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蜀中快客

    隆中對是三分天下的理論基礎,也是恢復漢室的行動鋼領。

    隆中對主要思想是:聯合東吳,佔據荊州,奪取蜀國,待天下有變,從荊州與漢中兩路出擊,統一北方。

    然而關羽失荊州後,北伐只剩漢中一條路,劉備白帝城託孤,更是令諸葛亮必須為報知遇之恩有所作為。所以在後出師表中表明:蜀國太弱,守肯定守不住,等魏國完成休養生息,蜀國難免滅亡。進也憂,守也憂。不如憑藉諸葛亮還在,伐或許還有一絲成功機會,也讓天下認可諸葛亮不忘先主囑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客觀而言,諸葛亮除了精神上是忠臣

    楷模外,治理蜀國也是深入人心,軍事上少有建樹,政治上確是良相之才。

  • 2 # 海哥fan

    諸葛亮的《隆中對》,只能說理想是美滿的,但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在剛開始時有個好好規劃,有個最高的行動綱領是好的,但執行起來要受諸多的因素和時局的變化影響。自從高傲自大的關羽失荊州並失去自己的生命後,這個最高目標就基本失去意義了,只有求自保的功能,哪裡還能去開疆拓土啊!

  • 3 # 阿呆夢話

    阿呆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的基本國策,戰略綱要。

    劉備正是因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步驟實施,才擺脫了寄人籬下的尷尬境地。從新野的絕境之中走出,一步一步實現了佔荊州、取西川、奪漢中的輝煌,達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勢。

    劉備於219年奪漢中後,稱漢中王,達到了鼎盛時期。

    原本這時候的方略是“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這很明顯,是以防守為主,再安撫周邊,結交好東吳,換得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再透過內修政理來發展經濟、發展實力。

    事實上呢,劉備此刻已經忘記了。劉備覺得自己要地盤有地盤,橫跨三州啊。要人馬有人馬,荊州、西川、漢中、涼州幾路人馬被收編。更何況,曹操如此兇猛的對手,都被打敗在漢中了。天下似乎都唾手可得了。

    說白點,劉備忘記自己姓啥了,把自己看得是又高又大,膨脹得摸不到北了。

    關羽主動進攻樊城,劉備同意。

    諸葛亮等人是反對的,因為還沒到主動出擊的時候。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劉備估計理解錯了。他認為現在就是天下有變。然而,他忘記了,省略了一個步驟:內修政理。一步給跨過去了。

    同樣膨脹的還有關羽,居然不顧“外結好孫權”這一戰略要求,公然搶奪孫權的軍糧,導致了整個戰略佈局被打破。孫劉聯盟的破裂,《隆中對》的戰略也就破了。

    估計諸葛亮聽到關羽丟失荊州的訊息後,那是絕望至極啊,心裡涼透了。

    此刻,諸葛亮就清楚,《隆中對》的戰略成了空話,沒用了,只能放棄了。

    劉備稱帝后,立刻起兵,討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想滅東吳,同曹操爭霸天下。

    諸葛亮當然清楚,清楚這是一個愚蠢的舉動。諸葛亮勸阻過,但是沒有盡力去阻止。為什麼呢?諸葛亮清楚,此刻的劉備已經拋開了隆中對,也拋開了他這個軍事,諸葛亮的份量已經降低很多了。越是阻攔,越是遭到劉備嫉恨,甚至猜疑。

    諸葛亮也清楚,劉備只有吃了苦頭,碰一鼻子灰,才發現諸葛亮是對的。

    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劉備不是碰一鼻子灰,而是僅僅帶了個鼻子回來,落了個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的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諸葛亮猜的對,白帝城託孤,說明劉備重新認識的諸葛亮的重要性。

    保命,苟延殘喘是蜀國的新的戰略。“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被漏掉的一課,重新補上,補課。

    北伐,無奈之舉。不北伐,魏軍就會翻過秦嶺攻打進來。只有把戰場擺在秦嶺以北,遠離本土。以空間換時間,以主動進攻為最好的防守。

    為何有人說諸葛亮算不上治國的賢相?

    這一點,阿呆不贊同。諸葛亮的軍事上只能算一般化,但在治理內政上,絕對是一流的。“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 4 # 明鏡塵

    諸葛亮並沒有放棄隆中對呀?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的治國方針一直是根據他的隆中對來做的,聯合東吳對抗曹操,難道赤壁之戰的成功還不足以說明這一切嗎?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之前一直都是這樣實行的,失敗的原因還是出在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聯手打敗了曹操,這時候劉備就興起了吞併東吳的念頭,只是一時沒有合適的藉口,直到關羽大意失了荊州,還送了性命,這時候就給了劉備藉口,當然關羽的死是個意外,劉備沒這樣想過,諸葛亮也勸過劉備,但是從後來的結果來看並沒有用,劉備攻打東吳也沒有帶上諸葛亮,這才是隆中對失敗的開始。

    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的治國才能一直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尤其是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的很厲害,其實諸葛亮的治國才能還是有的,不然蜀漢最後也不能堅持這麼長時間,不過,諸葛亮的真實水平肯定沒有三國演義裡面的那麼高就對了。

    其實諸葛亮的才能到底如何,歷史書上已經記載的很詳細了,大家可以多看看相關的歷史書籍,光靠想象是沒什麼用的。

  • 5 # 復酸染聯合創始人阿坤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和劉備定下的路線。劉備不在了。劉禪好像對這些不感冒而且有自己的想法。這能怪諸葛亮?諸葛亮冤不冤?

