數民族,分成若干部,編為編戶,各佔一縣之地,以耕種放牧為生,東漢政府嚴密監視,他們逐漸漢化,
在別人的刺刀皮鞭和監視下生存,少數民族的反叛之心日漸增強,只不過東漢採取的是豪強地主式的統治,雖然中央腐敗,但地方勢力強大,所以五胡被壓制,到了三國時期,漢朝滅亡,地方勢力仍然強大,直接轉化為軍閥統治,直到西晉時期,由於實行了腐朽的"士族制度",統治集團日漸衰弱,引起了人民強烈的不滿,這是其覆亡的根本原因。
腐敗是一切變化的根源,士族制不但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同樣也引起了政權內部的叛亂,因為爭奪帝位,八王紛紛造反,西晉政府連八王都打不過,這時匈奴在山西起兵,廣大漢人紛紛參軍,而早已失去民心的西晉軍隊一敗塗地,繼而劉耀率起義軍兩次進攻洛陽,抓住兩個皇帝和大批官僚,押到平陽殺掉,逼得西晉南遷。
自此後南渡的西晉遺臣,經歷了千辛萬苦,卑躬屈膝,才勉強建立了東晉,但皇帝從來也沒有擁有過權力,只是個傀儡而已,而在北方,則陷入了無政府狀態,這給了各少數民族以機會,他們積壓已久的仇恨爆發出來,紛紛起事,自立為帝,而廣大人民紛紛加入,使得少數民族的軍隊勢力極大,摧枯拉朽,粉碎了西晉政權,一共建立了十六個國家,一直亂了三百年,經過三百年民族大融合,才有了以後再次統一的基礎。
要說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就是腐朽透頂計程車族制度,導致其徹底喪失了人心。
回覆列表
其實說起古代中國的“外族”,我們一般用“夷狄”兒子來概括,但這是十分不準確的。
《禮記王制》中寫道:“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簡單來說,就是東方的外族叫夷族,南方的叫蠻族,西方的叫戎族,北方的叫狄族,而居中的,則稱為中華或者華夏,也有稱中國的。
夷狄戎蠻的內遷,其實在西漢中後期就已經出現,但真正的內遷高潮,卻是在東漢時期。根據《漢書》的記載,僅東漢光武帝一朝,就有外族內遷8起之多,內附的人數多少有別,有的數千人,有的只有幾百人。而漢朝的處置方法,大都是將其集中安置在境內,達到人口數額的立縣置官來進行管理。
蠻夷內遷,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注重對道與德的修養。主張“修德以綏遠方”。也就是說,統治者的恩德所到,就會使遠方的人前來歸附,而不需要動用軍隊,用戰爭侵略的手段來掠奪人口財富。
再者,我們知道,在古代,自然災害十分頻繁,生產規模和效率也遠遠比不上現在。普通百姓三五年沒有餓肚子,就已經算是很難的的事情了。因此,人口繁衍也一直受到限制。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衡量大國的一個重要的標準便是人口的多少。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同時也是組建軍隊,保障邦國安全的基礎。到了秦漢大一統的時代,我們說的文景之治,或者說之後西晉的太康之治,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也是人口的繁衍情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夷狄內遷,對充實內地人口,發展經濟,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然而,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夷狄的語言、習俗都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也就意味著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們都不可能融入華夏主體。再者,夷狄內遷,也不一定是因為統治者的恩德所至,更多的是因為種族之間的相互鬥爭或者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他們無法生存,才選擇向內地遷移。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就成了國家安全重大的隱患。人們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又說夷狄生性狡詐貪婪,必然會引起地方的動盪。西晉的江統也在他的《徙戎論》中闡述了戎狄內遷的危害,希望當時的皇帝司馬炎將內遷的夷狄全部遷回原處,給予他們必要的生活物資,讓他們自給自足。
在中央政府執行有序,主明臣賢的時候,這些內遷的夷狄自然翻不起什麼波瀾,然而,一旦政權更迭,或者皇帝昏聵,導致朝政混亂時,他們便有可能趁機而起,興風作浪了。晉惠帝當政時,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內附的各民族便紛紛自立,最終北方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亂之中,北方的漢人甚至近乎絕種。
五胡亂華,夷狄內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中央政府的混亂以及統治失效,才是五胡亂華爆發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