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化無為

    因為在正史或野史的作者潛意識裡都把劉備視為皇朝正統,而諸葛亮一生為劉備嘔心瀝血,當然得作為正面人物來宣傳。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託孤重臣,對曹魏還是有很大的貢獻的,只因為他一生謹小慎微牢牢把持朝政和軍權不放,以求自保,其孫司馬炎廢魏建立晉王朝,這筆帳也是要算上司馬懿的,故不忠之名難逃,在作者的忠君潛意識裡當然是個大反派

  • 2 # 人飲水思源人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蜀漢耗盡了心血,而司馬懿最為人所不齒的是他篡奪了曹魏的江山,手段陰狠,陰謀詭計不是為了效忠國家,他能有今天也是曹操三代重用他的結果,他和他的子孫卻好不僅不知感激反而逼宮篡位,這在崇善忠義的三國時期為大家所不恥。

    諸葛亮能神話,是因為大家喜愛的結果。如果他不值得神話,就不會有三國演義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做事謹慎,在蜀國後期,明知不可為卻想改天換地,六出祁山失敗而歸。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恢復漢室江山。人家劉備從一開始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就連在蜀地稱帝國家的名字都叫蜀漢。

    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生龍活虎,國家一片欣欣向榮。他此時的地位如同當年的曹操,但是他就是不取劉嬋而代之,他在外出打仗之時還惦記著國內的事情,真是事無鉅細。雖然最後病逝五丈原,沒能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天下人很欽佩,所以不管是正史是小說,諸葛亮都被塑造成正面人物。

    司馬懿及其家族當時的地位其實和諸葛亮相當,國家人權都掌握在司馬一家。司馬一家和諸葛亮有根本的區別,他們一掌權,就想著怎麼取而代之,而不是如何報答如何建功立業。三國後期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們早就知道司馬懿不是好東西,篡權奪位玩的爐火純青。在人們欽佩關羽的忠義時,對司馬懿嗤之以鼻,對司馬家族更是蔑視,從心裡看不起。所以在後世的小說故事,或正史等司馬懿都以反面形象出現。這也是人們對他厭惡的結果。

  • 3 # 聚賢莊莊主莊聚賢

    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一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另一個是竊國之賊。就連皇帝的皇位開路不正自己都害怕更別說為人臣子的了。晉國從開國到結束都有一種害怕別人突然找他算賬和他爭奪天下的感覺,名不正言不順江山都坐不穩。如果諸葛亮取劉嬋而代之估計也不會有今天的名聲。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不會歌頌甚至鼓勵篡權竊國之人。

  • 4 # 永遠在路上2096

    不論劉備系惠帝皇叔的真實性與否,但,借皇叔之名光復漢室,兵出有名,正是劉備的聰明之處,也是吸引諸葛亮捨身效力,建功立業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諸葛亮一定意義上始終是一個維護漢室正統的正義的形象,這是後世帝王家必要和必須去塑造和推崇的,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這種忠誠衛士的標杆形象完全是統治階層需要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看,無可厚非,這也是普世價值觀的體現,當然值得後世傳承與歌頌。反觀司馬懿,雖才能與氣度非凡,但其祖孫三代陰謀篡權奪位開創兩晉基業的反叛形象對後人的影響太過深遠,是歷史上透過陰謀政變使國號異姓的少有的一次,為後人做出了一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極壞的示範,以致造成中國南北朝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其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廣受後世詬病。因此單論政治操守,司馬懿當然難以被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所接受,被歷史列為反面理所當然。

  • 5 # 星海拾史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人們在創造文學形象中往往會參雜個人的喜好,個人的喜好通常會被社會主流思想所影響。在現代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古代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諸葛亮才是忠臣,司馬懿則是亂臣賊子。其實再好的史書也包含著一定的文學特點,司馬遷的《史記》也是極好的散文,連史書尚且有個人喜好,何況一般的普世文學。

    司馬懿是三朝託孤大臣,他的地位和名聲至少不會比諸葛亮差,可是司馬氏篡了國,這是不可原諒的。現在有人會幫曹操平反,說他是大英雄,在於曹操真的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情,也基本統一了動亂的中原,假以時日天下應該屬於魏的天下,可惜半路竄出個“司馬懿”,竊國的名頭是逃不掉的,晉很大意義上是偷來的。偷來的國家不僅僅是現代人唾棄,古代人也唾棄。人家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被你這個小人輕而易舉的竄了,你憑什麼呀?光彩不光彩啊?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當時大多數士人的看法,阮籍、嵇康這些名流是非常厭惡那個朝廷的。再者晉留給歷史的是一個爛攤子,兩晉南北朝是公認的亂世,再加上五胡亂華,蠻夷入主中原,竊了國還治理不好,就是罪上加罪。

    司馬懿的名聲不好自古有之,每一代人都覺得他陰險狡詐、違背道義,他的形象還能好嗎?而諸葛亮又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聞名,這就是赤裸裸的對比啊。不說正史,就說野史,個人喜好尤為重要,英雄通常最受歡迎,劉備、曹操、孫策都能稱為英雄,都是南征北戰打天下的主,而司馬懿呢?玩些權謀之術能叫英雄?不算英雄的話,治國功臣算嗎?可是竊國奸臣能算功臣?