  • 6 # 柿正紅

    《隆中對》的兩路出擊,雙線作戰,自古為軍事大忌。強魏尚且不能,何況弱蜀,完全謬論。諸葛信口開河,譁眾取寵,劉備僅答“善”,未予評價。歷史證明,僅關羽一路出擊,即遭覆滅,

    劉備時期,諸葛只擔負後勤內政工作,從未被派遣領兵作戰。可見劉備不看好其軍事能力。劉備託孤時委任李嚴主管軍事,諸葛仍是主管內政。

    諸葛領兵,唯用親信,趙雲李嚴魏延等劉備選拔的名將,均不重用。趙雲作為疑兵,李嚴被貶庶民,魏延甚至無罪被殺。

    事實證明,諸葛5次北伐,敗多勝少,好戰無功,百姓塗炭。

    然而,透過北伐,諸葛不僅掌控內政,更掌控兵權。獨斷專行,把持朝政,“事無鉅細,鹹覺於亮”。行政及軍事各部門,都由諸葛任命官員。皇帝劉禪完全被架空。諸葛最終實現權傾朝野,凌駕劉禪,號令西蜀。

  • 7 # 驚心鳥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他為劉備爭霸天下制定的戰略規劃。如果這個規劃得以實現,劉備不但能夠稱霸天下,而且能夠實現光復漢室的最高理想。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這個規劃都實施得很好,完全按照諸葛亮設定的路線在進行。

    在東線,劉備佔領了關鍵要點荊州。關羽統領荊州兵馬,北上討伐襄陽的曹仁部,將其壓得喘不過氣來。即便是曹操派出了以于禁為首的援軍,也在水淹七軍之役中被關羽擊敗。可以說此時的東線戰場處於全勝狀態,如果沒有呂蒙攪局,關羽不會大義失荊州。若關羽趁勢擊破襄陽而北上進攻宛洛,曹操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在西線戰場劉備也是節節勝利。在漢中之戰初期,黃忠在定軍山斬殺了曹軍在雍州和長安方面的統帥夏侯淵,使曹軍失去了對漢軍的戰略優勢。劉備從成都率軍北上後,張飛、馬超、劉封、魏延等相繼在漢中會合,將曹操軍團逼迫在渭水河畔。

    雖然曹操親自率軍增援漢中,戰爭的結果卻是以失敗而告終。漢中之戰的失敗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最大的失利,也讓曹軍在西線的佈置瀕臨崩潰。只要花上一段事件穩固漢中的局勢,劉備和關羽兩路大軍合圍,隆中對戰略將得以實現。

    然而關羽的失敗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是最重大的打擊,這讓兩路大軍齊發的設定少了重要的一路。而且荊州的失守意味著益州和漢中東面將直接面對東吳大軍,這從戰略上牽制了西路軍的作戰路線。荊州失去後劉備也曾做出全力奪回的努力,夷陵之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但是由於劉備本人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兩兄弟的死讓他很不理智,所以導致了戰敗。這次戰敗讓劉備方面徹底失去了荊州地盤,隆中對也就執行不下去了。

    關於諸葛亮評價方面,實際上是清朝時候拍清廷馬屁的滿奴走狗說出來的話。在清朝之前的朝代對諸葛亮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尤其是唐宋。這兩朝認為諸葛亮不但是賢相,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軍事家。其文武雙全的本事,讓唐宋兩代人敬佩不已。

    在唐朝時,有杜甫這樣的文豪專門為諸葛亮作詩。唐宋兩代的武成王廟中,位列名將榜之上的十哲中就有諸葛亮。諸葛亮在這樣的國家祭祀中是與張良、孫武等古代名將名相併列的,可見古人對其的推崇和尊敬。

    在清朝時候,由於三國演義的流傳,在社會上有了一個矛盾。如果尊劉就意味著尊明朝正統,這與清朝滿族的統治形成對立。為了幫助清政府維持統治力,滿奴走狗們便開始吹捧曹操。因為曹操是反劉的嘛,這樣就可以把把清朝篡奪明朝說成名正言順的事情。

    為了吹捧曹操,自然要打壓劉備陣營的人物。諸葛亮作為劉備陣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受到滿奴走狗文人潑髒水就變得很正常了。而曹操的至高評價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到很多吹捧曹操的文章,簡稱曹吹。實際上從唐宋兩代的評價來看,曹操與諸葛亮相差很遠,司馬懿也不如諸葛亮,這方面比清廷吹噓的中肯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新星凱爾-庫茲馬有多大機率成為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