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果山下者行孫

    廣場協議並未改變日本和德國的國運,他們日後的發展幾乎都是自己所選擇的,面對林中的兩條路,日本不過是學習大部分國家一樣走了最容易的一條,而德國選擇了人跡稀少的那條。

    廣場協議

    五國財長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的衰落是因為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那麼如此重大的廣場協議是個什麼玩意兒呢?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總結一下,就是美元貶值,日元、馬克等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在日元升值將會對日本國內大量的出口導向型企業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日本為什麼還籤呢?難道真的是美國把刀子放在了日本脖子上?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協議並不是美華人提出來的,近年出版的由號稱“最偉大的聯儲主席”沃爾克和日本前大藏省國際金融局長行天豐雄合著的《時運變遷》中詳細敘述了廣場協議的由來。準確的說,廣場協議根本就是日本牽頭髮起的。

    在1980年美國貿易收支赤字260億美元,在今天看來這不算什麼,但在當時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大事,在隨後的1980年-1984年貿易赤字不斷擴大,1984年國際收支更是出現了1020億美元的赤字。

    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與他的智團們認為當時的日元過於堅挺,日本的貿易順差過大,長此以往,日本定會成為國際匯率市場上的靶子,所以日本政府最好的選擇是和美國聯手提高日元匯率。

    主管日本經濟的大藏省也認為美元匯率出了問題,當時上臺的里根總統透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把美國銀行利率提得極高的同時成功馴服了困擾美國長達十餘年的滯脹(就是物價在漲,工資卻不漲),把全世界的資本都吸引到了美國,美華人躺著都能不愁吃喝,但正常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日子不可能長久,同時這會造成美國全球體系範圍內的國家出現資金荒。

    蘇聯

    一旦出事,那麼身為資本主義老大的美國定會首當其衝,可別忘了當時還是80年代,蘇聯解體要到90年代後去了。那麼誰來扛蘇聯這頭巨大的共產主義蠻獸是個巨大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和美華人,歐洲人說明問題的嚴重性,聯手把美元的匯率壓下去,先把老大哥扶起來扛著蘇聯再說。

    而這裡面也包含了日本人對日元國際化的小算盤。此後日本企業果然依靠著飆升的日元匯率大肆投資海外市場,成功地再造出第二個日本。

    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在日本的發展史上可謂是濃墨重筆的一章。

    泡沫經濟

    在日本泡沫經濟巔峰,東京證券交易所日均交易額達到8.8兆日元,總市值突破了611兆日元,佔到了全球證券市場28%的市值比例。日本股市的成交量比大洋彼岸紐約證券交易所高出1.8倍。

    全國中心的東京城市圈的地價也開始起飛,1987年漲了23%,1988年,一年直接漲了65%,一直到泡沫經濟的破滅房產價格才剎住了車,而在那之前,僅東京城市圈內的房產價值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了,雖然後者是前者面積的800多倍。

    雖然泡沫經濟的開始源於《廣場協定》的簽署的1986年,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國內鼓吹的那樣緊密,更多的是因為當時日本央行錯誤的政策,同樣是簽署《廣場協議》貨幣大漲,國內軍事力量主力是美軍的德國卻並未失去所謂的十年,二十年。

    導致日本泡沫經濟“繁榮”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當時日本央行實行的寬鬆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條件”(日本前央行Quattroporte速水優語)。面對1986年稍顯衰退的經濟徵兆,日本央行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 5%下調到3%,並且在87年2月再次下調0.5%,達到當時的歷史低點2.5%。

    日本股市

    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本來就強,而且也有當時國內產業政策的扶持,靠著經營方式的轉變與自身的高水平技術日本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增。央行只要撥亂反正,維持過去的金融政策即可平穩度過貨幣升值的視窗期,加速國內企業的國際化。

    到了87年年中,雖然經濟就開始出現復甦的跡象。本來這時央行應考慮加息以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可是由於當時國際及國內的情勢,迫使日本央行把2.5%的超低利率維持了2年零3個月,直到89年5月31日才上調到3.25%。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的最大負面效應是,強化了人們對低利率將長期持續的幻覺。

