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儒天下
-
2 # 聽歷史說話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難得的歷史影視劇,開播以來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筆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筆者就想借這個問題,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筆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海瑞升任知縣的背後,其實暴露了明朝官員升遷怎樣的潛規則。
浙江在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過程中,因為遭到了地方百姓的阻攔,所以進展並不順利。而嚴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完成嘉靖皇帝的命令,不惜下令炸燬河堤。就在九個縣即將被淹的關鍵時刻,最後胡宗憲權衡利弊,選擇把洪水導向淳安縣、建德縣,以此來挽救其他的幾個縣。
因為這場由人禍而引起的天災,杭州知府、淳安知縣和建德知縣都成為了冤死鬼。雖然說三個人是蒙冤而死,但是杭州知府、淳安知縣、建德知縣三個職位也成了空缺。
改稻為桑依然還要推行下去,而這三個職位直接影響著改稻為桑的推行進度。所以無論是嚴黨,還是清流,對這三個職位都虎視眈眈。
在譚倫的推薦下,海瑞正式出關,擔任淳安知縣一職,他也從教諭正式晉升為知縣。雖說從理論上講,海瑞的晉升符合正常流程,但是背後卻暴露了一些潛規則,接下來筆者就詳細的給大家講講:
第一,想晉升要有拿出手的作品當時譚倫向裕王、張居正推薦海瑞的時候,向他們背誦了海瑞寫的一篇《治安疏》。這篇文章因為寫得好,連胡宗憲向嘉靖帝上奏疏的時候也引用了其中的幾句話。足以見這篇文章寫得有多優秀,傳播的範圍有多廣泛。
海瑞也憑藉這篇文章,在大明朝的官場一炮而紅。而從一個人的文字中,往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思想見解和認識水平。張居正聽完海瑞的文章,馬上就認定海瑞是一個有大才的人,馬上勸告裕王對他委以重任。海瑞也因此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期。
像海瑞一樣的還有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他也是憑藉自己在理學方面的造詣,寫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所以才成為了杭州知府的不二人選。
試想一下,倘若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海瑞和高翰文又怎會如此快地得到晉升呢?這些作品,就是他們個人能力的最好背書,也是別人信任他們的一份保障。
第二,擁有廣泛的人脈從古到今,人脈永遠是一個人成功必備的加分項。海瑞正是因為有譚倫的引薦,才有機會在裕王的身邊嶄露頭角,才有機會讓未來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知道他的才能。沒有譚倫,估計他還會被繼續埋沒在大明朝的基層,然後終其一生,碌碌無為。
因為古代同科中試的人,彼此之間都還熟識,所以在未來如果有人飛黃騰達的話,一般都會提攜一下同科好友。按照筆者的推測,海瑞和譚倫應該就是因為參加科舉考試的緣故,所以才得以相識。
譚倫成為裕王身邊的心腹以後,有了機會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這位好友,第一時間就把海瑞舉薦了出來。除了海瑞,建德縣知縣王用汲也是譚倫的同科好友,所以他也被一同舉薦。
當然他們之所以被舉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本身就有能力。但是各位讀者不妨想一下,有能力的人肯定不止他們兩個,為什麼機遇就選擇了他們倆呢?人脈在這中間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各位可想而知。
所以說,作為一名明朝的官員,當自己有了優秀的作品為自己做背書以後,如果再有人脈為自己保駕護航的話,那麼加官進爵自然不在話下。放眼到整個明朝官場,像這樣的情況應該也很常見。
以上就是筆者對《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喜歡這部劇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呀!
-
3 # 全球揭秘
"大忠似偽,以博直名"——用這句話評價海瑞,只說對了前半句。
先說後半句,海瑞當然不是其他人認為的那樣,一心直言是為了自己博得清名。他很清楚大明官場的醜態,更是看透了當時的大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縣衙小吏,無不出於各自私慾的強取豪仗勢欺人奪魚肉百姓。海瑞作為官僚,當然也能像鄭何二人那樣逢迎附和權勢、在官場上撈油水。但是他沒有那麼做,他有著更大的人生包袱,就是極盡所能去“治本”——要做到這一層,單單靠嘴炮是不行的,海瑞還是親身踐行了一個清流官員的典範。
其實官場的醜態這些,用劇中海瑞的話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人不言”,他不過是“我獨言之”罷了。但同時,海瑞也“辦事認真”——這點很重要卻也相容易被忽視。海瑞是一個能認真辦事的清流,而不是隻會噴人的嘴炮。
如果只是“博直名”這一點,那他估計在底層就被官僚體系玩死了,根本都進不了京上不了疏。他之所以能夠進京,還是他雖然嘴上不饒人思維被認為死板的同時,的確做到了自身作為道德典範,也能幹好手上的活,以此獲得了賞識而晉升。嘉靖朝後他再次被啟用後的表現,也證明了海瑞是個能幹之人。他是在說出真相的同時又認真踐行著一個理想官員的行為準則。
但是,說海瑞能幹,並不是說他就是一個能夠治國理政或者封疆柱國之才。事實上,之所以被劇中趙貞吉那樣的官員稱之為“大忠似偽”,就是因為他本人的思維方式過於死板,事實上根本不適合成為治國之才。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劇中審理沈一石及鄭何二人一案來說,海瑞不滿趙貞吉與織造局“同流合汙”地賤賣沈一石家產,認為賤賣沈的家產是非法的。沈的家產被賤賣事實上會導致國家利益受損。
但是趙貞吉回答“朝廷要緊的是對倭作戰籌措軍餉。沈一石的幾百張織機能給胡宗憲當軍餉?”