  • 6 # 青史幾名姓

    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中說,歷史事實不過是歷史學家的事實,歷史學家的詮釋並融入後者的思想認識與情感體驗。

    簡單地說,諸葛亮輔佐劉備,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劉備臨死前將舉國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依然盡心竭力地輔佐劉禪,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他對於後世來說是一種道德楷模。

    反觀司馬懿,儘管他有不亞於諸葛亮的才能,可他是篡權者,是陰謀家,是歷代皇帝所厭惡和畏懼的。

    就像春秋時期的鄭莊公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梟雄,但因為他以臣傷君,擊敗了周桓王的軍隊,後世史書中留下的都是罵名,司馬懿也是如此,違反了傳統道德觀念的規範,自然會被刻畫成反面人物。

  • 7 # 春秋風雲

    諸葛亮和司馬懿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先說共同點,兩人的青少年時代,都在名師手下學習,有著淵博的知識;兩人各為其主執掌大權,一為蜀漢,一為曹魏。就權利而言,諸葛亮掌軍政大權,司馬懿僅掌軍權;兩人都非等閒之輩,一個聰明機靈,一個老謀深算,一個高瞻遠矚,一個步步為營;不同點是:兩人都是託孤重臣,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全心全意為蜀漢,一個鷹視狼顧、心懷鬼胎,竭盡全力簒江山。

    武王伐紂,奪了商朝江山,多數人說他一個好;趙匡胤奪了後周的江山,也沒多少人罵他壞;司馬懿奪了曹魏的江山,怎麼那麼多人非議他?還把他當成反面形象,而與他同時代的諸葛亮,卻當作正面形象,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逐一分析。

    中華民族,自孔夫子倡導克己復禮以來,上自士大夫,下自平民百姓,皆以儒家思想為準則,崇尚禮義仁智信。諸葛亮身為臣子,不篡位,不欺君,是為禮;能簒位卻不篡位,能欺君卻不欺君,是為義;忠心為國,勤政愛民,是為仁;上馬安邦,下馬安民,是為智;不負重託,不忘初心,是為信;反觀司馬懿,身為臣子篡權謀逆,為非禮;世受皇恩,不思報答,是為不義;圖謀不軌、以下犯上,是為不仁;不講秩序,師出無名,是為不智;受人之託,卻不忠人之事,是為不信;所以,在士大夫階層,在文化人階層,諸葛亮是大家認可的正面形象;而司馬懿則成了反面形象。

    從統治階級的立場來看,他們只希望長治久安,江山代代相傳。沒有哪個統治者會喜歡別人篡他的位;沒有哪個統治者不喜歡忠臣;,把忠臣作為正面形象宣傳,會湧現更多的忠臣;把反面形象加入貶抑,就會減少奷臣,甚至可以讓全社會發現奷臣,檢舉奷臣,批評奷臣。

    作為普通平民,按說別人篡不篡權,給他沒有關係。可事實上,普通平民也喜歡諸葛亮,而不喜歡司馬懿,這是一個很奇怪,又很耐人尋味的問題。仔細想想,可能是這樣的:作為基層的人民群眾,是最希望社會公開、公平、公正的群體,也最希望統治階級講究禮義仁智信,那樣他們才有出路。而司馬懿作為一個簒位者,自然不屬於一個光明正大的人,更不屬於禮義仁智信的人,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陰險小人。平民吃怕了小人的虧,自然不喜歡小人。小人做了皇帝,豈不要害天下蒼生?所以,老百姓一直傳唱諸葛亮美名,而貶損司馬懿的形象!

  • 8 # 追故鄉的雲

    從當代的職業管理人來看,諸葛亮也是不折不扣的楷模。位高權重,卻不以權謀私,秉公做事,卻不徇私情。一心一意只想著為老闆辦事,哪裡去找這麼好的職業經理人。

    從歷史長河來看,作為儒家的典型代表,諸葛亮作為士大夫的楷模,問鼎帝師,位高權重,卻又深得帝王信任,這是多數政治家追求的崇高理想。

    作為古代統治者來說,為人臣者,安守本分,又盡職盡責,忠心耿耿,為蜀漢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人臣的表現,是每代帝王苦苦追尋的物件 。必須加以表彰與引導。

    特別是在唐宋以前,家國天下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統一建立起來,統治者更多地靠軍事來維護統治之時,帝王就特別渴望這樣的人才來輔佐自己,保證江山的管理。

    而司馬懿、曹操之輩在古代行嬗變之舉,當然不能流芳後事了,這與封建正階級的正統思想是不符的。古代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靠造反得來的政權,但基本上都把造反定位最大的罪名。

    所以,司馬懿在歷史和野史上的人物形象肯定是反面了。

    比如大家知道 的關公的形象,始終以忠勇為世。但還是“忠”字,讓關公,流行了上千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家將裡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是潘美嗎?潘美是忠臣為何楊家將中變成了大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