    大量低廉的資金被企業貸出後不知何處安放,只好一股腦地投入金融投機炒作之中。日本國民也陷入了泡沫的幻夢中無法自拔。

    低利率造成日本全國都敢於大肆舉債,此時日本央行也看出自己錯誤的金融政策,打算透過去槓桿來降低全國的負債率。但國運這個東西真是說不清道不明,日本央行前期錯誤的金融政策導致泡沫滋生,而後期又不幸地遇到了有“瘋狂原始人”之稱的三重野康。

    本來去槓桿這個東西就要謹慎行使,因為稍不注意就容易不分好壞地將所有企業都一網打盡。截斷企業的現金流,讓多年幸苦發展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成功的去槓桿就像美聯儲2008年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那樣,短短几年就一掃陰霾,美股牛到至今,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長的繁榮期。而失敗的去槓桿莫過於日本在1989年做的那樣給整個國家帶來了長達數十年的失落。

    三重野康

    1989年底,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長,這位日本經濟奇才極度討厭通脹,當時主流的經濟學家認為投機是自由市場不可避免的副產品,自有市場規律來進行獎懲,但他就是不聽。

    他上臺後五次提高利息,終於在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最低的1%飆升到6%。一頓操作猛如虎,弄得日本連叫苦。

    隨著市面上流動資金的缺少,日本的股票開始暴跌,緊隨其後是1991年房價開始下跌。在三重野康上任一年內,日本股市市場蒸發了將近50%。由於日本的整個金融市場環環相扣,經濟增長又和虛高的資產價格,消費泡沫相關。老百姓早已經把錢從銀行搬到了股市,樓市和其他理財產品中。最終整個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對社會引起了連鎖反應。這讓許多日本人的財富一夜之間回到瞭解放前。

    同時大量優質企業因為現金流的短缺而不得不屈辱的進行破產重組,大量銀行也因為爛帳,壞賬跟著倒閉,一時間,大量日本員工湧入了人才市場,但公司卻寥寥無幾。在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經濟蕭條,更為重要的是,此後社會上長期瀰漫著一種無法擺脫,找不到出路的低迷情緒。

    細細的分析下來我們會發現實際上決定成敗的多在自身,外力終究只是影響而不是決定,否則的話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是互相開放市場,同樣是施加了苛刻的限制的情況下豐田卻能越活越滋潤,同樣簽訂了《廣場協議》的德國為什麼沒有失去那二十年。受害者心理不可為,打鐵還需自身硬。

    莫道讒言如浪深,

    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 2 # GY1958

    日本經濟的衰退主要是因為日本經濟過渡依賴於出口和房地產,日元升值後日本企業界“亞洲世紀”的文化自信,頭腦發熱要“買下美國”,最後導致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破裂。這個怨不得廣場協議,廣場協議只是觸發了危機而已。另外所謂日本“停滯的十年”和俄羅斯崩潰論以及厲害了我的國一樣,很大程度上是宣傳的故意。

  • 3 # 閒看秋風999

    同樣一個《廣場協議》,針對不同的國家,但是其結果卻迥然不同。

    《廣場協議》,簡言之,就是美國召集了包括日本、德國(西德)、法國等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一起開會,逼迫這些國家的貨幣升值,以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逆差)而在一個叫做“廣場飯店”簽下的一份協議;

    為了敘述方便,下面主要看看這個《廣場協議》對日本以及德國兩家的改變:

    日本於德國,這兩個國家可說是難兄難弟,同病相憐——同樣是二戰對戰敗國,同樣迅速恢復經濟,同樣對美國形成了貿易逆差,同樣受到了美國的打壓;

    不過,面對美國的打壓,本國貨幣的升值,兩國卻採取了完全不一樣的套路;德國繼續“工業立國”的方針,完善擴大整個產業鏈;

    日本面對日元升值,玩起了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虛擬經濟”——投資房地產和股市;日本資本大舉進攻美國房地產業;甚至引起了美華人的驚呼:這是要買下整個美國啊!(日本主動限制了自己向美國市場出口的商品,只有去進軍房地產)

    日本股市的錢也多了,水漲船高,股市指數一路飆升,一夜之間造就了多少億萬富翁!

    其後果都知道了,那就是股市房地產(包括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再後來,日本陷入了數十年的經濟滯脹期,到現在都沒有緩過勁來;

    德國就完全不一樣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抓實體經濟;不但起死回生,而且還消化了“東德”合併以後的退休養老金以及就業的壓力,成了歐洲名副其實的老大。

    同樣一種打壓方式,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幸福婚姻的前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