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影視愛老宮

    首先感謝邀請,我覺得馮嘉怡的演繹讓我覺得出戲,沒錯就這倆字,齣戲,為什麼這麼說呢1.首先演員演的沒問題,演技也不錯,臺詞表情拿捏得都不錯。但是唯一一點就是讓人感覺太“小氣”了,不夠大氣。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下這個人物的書中原型,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撥亂反正,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此人英明果斷,雖然後期沉迷酒色,怠慢朝政,但是仍是一位明帝。但是呢,放張演員的圖片感受下可能這個長相就讓人無法信服,也可能是之前的角色太讓人入戲啦,演員馮嘉怡出生於1969年,之前演過蝸居,裸婚時代等大熱劇集,14年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中飾演北殺,再放張圖片感受下實在是沒找著正面照,大家自行腦補吧。

    後又在《我的特工爺爺》中出演黑幫老大,壞人演的太像了,以至於在別的電視中看到他的面孔,已經自行想象以後他所做壞事了。

    2.最後讓我們迴歸到電視劇中看看他對唐玄宗的塑造,以及他的發揮。看的出來演員已經非常努力的塑造這個角色,充分的展示了聖人的果斷,以及馭人之術。另外我和大多數網友一樣,在看到他說出第八團全體人員名字時,被他的臺詞功底,表情,演技震撼的一愣一愣的。但是過後我又齣戲了,大佬,我真沒辦法。總體來說演員發揮的挺不錯的,看到網上對他的讚譽也挺高的,但是對於本人來說對他的評價就倆字,齣戲,沒有演出那種唐玄宗的大氣磅礴,之前“小家子的壞”太讓我記憶猶新啦,實在轉不過來。打完收工

  • 2 # 一紙雁書

    個人覺得,《長安十二時辰》中對於唐玄宗這個人物的塑造還是比較成功的。

    唐隆元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氏集團。而後,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從此開始了唐明皇的時代。

    李隆基在當政前期政治上很有作為,勤於政務,所以才開創了開元盛世。不過,這也是唐朝最後的輝煌。

    到後期,李隆基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就是在天寶年間,正是安史之亂之前。這時候,李林甫、楊國忠獨掌 朝政,而皇帝為了享樂,疏於政事,整個國家開始走向衰敗。邊疆戰事不斷,勞民傷財,而皇帝卻沉澱在奸臣給予的太平盛世裡,完全不知道天下已經變了。

    所以,這才有官逼民反。而《長安十二時辰》講的就是在這些虛假繁華背後的滄涼。

    演員馮佳怡發揮不錯,把唐玄宗後期的昏庸、懈怠、享樂以及面對大的變故,作為一個曾經經歷過唐隆政變的君王那種臨危不亂演得很好,也很細膩。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即便落入賊人之手,但依舊由著君王的豪氣,不像那些沒有經歷過動盪的皇帝。

    故事試影象人們展示,一個曾經很有作為的君王,在老年經歷了大變故,差一點丟了性命之後會對國家、民族有一些改變。其實,這種想法有些天真了。一塊牆爛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就算想補,也很難補起來了。

    所以,後面重用外族,似乎也是為了補東牆,但卻不知道,東牆可能沒有補起來,西牆更危險。這也是大唐逐漸衰落的根本。

    他還有雄心,但大唐早已經不是他能左右的那個大唐,天下也不是他曾經掌控的那個天下。他好像只是上課打了一下瞌睡,但世界早已經換了另一個面孔。有點悲哀!

  • 3 # 有歷史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玄宗,人設涉及的位面有這麼幾個:

    一、開元盛世的締造者。

    二、對兒子猜防極深的父親。

    三、驕傲自大且看不到王朝弊病的皇帝。

    四、早年英武晚年顢頇。

    這個人物定位,基本上符合了唐玄宗的部分真實面目。而且由於沒有涉及到玄宗朝過多的政治大事,基本上圍繞的是玄宗個人化的形象氣質,所以這個人物還是相當能立得住的。舉其中兩段。

    其一,玄宗在花萼樓對蕭規曉以大義。玄宗居然能記住烽燧堡二百多個為國捐軀計程車兵,這體現了他對大唐子民的愛護與關心。這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非常紮實的註腳,體現出玄宗數十年對國家大政的操持與用心。

    其二,玄宗被送到貧民區後的痛心疾首。他起初自負於開元盛世的輝煌成就,不願相信民間這種苦難的現象,但一再看到平民吃不好飯,到最後無奈地承認了自己治下這種兩極分化的局面。實際上一定程度反映出,晚年玄宗疏於理政、不願關心民間疾苦的面貌。

    當然,藝術是有一定誇張的。劇中一些片段,也有那麼點不太合理。比如宴會上發表的不願將天下交給太子這種沒有經歷過世事的人,看似十分開明,還把賀知章打動了。這個與歷史真實是有出入的。

