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話靚靚
-
2 # 大千趣生活1066
評書《楊家將》伴隨很多人小時候的記憶。“一口金刀八杆槍,遼兵聞風喪膽寒”,楊家將對大宋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將遭受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楊家將被遼軍圍困在二郎山的狼心窩,楊業寧死不屈,碰李陵碑而死。楊家的七個兒子,“七子去六子還”,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奸賊潘仁美萬箭射死,只剩六郎一人回來。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到底是怎樣的?
一、楊業和楊家將
楊業(929年?-986年),北宋抗遼名將,初名重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時善於騎射,忠烈武勇,很有智謀。北漢建立後,楊業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以驍勇遠近聞名,屢立戰功。被賜姓為劉,改名繼業。後任建雄軍節度使,被稱為“太原驍將”。
公元979年,宋太宗攻滅北漢後,知道楊業的大名,召見他,授右領軍衛大將軍,又任命為鄭州防禦使。後又命楊業駐守邊境,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980年,遼軍入侵,楊業配合潘美自雁門往南從背後夾攻遼軍,大敗遼軍。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但楊業一介降將,未及一年便立功邊境,守邊的其他將領對他嫉恨,秘密向宋太宗上書進讒。宋太宗用人不疑,將讒書封送楊業,以示對楊業的信任。
公元986年,楊業在“雍熙北伐”中力盡被俘,絕食殉國,追贈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與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三代並稱名將,號為“楊家將”。
但在歷史中,楊家真正上戰場的只有楊業和他的兩個兒子,大郎楊延玉和六郎楊延昭。其餘的兒子都未上過戰場。大郎楊延玉與遼國作戰陣亡。楊業死後,宋太宗給了楊家很多賞賜,並讓其餘兒子做官。二郎楊延浦,任供奉官;三郎楊延訓,任供奉官;四郎楊延瑰,任殿直;五郎楊延貴,任殿直;六郎楊延昭,任防禦使;七郎楊延彬,任殿直。
二、潘美和潘仁美
潘仁美,《楊家將》小說中的大奸臣。潘仁美公報私仇,看楊業陷入重圍,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但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潘美攻滅南漢,隨曹彬滅南唐,隨宋太宗滅北漢,立下赫赫戰功。是配饗太宗廟庭三人之一。潘美在宋真宗時代又追封為鄭王。在宋史中評價很高。
有人認為,潘美嫉妒楊業的才能和威名,其實潘美戰功卓著,根本沒必要嫉妒楊業。真實情況是,潘美當時是當地的軍區司令。從楊業歸宋擔任邊防職務直到壯烈殉國,楊業一直是潘美的部下,楊業的戰功自然也是潘美的戰功。共同保衛邊防大約七年之久。中間還打了大勝仗。公元980年大敗遼軍,實際上楊業是在潘美指揮下夾擊遼軍,潘美因功被封為代國公。
楊業殉國後,潘美受到嚴厲處分,被貶官三級,後來逐漸起用,991年,加官同平章事,不久去世,死後諡號“武惠”。999年,宋真宗將潘美等三位大臣列於宋太宗庭廟配饗祭祀。小說裡說潘仁美被開封府尹寇準殺了,但其實潘美991年在太原去世,而寇準當開封府尹是在11年以後了,他倆根本沒見過面。
三、是潘美害死了楊業嗎?