有人說趙貞吉實際上和鄭何二人沒區別,都是典型的本位官僚。這也許沒錯,實際上按照海瑞所言,走正規流程處置沈的家產的確最終也能換來銀子軍餉。但問題是,如果按照海瑞這樣的做法,等到搞到銀子的時候,仗是不是已經結束了?
也就是說,海瑞在此事上糾結於程序正義而完全忽視了國家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事情是什麼。
實際上在發生趙貞吉和海瑞這段對話前,嘉靖皇帝和浙直總督在皇宮中就此事有了對話。
嘉靖震驚於浙江官場貪墨的情況,準備以毀堤淹田為突破口徹查官場的貪贓枉法,但是胡宗憲回答國家正處於北虜南倭天災頻仍的多事之秋,此時更需要朝廷上下齊心而不是掀起大獄。若此時追究毀堤淹田情事,牽連大批官員,那麼對倭決戰還怎麼打?各地的賑災救濟還怎麼推進?——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做。但是若是因為此案而人人自危,可想而知國家大事必然無法正常推進。那麼,孰輕孰重呢?最終嘉靖被胡宗憲說服並稱讚了胡的“識大體”。
這段對話實際上和之後胡趙二人的對話、趙海的對話是一脈相承的。什麼是“識大體”?就是搞清楚對於江山社稷而言,什麼才是大利,什麼是小弊。
把海瑞和上述的胡宗憲相比,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有違程序正義的賤賣沈家產這樣的行為是“小弊”,而搞到軍餉打贏對倭決戰平息幾十年倭患才是利國利民的“大利”。
而海瑞完全沒有意識到不以小弊而誤大利這一點,上到皇帝下到趙貞吉都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海瑞實際上就是站在一個基層公務員的立場上恪守陳規地追求著程序正義誤了大局的同時,不斷以自身無法被反駁的程序正義呵斥著為保大局而委曲求全的同僚——這便是“大忠似偽”——為了細節正義誤了國家大事。
當海瑞被趙貞吉這麼問住的時候,我認為他不是在問自己是不是博直名,而是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是不是因為小節而誤了大事。
所以說,海瑞終究只適合當一位公務員,而不適合當一個執掌大局的官員。終其一生的宦海經歷,也是印證了這一點。
回覆列表
明朝時期的海瑞是一名非常有名氣的清官,可以說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上,他的名字是很多人都非常熟知的,他的一生經了4位皇帝,那就是正德,嘉靖,隆慶還有萬曆,他在職期間幫助很多人平復了非常多的冤假錯案,而且還他絆倒了非常多的貪官汙吏,所以在他在位期間,民生幸福,深得民心。這樣的官員可能在官場上應該樹敵不少才對,但是相反他卻是一個敵人拼命的助長他升官的一個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和包拯有所不同,他的性格是比較孤僻的,所以他在朝堂上的朋友並不是那麼多,而且做事情的時候他並不按照常理出牌,比如曾經有一名內閣首輔大臣曾經幫他提升過職位,但是後來這名大臣犯了錯誤之後,海瑞卻沒有對他網開一面。而至於為什麼他的敵人會拼命的幫他升官,其實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海瑞本身是一個非常不講究官職高低的人,有一說一,所以他每在一個地方都會給當地一些想要鑽小空子的人帶來不少的麻煩,而這些人又苦於找不到海瑞身上有什麼汙點可以來幫到他,所以便只能反其道而行之,讓海瑞的光不停的升官,升遷了之後海瑞就會被調動到其他的地方當官也就是這一個非常奇妙的招數,所以使得海瑞任職的時間才僅僅兩年左右,便一直被不斷的提升,最後被升到了戶部的主事。這樣的升職道路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事情,但是這也是因為海瑞本身是一個非常廉潔的人,所以才會因此而獲得不斷“被升遷”的機會。主要原因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把當官的薪水定的太低,還不給配吏,官吏官吏,有官無吏沒法玩,只能自掏腰包奈何薪水有限!只能貪墨