    封建王朝的皇帝,視血胤重於一切。哪怕兒子是個白痴,也要將皇位傳承之,絕不會出現拱手把自家的皇權轉讓給臣子。玄宗清醒地看出兒子們的紈絝固然是真的,但要說他願意把皇權留給賢明的臣子,這大概就是編劇的夢囈了。實際上唐玄宗雖然對肅宗雖然提防,怕他效法自己當年搞政變提前奪位,但他卻從來沒有廢掉太子把皇位交給李林甫、楊國忠的想法。

    至於馮嘉怡的發揮嘛,還算線上。但相比尹鑄勝老師的深藏不露、韓童生老師的爐火純青,還是有些用力過猛的情況吧。畢竟皇帝這種角色,還是不能太過憤青的。

  • 4 # 葉葉阿紫

    太喜歡這個演員了,從蝸居就注意到,蝸居里面那個嬉皮笑臉的混混樣的人,到了浮沉裡面演一個CEO,幾乎沒有一句臺詞,就一個眼神,CEO的身份就立住了。

    神奇的演員就是這樣,貌似批了一層橡皮泥的皮,隨便捏一捏就是一個新的人物。

    從此對這個演員沉迷不可自拔,凡他演得角色都要多看兩眼。

  • 5 # 軸心時代講堂

    <<長安十二時辰>>相當佩服作者的深度剖析,看完電視結局之後,終於明白,影響一個朝代盛衰的內在原因------創業期的群體思維在於"信仰效業,精治濟壽."大唐初期,君主賢明,臣子廉政,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有使命,有信仰;大唐功成期的官場思維則在於"利慾效業,腐制敗壽."大唐後期,群臣爭權奪利,有私慾,有貪圖.而今企業也如此.

    我們今日依舊夢縈古往盛世朝代的繁榮究竟如何?且極度好奇盛世過後為何又驟然衰敗?大唐更是這一盛衰轉變規循中最為奇怪的註腳,其原因就出在唐玄宗這個人身上,他既是盛世的締造者,他又是盛世的終結者;他對大唐命運的影響充滿了雙向性.初期的"信仰效業,精治濟壽."後來的"利慾效業,腐制敗壽."他不像漢武大帝能輝煌到底,他亦不像康熙大帝能福壽十全,他類似於梁武帝,卻比梁武帝處於更強大的王朝.世人對他78年人生有近45年皇帝的印象太過深刻,太過好奇.

    作者以張小敬這個小人物來傾訴,歷史規循發展上的不可抗性,既使最終張小敬救了唐玄宗,然而唐玄宗晚年的整個朝野也已不是曾經唐玄宗青年的朝野.

    1,盛世繁華既是物產富足,人丁興旺;卻又是集體爭利,團隊貪腐.

    在何監對話唐玄宗那一段,我們可以想像,我們也會去追問,為何後來的唐玄宗不像年輕時一樣,勵精圖志?原因很多,而這當中最深的原因是曾經的"信仰"已經不復存在,這在那個盛世,已然早被盛世的繁華給迷失了,整個長安城的官員都在官位和權利爭鬥中糾纏,他們的人生依據是在職位上的職責功績能為自己的官位提升做好十足的鋪墊,職責環環相扣上的權利黨爭,太子鬥臣相,繁鎖的相互監管制約,讓抓造事者的效率一拖再拖,最終釀成大錯,這是制度腐敗的根本.

    張小靜對李泌說過一句很有效果的話,"我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為抓真兇,闖過一道道制度橫線,最終找到真相.這是那個時代難能可貴的.然而他們只是小人物,已然無法改變歷史的車輪.

    2,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是怎麼來的?

    唐玄宗經歷了兩次政變最終奪得皇位,登位後立年號"開元",先後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這一群人都是那個時代對政治極為具有信仰的一批人,對改善唐朝制度,加強唐王朝的政體實效實踐都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他們和唐玄宗一起在信仰的力量下勵精圖志從而開創了"開元盛世".這過程是個循循漸進的過程,是他們撐起了大唐盛世之初有信仰的風氣,但一切的改變也在這其中,唐玄宗卻未有察覺.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唐玄宗與何監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任用賢相的本領十分自豪,這是他更相信臣相的辦事信用而不信任爭權政變在他身上發生多次的王子的真正內在.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武則天,或是太平公主或是自己,這個家族皇權上的血腥味,始終讓他擔憂.而宰相臣子,在這裡面還未有反判者,因此他的內心決斷,放權給臣子更加可靠.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馬伯庸先生,寫出了很深的內在,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封建王朝的盛衰規循都深藏在那個時代的人群面貌裡,勢不可擋的群臣作亂比之於王子奪權更傷害王朝的命運.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最終毀滅了大唐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一的孩子總是偷偷看小說,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