史書記載王侁(shēn)是始作俑者。
當時王侁是雲、應州兵馬都監,是地方軍事主官。王侁本人也有戰功,但其為人“性剛愎”。在雍熙北伐不利,護送百姓內遷時,先是 “以語激楊業”,在陳家谷不聽潘美勸阻擅自帶兵去爭功,離開谷口,後知道楊業兵敗後又領兵退卻。導致楊業因力戰陷於陣被俘。而潘美作為主帥不能制約部下肆意妄為,負有責任。
但是唐宋時期的監軍制度,導致監軍的話事權很大,主帥不能制也是事實。(唐朝玄宗時監軍邊令誠誣陷主帥高仙芝,導致高仙芝被冤殺。)
史書記載如下:
雍熙三年(986年)春天,宋太宗伐遼,力圖奪回燕雲十六州,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順利奪回寰、朔、雲、應四州。但北宋第一悍將曹彬所率領的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宋太宗命令潘美、楊業等撤軍,同時護送四州百姓內遷,護送邊民內遷到達狼牙村。
這時候,遼國蕭太后親征,率領軍隊十多萬人重新攻陷了寰州。
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軍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回去,先從離我們最遠的州撤離百姓,我帶著部隊和遼軍斡旋,不要起正面衝突,在石碣谷設下埋伏打遼軍一個措手不及,那麼百姓的撤離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建軍王侁反駁他說:“我們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我軍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 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也贊成王侁。
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的。”
王侁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
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那我就當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楊業將要出發,又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只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楊業並指著陳家谷口說:
“請各位將軍把步兵和弓箭手埋伏在這裡,分成左右兩翼準備支援,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伏兵夾擊敵人救援我,否則,我只怕會全軍覆沒了。”
潘美和王侁帶領部下士兵在陳家谷口排好陣式。從寅時一直守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託邏臺,瞭望前面戰場,以為契丹軍隊被楊業打敗逃走,就想與楊業爭功,馬上帶領軍隊離開陳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擋,於是(王侁)帶領軍隊沿著交河向西南前進了二十里。不久,聽到了楊業兵敗的訊息,立即指揮軍隊退卻。
楊業奮力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到達了谷口。他望見谷口無救兵,就捶胸悲慟。只能接著率部下兵士奮力作戰,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於是被契丹軍隊俘虜。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楊業於是仰天長嘆道:“皇帝待我恩重,我本來指望可以討伐敵人、保衛邊疆來報答皇恩,誰知卻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軍隊遭慘敗,我還有什麼臉面活下來呢!” 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殉國後,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後遇大赦,被任命為均州團練副使,994年病死。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
《楊家將》這部小說,非常精彩,講述楊氏一門,忠君愛國,保家衛土,抵抗入侵者的精彩故事。書中的“太師”潘仁美奸詐無比,嫉賢妒能,然後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探討。
1.“潘仁美”,其實叫潘美,原來是柴榮的部將,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升為大將,曾作為元帥南征,滅南漢,在北宋的開國諸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帥才。而實事求是的說,潘美后來對“遼”的作戰中確實也吃過敗仗。但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誇張”
2.北宋雍熙三年,北伐遼國,宋室四路出兵,潘美自己率“獨立團”兵出雁門關。最初趁遼軍不備,連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四州。然而“遼國”也不是吃素的,遼國也擊敗了宋室的東路主力,然後名將耶律斜軫、蕭撻凜追擊潘美所部宋軍,而潘美因為措置失當原因也遭到重創慘遭失利。而 “楊令公”在這次戰役中,被生擒,成為潘楊案的肇始。
說句實話,這場北伐戰役中,主要被“問責”的人,應該是宋太宗趙匡義,他自己“廟算不當”對前線軍隊,過於嚴苛,不能適當放權,導致這次戰役的失利,還有就是“遼國”也不是“紙老虎”那時“遼國”算是春秋鼎盛時期,名將也不少,不遜色於宋室名將,而這次北伐的失敗是,“整體的失敗”所以,個人感覺,硬要潘美一個人背這口“黑鍋”確實有點。。。。
3.至於“楊令公”的死,主要是監軍王侁的主要責任,當時遼軍將至,宋廷命潘美將雲、應、寰、朔四州之民內遷,楊業多年在北部邊境活動,熟知遼國情況,建議分兵據守應州阻擋遼軍,以主力護衛百姓撤退。這位王侁性格強硬,認為楊業是怯懦畏敵,以“楊無敵”的名號刺激楊業。
楊令公,受不了別人對他的言語“刺激”所以憤而出戰,出戰前叫潘美,王侁伏兵於陳家谷口接應,但過了約定的時刻後,王侁見楊業未至,以為楊業打勝了追擊遼軍去了,便違約將伏兵撤走。後來楊業敗退於此,因無援兵,遂被遼軍生擒。
潘美是一名深知韜略的名將,此戰不能制止王侁,這個責任確實是應該他負,但並非主要責任,宋廷,也看得很清楚,所以這次失利以後,潘美只是被貶官,監軍王侁被免去官職,流放。
所以這場戰役中,潘美確實沒有什麼私心,而楊氏一門也沒有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