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飛機搭貝塔

    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講,外因如蒙古的分裂,元朝自身的腐敗、軍隊退化等等,內因朱元璋的北伐戰略和遠見卓識,還有明軍的嚴明軍紀都是明軍北伐成功,將蒙古人趕回草原的原因。我只略講一點明軍的情況:

    1. 在明軍北伐過程中,朱元璋提出“北土平曠,利於騎戰”,要求穩紮穩打,以精兵開道,大軍隨後推進的戰術思想,要求北伐大軍騎步配合。

    北方的華北一帶地勢平坦空曠,非常適合騎兵衝擊。明軍面對蒙古鐵騎,在這種地帶作戰將無法憑險抵禦,只能被迫以步兵抵禦騎兵衝擊。朱元璋提出的戰術思想表明此時的明軍缺少騎兵,且騎兵質量不足以與蒙元騎兵抗衡。

    朱元璋曾對李文忠說“王保保若見我這裡馬軍,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裡軍馬離了步軍時,他卻來與戰,再說道王家這小的只是用柺子馬熟,更說必有伏馬” 。柺子馬即披掛馬甲的重甲騎兵,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蒙元將領並不懼怕明軍的騎兵,如果明軍騎兵脫離了步兵,蒙元鐵騎就會尋機殲滅。真正讓蒙元懼怕的卻是明軍步兵。

    明初朱元璋的軍隊雖然擁有一定量的騎兵,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江南地方割據勢力相比,朱元璋麾下的騎兵數量居多,其徵張士誠時一馬軍可以備二步軍,騎兵比例很高。例如與張士誠弟張九六的一次野戰,“命總管王均用率鐵騎為奇兵,達親督師與九六戰,鋒既交均用鐵騎橫衝其陣,陣亂九六退走”,明軍騎兵成為主導勝利的關鍵。但是經歷元末明初的戰亂,朱元璋雖能在一些戰役中派出數千鐵騎在野戰中碾壓群雄,但新生的明王朝卻仍然處於極度缺馬的窘況,為了蒐羅馬匹,朱元璋甚至派過使臣到琉球這種海島上買馬。明軍與蒙元相比,騎兵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都處於極大的劣勢。這就要求北伐的明軍必須具備以步制騎的實力,否則平原上的野戰中將會被蒙元借地利以騎兵優勢擊垮。

    那麼北伐的明軍步兵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

    我們先從陸聚說起。

    陸聚為明初開國將領,至正二十六年率部以徐州、宿州歸附朱元璋,朱元璋任命陸聚為江南行省參政,駐守徐州。此後陸聚攻克周邊定沛、定沛、魚臺、邳、蕭、宿遷、睢寧等地。此外在北伐中,陸聚所部還隨北伐軍克山東、平河南,並直搗元大都。

    明太祖實錄記載,吳王元年二月元軍攻打徐州:

    “元將擴廓帖木兒遣左丞李二侵徐州,兵駐陵子村。參政陸聚令指揮傅友德御之。友德率兵二千餘,泛舟至呂梁,伺其出掠即舍舟登陸擊之。李二遣禆將韓乙盛兵迎戰,友德奮槊刺韓乙墜馬,其兵敗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來鬥,趨還城開門,出兵陳城外,令士皆臥槍以待。有頃李二果率眾至,友德令鳴鼓我師奮起衝其前鋒,李二眾大潰多溺死,遂生擒李二及其將士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疋”。

    這一戰陸聚令部將傅友德抵禦元軍。傅友德所率二千餘兵均為步兵方可乘舟,在與元將李二作戰時,傅友德讓士兵“皆臥槍以待”。很顯然,這是一隻以長矛為主戰兵器的軍隊。面對元軍騎兵,二千明軍以長矛戰陣發起進攻“奮起衝其前鋒”,正面攻擊元軍騎兵。此戰不僅打敗了元軍,還捕獲了元將和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

    這是一場明初典型的以步制騎。明史陸聚傳評價“聚所部皆淮北勁卒,雖燕、趙精騎不及也”這句話表明,陸聚所部的這支以長槍兵為主的步兵比燕趙之地的精騎還要厲害。

    “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長槍也即長矛為百兵之首,大量擅長使用長槍戰陣的精銳步兵就是北伐明軍以步制騎的勝利保證。

    2. 元代是個很有趣也很亂的朝代,不足一百年的貌似統一的統治中,實際是亂糟糟的。蒙古集團經常性的發生內訌,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內戰,還有後來元武宗與泰定帝爭奪帝位兩都之戰等等,各級軍團之間沒事也喜歡互相打一仗,換句話說說,元代的百姓對戰爭並不陌生。民間也不太平,雖然南宋被征服,但是民間卻存留了大量的民團聚眾山林。這就使得民間長期存在大量武裝人員,不僅知兵,而且好鬥,都是優秀士兵的來源保證。因此在元末大亂的局面下,江淮地區迅速形成了諸多非常有戰鬥力的割據勢力,並形成很多在亂世中自保的民間武裝“執刃器趨兇者數萬”,民風彪悍,多以堡寨聚集。這與一般朝代末期因為長期的和平穩定,內地百姓往往幾十年上百年沒經歷過戰爭,人不知兵,軍備廢弛,武風不盛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明末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人不知兵,所以農民起義軍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元末的農民起義軍在起義初就收聚了大量民間的武裝人員,兵員素質很強,遠比腐敗沒落的元軍強,就連號稱精銳的蒙古綠睛阿速軍,見到起義軍都大喊“阿卜”(快逃)。

