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_巧克力_0

    鄴城是中國古代著名都城。公元二世紀至六世紀間,鄴城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自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開始,鄴城先後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漢魏時期,鄴城的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以臨漳地區為主,使臨漳有了“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1988年,著名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古都,後來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

    曹丕代漢建魏後,以洛陽為京師,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鄴城實際上作為曹魏的陪都,成為了五個國家級中心城市之一。

    河北北面毗鄰鮮卑、烏桓、匈奴等遊牧民族, 人們繼承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傳統,士兵作戰十分勇猛,即所謂的“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在當時,河北的安危,關係到東漢王朝的興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鄴城是河北南部的重要城市,作為冀州的南大門,是太行山的東西樞紐,也是扼守黃河平原,進而西進河洛、南下荊襄的戰略要地。鄴城的樞紐地位,使之成為三國時期群雄爭奪的核心地帶。

    早在初平元年(190年)韓馥為冀州牧時,就以鄴城作為中心。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得冀州後,成為河北地區的霸主,仍駐鄴城。興平二年(195年)沮授建議袁紹“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除了意識到天子作為道統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鄴城可以作為都城的重要地位。可惜的是,袁紹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接受荀彧的建議,決心繼續北上平定河朔。曹操從北伐伊始,即同步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為圍攻袁尚佔據的鄴城做準備,於建安九年(204年),兵臨鄴城門下,圍攻半年有餘並決漳水灌鄴城,最後才艱難攻克,可見鄴城城防之固。

    曹操取得鄴城以後,將實際的根據地從許昌遷至鄴城,並試圖以都城規格打造鄴城,以彰顯曹魏勢力的正統地位,開始採取一系列營建措施。

    第一,擴大鄴城的行政區劃。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鄴城所在),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鄴城所在的魏郡成為冀州最大的郡,行政區劃和行政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第二,充實鄴城的人口數量。由於飽受戰火造成人口減少,曹操開始鼓勵宗室、大族向鄴城移民,經過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鄴城有戶數萬,大約有一二十萬人口。鼎盛時,鄴城所轄人口近四十萬,如此規模的人口在當時是相當密集的,鄴城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北方第一都會。

    第三,在鄴城的營建規劃上首次使用中軸線和對稱佈局。鄴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東部建春門與西部金明門之間,以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道將鄴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城區,西為禁苑──銅雀園;東為戚里,是王室、貴族的居住區。這種格局為後世的都城規劃開了先河,後世諸如隋唐長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都能看到曹魏鄴城的影子。

    曹操在銅雀園西北隅,以城牆為基礎加高修築三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銅雀臺。三臺儲有大量戰時物資,平時供遊覽和檢閱軍馬之用,戰時作為城防要塞。

    當時,曹操憑藉著優勝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學素養,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吸引了各地文人前來吟詩作賦,他們緊密圍繞在曹氏周圍,成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開創了中國文學創作史上的第一個“自覺時代”,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

    銅雀臺建成後,曹操和他的兒子們登臺遊賞,讓他們以之為題作賦。當時曹植僅十餘歲,即在銅雀臺上顯示出卓越的才華,創作出了經典名篇《登臺賦》,節選部分以供賞析:

    後世流傳的“銅雀春深鎖二喬”便是曲解於此文。銅雀臺沒有鎖住二喬,鄴城卻的確存在一位絕世佳人——甄宓。曹丕第一次見到甄宓就是在鄴城,曹丕發現了她驚為天人的美貌,那時她還是袁熙的妻子,曹丕知道自己的父親“好人妻”,於是搶先一步下手,娶甄宓為妻,曹操只得望“媳”興嘆。

    曹植也同樣驚歎於嫂嫂的美貌,在《洛神賦》中發揮了肆意的想象:

    鄴都的建立,是黃河下游平原第一次出現了能夠控制整個黃河流域的中心,這個中心地位的取得,是漢末以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等各種因素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也是河北地區地位提高的反映,在黃河流域文明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

    鄴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治的都城。前文講到,河北毗鄰北方鮮卑、烏桓、匈奴等遊牧民族,胡人內遷,胡漢融合,使得鄴城的人口成分發生變化。鄴都是中國中古時期北方各族與漢民族進行交流、融合的場所,對開放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2 # 藍色的小男孩

