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呵呵說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說的是宋朝時期,滕子京因遭誣陷被貶到嶽州當知府,重新修復了岳陽樓,范仲淹受他的囑託寫一篇《岳陽樓記》:“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外物好壞或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按照“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有“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君子自“齊家”,就存在有“由己及人”的“仁”的對外展示。作為君子,“學而優則仕”,能力的影響由近至遠,除開個人以外,對人對國家的影響力,存在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抱負”。因此,不會因為身外之物的好壞或自身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是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古代的仁人志士,已經對“權力”有了一定的客觀認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就是這些個道理,華人已經有了普遍的認識和接受。“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樣的通俗唱詞,深受人們喜愛。對“清官”、“貪官”的傳唱,是一直傳承至今,未有過中斷。

    有了“忠”就會有“奸”。不是要求不能產生出“奸”,而是要儘可能的減少“奸”的影響。現代法治社會,對“權力”的要求,就是需要一個“約束”,以“制度”的籠子,規範用權,避免“公權私用”。這本身也就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個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應遷移與重組遷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