    朱元璋崛起自江淮之間,除了上文提到的陸聚所部,朱元璋僅在攻克定州之前就招降了“驢牌寨”獲得近四千兵力。且因江淮地區不宜養馬,所以這些武裝多以使用長槍的步兵為主,馬匹多繳獲自元軍。這些民間武裝多互相攻伐或與元軍作戰,在戰亂中,這些民間武裝作戰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鍊,可謂百戰精兵。此外,朱元璋在與群雄作戰的過程中還受降了大批“長槍軍”,如淮西青軍(又號長槍軍)、長興武康“花槍軍”等。

    北伐明軍以這些精銳的步兵為主力,自然不懼怕以騎兵為主的元軍。

    以上這些條件,都是朱元璋的明軍遠勝蒙古軍的原因。

  • 2 # 心不用則不痛1

    元末,起義軍四起。1368年7月底,明軍已經佔領通縣,元朝皇帝帶領大批部眾逃亡北方草原。在蒙古源流一書說,元順帝帶走6萬戶蒙古人,逃亡規模是相當大,可以說是帶走的實際上是蒙古的主力軍,他們隨時可以捲土重來。

    但是,一直北伐的明軍實際上未曾遇到過元軍主力,也就是元朝的中央禁衛軍,當時的元軍主力駐紮在山西,很快,徐達、常遇春兵貴神速,將大軍分為2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騎兵快速抵達太原,第二部分是步兵跟進,要在元軍主力王保保反攻北京的時候,佔領了太原,元軍發現明軍主力本應襲太原卻回軍了。

    明興野記中記載著,王保保大軍有藩漢大軍十多萬人,號稱三十萬大軍,明軍除了淮西老兵收編的其他起義軍和元軍降兵外,主力是徐達的3000精銳的重甲騎兵。雙方對峙三天後,明朝大將郭英發現元軍軍營列營20多里,但是,陣容不整,防備不足。此時,也正好有元軍將領願意投降做內應。

    於是郭英向徐達建議發動夜襲,徐達很快就批准,降明的元軍首先在大營多處點燃大火,並且開啟營門,隨後明朝騎兵,蜂擁衝進元軍各個軍營,元軍不知道什麼情況竟自相踐踏,一片混亂。王保保無奈也只能帶領18名親信騎馬逃走,隨後豁鼻馬等人帶領4萬元軍和4萬多匹戰馬向徐達投誠。

    實際上元朝的單兵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但是明朝不僅長期對蒙古作戰的研究,還有著優秀的騎兵將領,甚至還有能抵禦蒙古弓箭的武器,火器。況且,常年的征戰,元軍已不復當面成吉思汗鐵騎橫掃天下的雄性壯志了

  • 3 # 日月惟明

    一方士氣如虹,一方矛盾重重,明軍大勝是必然的

    1、明軍剛一統南方,有著“驅逐暴元”的民族大義,如初生之太陽,其升起已勢不可擋,這是信念之勝。論軍隊,明軍一直在作戰,百鍊成兵,這是精兵之勝。論將領,徐達、常遇春均為當時名將,作戰經驗豐富,元軍唯一名將還被他們整死了,這是將之勝。總的來講,明軍兵精將強,上下一心,士氣如虹,不可阻擋。

    2、元軍方面,在安逸的生活中戰鬥力迅速退化。在不斷鎮壓農民起義中兵力大損,而且內部爭權奪利,矛盾重重。簡而言之,元軍已不是當初橫掃世界的鐵騎了,喪失了軍隊榮譽,沒有優秀的將領統帥,無法齊心協力,如同散沙。

    這樣兩者對比,明元大戰,元軍只要一場失敗就會潰散,而明軍即便是失敗也能捲土重來,明軍勝利是必然的。

  • 4 # 博古論今00

    我來回答一下吧,明軍與元軍太原之戰,明軍採取了偷襲策略取得勝利,導致30萬元軍一夜潰敗,其中緣由還要從明軍北伐說起,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為了一統天下,針對北元有九次北伐行動,明軍之所以能擊潰元軍取得北伐的勝利,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

    1, 名正言順。華人講究出師有名,朱元璋在大戰前釋出了《北伐檄文》,打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自宋代以來北方漢人就一直在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下,他們南望王師,期待著解放,朱元璋的《北伐檄文》深入人心,正合民意,戰端雖未開,明軍就已佔領輿論的制高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正確的軍事路線。北伐之前朱元璋曾問計於謀士,大家認為以目前實力可以直搗黃龍,但朱元璋認為蒙元雖然實力大減,但卻在北方經營百年,城池堅固,無法畢其功於一役,應該先外後內,斷其羽翼,攻其中心。

    3 兵精糧足,兵鋒正盛。建國之前,朱元璋先後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軍都是久戰之士,手下更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湯和,藍玉等大將,他們都久經沙場,戰功卓著。

    4 元庭的內亂和殘暴統治。蒙古人自入主中原以來,無論從思想,文化都與漢人格格不入,為了防止叛亂,對漢人採取高壓的統治,導致民怨沸騰。

    綜上所述,明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擊潰王保保30萬大軍也是意料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抱回來一隻兩個月大的小狸花貓,關於新手養貓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