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長春)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餘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裡,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穢貊族由於在北韓半島北部的歷史分佈,因此成為今日南韓學者爭論的根源。北韓半島的穢貊人在高句麗征服半島北部後融入高句麗,成為高句麗人來源之一。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人口幾乎全被唐政府內遷回中原融合。在此之前,穢貊人在半島的分佈從未離開過傳統漢四郡地區。而現代北韓人的直系來源為半島南端的三韓部落以及後來的新羅王國,與穢貊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
濊貊族主體在夏商時本居於山東半島,屬東夷民族,周滅商時,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東北遷徙,並以松嫩平原為中心定居下來,其活動竹範圍比較廣闊,最南端在長城以北,與燕國為鄰;東北部在遼河以東,與肅慎族相接。濊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屬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貊的戰爭。戰國時期,濊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的夫餘和高句麗,就是在融合濊貊等東北民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長春)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餘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裡,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穢貊族由於在北韓半島北部的歷史分佈,因此成為今日南韓學者爭論的根源。北韓半島的穢貊人在高句麗征服半島北部後融入高句麗,成為高句麗人來源之一。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人口幾乎全被唐政府內遷回中原融合。在此之前,穢貊人在半島的分佈從未離開過傳統漢四郡地區。而現代北韓人的直系來源為半島南端的三韓部落以及後來的新羅王國,與穢貊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
濊貊族主體在夏商時本居於山東半島,屬東夷民族,周滅商時,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東北遷徙,並以松嫩平原為中心定居下來,其活動竹範圍比較廣闊,最南端在長城以北,與燕國為鄰;東北部在遼河以東,與肅慎族相接。濊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屬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貊的戰爭。戰國時期,濊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的夫餘和高句麗,就是在融合濊貊等東北民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