    為什麼鄴城在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鄴城在曹魏時期是怎樣興起的呢? 河北北面毗鄰鮮卑、烏桓、匈奴等遊牧民族, 人們繼承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傳統,士兵作戰十分勇猛,即所謂的“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 。在當時,河北的安危,關係到東漢王朝的興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鄴城是河北南部的重要城市,作為冀州的南大門,是太行山的東西樞紐,也是扼守黃河平原,進而西進河洛、南下荊襄的戰略要地。鄴城的樞紐地位,使之成為三國時期群雄爭奪的核心地帶。 早在初平元年(190年)韓馥為冀州牧時,就以鄴城作為中心。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得冀州後,成為河北地區的霸主,仍駐鄴城。興平二年(195年)沮授建議袁紹“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除了意識到天子作為道統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鄴城可以作為都城的重要地位。可惜的是,袁紹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接受荀彧的建議,決心繼續北上平定河朔。曹操從北伐伊始,即同步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為圍攻袁尚佔據的鄴城做準備,於建安九年(204年),兵臨鄴城門下,圍攻半年有餘並決漳水灌鄴城,最後才艱難攻克,可見鄴城城防之固。 曹操取得鄴城以後,將實際的根據地從許昌遷至鄴城,並試圖以都城規格打造鄴城,以彰顯曹魏勢力的正統地位,開始採取一系列營建措施。 第一,擴大鄴城的行政區劃。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鄴城所在),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鄴城所在的魏郡成為冀州最大的郡,行政區劃和行政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第二,充實鄴城的人口數量。由於飽受戰火造成人口減少,曹操開始鼓勵宗室、大族向鄴城移民,經過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鄴城有戶數萬,大約有一二十萬人口。鼎盛時,鄴城所轄人口近四十萬,如此規模的人口在當時是相當密集的,鄴城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北方第一都會。 第三,在鄴城的營建規劃上首次使用中軸線和對稱佈局。鄴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東部建春門與西部金明門之間,以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道將鄴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城區,西為禁苑──銅雀園;東為戚里,是王室、貴族的居住區。這種格局為後世的都城規劃開了先河,後世諸如隋唐長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都能看到曹魏鄴城的影子。 曹操在銅雀園西北隅,以城牆為基礎加高修築三臺: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銅雀臺。三臺儲有大量戰時物資,平時供遊覽和檢閱軍馬之用,戰時作為城防要塞。 當時,曹操憑藉著優勝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學素養,對當時的文壇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吸引了各地文人前來吟詩作賦,他們緊密圍繞在曹氏周圍,成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開創了中國文學創作史上的第一個“自覺時代”,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 銅雀臺建成後,曹操和他的兒子們登臺遊賞,讓他們以之為題作賦。當時曹植僅十餘歲,即在銅雀臺上顯示出卓越的才華,創作出了經典名篇《登臺賦》,節選部分以供賞析: 後世流傳的“銅雀春深鎖二喬”便是曲解於此文。銅雀臺沒有鎖住二喬,鄴城卻的確存在一位絕世佳人——甄宓。曹丕第一次見到甄宓就是在鄴城,曹丕發現了她驚為天人的美貌,那時她還是袁熙的妻子,曹丕知道自己的父親“好人妻”,於是搶先一步下手,娶甄宓為妻,曹操只得望“媳”興嘆。 曹植也同樣驚歎於嫂嫂的美貌,在《洛神賦》中發揮了肆意的想象: 鄴都的建立,是黃河下游平原第一次出現了能夠控制整個黃河流域的中心,這個中心地位的取得,是漢末以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等各種因素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也是河北地區地位提高的反映,在黃河流域文明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 鄴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治的都城。前文講到,河北毗鄰北方鮮卑、烏桓、匈奴等遊牧民族,胡人內遷,胡漢融合,使得鄴城的人口成分發生變化。鄴都是中國中古時期北方各族與漢民族進行交流、融合的場所,對開放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不要小孩的女人,為什麼還有男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